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潘爱萍  林英辉 《医学文选》2002,21(6):799-80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心梗患者病程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先进的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32例心梗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心梗患者急性期血浆D-D和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重型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1);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好的患者(P<0.01)。结论:心梗后血浆的D-D及FIB水平检测对疗效的观察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例急性心肌梗死、7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52例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NO、Fib、D-二聚体含量。随机选择50例健康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NO含量;血凝仪法测定F南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型之间血浆NO、F南、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和Fib、D-二聚体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测定NO、Fib、D-二聚体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 (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 (PLG)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 -D、t -PA、PLG的水平进行测定 ,并与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纤维蛋白原和D -D的含量在 3阶段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体积有一定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 3个阶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D -D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P <0 .0 5 ) ,恢复期开始下降。T -PA和PLG于急性期时 ,t-PA血浆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 ,PLG则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存在凝血 -纤溶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 D)的变化。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6例冠脉造影患者血浆Fg、D- D的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 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 .0 1) ;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 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 .0 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 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 .0 1)。结论:血浆Fg、D- 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浓度(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和23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AMI组、UA组和SA组DD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浆中DD浓度明显升高,DD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并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6.
胡东旭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4-333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CRP、BNP和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体检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莹  王观宇  杜屏  邓丽华 《中外医疗》2009,28(32):65-6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定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中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24例(定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加剧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例(定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之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变程度相关,抗凝和溶栓治疗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止血与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心绞痛、脑血栓病人止血与凝血的分子标志物 ,探讨其止血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 42例心绞痛和 40例脑血栓病人及 30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 二聚体 (D D)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vWF∶Ag)含量。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 (t=2 .17~ 2 .32 ,P <0 .0 5 )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TAT和D D较稳定型明显升高 (t=2 .41,2 .38,P <0 .0 5 ) ;脑血栓病人急性期以TAT升高为主 ,而亚急性期D D含量明显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 (稳定期 ) (t=2 .2 4,2 .2 8,P <0 .0 5 )。④结论 心绞痛、脑血栓病人存在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45例,年龄39~78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AMI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亦高于sA组和UA组,U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D-二聚体水平不同,UA与AMI冠心病的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差异的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实验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对照组)。分别取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1.
李秀娥  王禺  王双云 《西部医学》2012,24(9):1794-1796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结果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4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采用ACL900全自动血凝仪,通过胶体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血浆D-D和FDP含量及阳性检出率,AMI组比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比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比正常对照组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D-D和FDP的含量可作为AMI的诊断指标及UAP和SAP的鉴别诊断指标,D-D和FDP联合检测更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罗助荣 《广东医学》2003,24(1):79-80
目的 通过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CD41、CD63、CD62P表达及血浆D -二聚体浓度的干预研究 ,探讨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测定 3 0例UAP患者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 8周前后血小板CD41、CD63、CD62P、血浆D -二聚体水平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和血流参数 ,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 3 0例作对照。结果  3 0例UAP患者经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 8周后血小板CD41、CD63、CD62P及血浆D -二聚体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P <0 0 5或P <0 0 1) ;并降低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 ,改善颈动脉血流参数 ;治疗后的各项参数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通过抗血小板活化、改善凝血纤溶活性等机制对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3月~2008年2月行冠脉造影的相关资料齐全的患者114例。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同时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再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单支血管局限性狭窄≤50%;中度病变组29例:单支或两支血管管状狭窄病变,任一支狭窄在50%~75%;重度病变组47例:单支血管狭窄程度≥75%,或三支弥漫性病变。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①冠心病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P<0.01)。②冠心病患者中AMI组及UAP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SAP组,尤以AMI组明显(P<0.05),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冠心病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脉血管重度病变组的含量明显高于中、轻度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D在各病变组间无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14.
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脂蛋白a水平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00例(糖尿病冠心病组)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脂蛋白a水平变化。以单纯冠心病患者(单纯冠心病组,n=240)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260)为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脂蛋白a、白细胞介素2、降钙素原及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 05);上述指标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 05)。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脂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管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luss凝固法检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30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ACS组高于SA组(P<0.05),AMI组高于UA组(P<0.05),UA组高于SA组(P<0.05)。结论 CHD患者血浆FIB浓度与冠心病的类型密切相关,随着斑块的不稳定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心绞痛 (CSA)发病中的变化。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 2 7例AMI、2 0例CSA(1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与 9例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及 31名健康人血浆中IL 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IL 6含量明显升高 ,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浆中IL 6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在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血浆中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IL 6在UA中的含量高于SA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AMI与UA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在AMI中的含量高于UA。结论 :IL 6参与了AMI和CS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脂蛋白a水平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00例(糖尿病冠心病组)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脂蛋白a水平变化。以单纯冠心病患者(单纯冠心病组,n=240)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260)为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脂蛋白a、白细胞介素2、降钙素原及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脂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管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测定1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健康对照组160例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监测对冠心病患者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静芳  沈国荣 《右江医学》2009,37(6):665-66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含量与CHD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11例不同类型的CH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和58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AMI与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而SA患者未见明显升高(P>0.05)。结论各种类型的CHD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不同,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远群 《广西医学》2008,30(8):1170-117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预后估计方面的重要性。方法59例脑梗死(CI)患者,17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和35例正常人,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CI组、TI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I组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组,急性期高于恢复期。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缺血的严重性相关,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与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