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梅汤”是根据《伤寒论》乌梅丸化裁而来 ,其治疗肠道蛔虫并发症胆道蛔虫症疗效卓著 ,故将近年治疗的 4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2 8例 ,年龄最小的 12岁 ,最大的6 5岁 ;病程长的 3~ 5年 (疼痛反复发作 ) ,最短的数小时 ,一般在 1周左右 ;其中胆道蛔虫症占 2 8例 ,肠虫症占 14例 ;急诊病例 2 0例 ,门诊 12例 ,住院 10例 ;所有胆道蛔虫症均经 B超证实。肠虫症一般符合临床症状、体征或大便查有虫卵或吐蛔、便蛔或胃镜所见。2 治疗方法均以“乌梅汤”治疗。少数呕吐严重、感染重者辅以补液、抗感染治疗。“乌梅汤”…  相似文献   

2.
小儿胆道蛔虫症是小儿科的一种较常见急症 ,自 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安蛔汤治疗本病 3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中 ,男 10例 ,女 2 2例 ;年龄 6~ 13岁 ;病程 1~ 7天。诊断标准 :上腹部阵发性疼痛 ,或汗出肢冷 ,或呕吐、吐蛔 ,或大便排蛔 ,时发时止 ;大便虫卵检查提示蛔虫卵阳性 ;B超提示胆道蛔虫。2 治疗方法 自拟安蛔汤 ,由乌梅、茵陈、大黄、黄柏、川椒、川楝子、干姜、党参、当归、枳壳、甘草各 6~ 10 g,肉桂 1~ 3g组成。每日 1剂 ,水煎 2次 ,早、中、晚各服 1次 ;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之物。3 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医古方乌梅丸是由乌梅、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黄连、黄柏、人参、当归所制作成的丸剂,服用十分方便,各中药店都有销售。 乌梅丸有温脏安蛔的功用,是传统治疗蛔厥证及久痢、久泻的传统方剂。近年来,用乌梅丸治疗有蛔厥表现的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等病,由于疗效肯  相似文献   

4.
蛔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以阵发性上腹部钻顶样剧烈疼痛为特征,是农村中儿科的常见病。其证治,1980年前的张仲景就在《伤寒论》中论述得很详细:“蛔上人期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人在临床时,常以乌梅丸为基本方变通用之,效果更好,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症是由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所致,属中医蛔厥、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临床将胆道蛔虫症分为蛔滞、蛔热、蛔火三型。蛔滞型是由于脏寒、蛔虫内扰,肝胆郁滞、气机逆乱所致,故治以安蛔止痛、温中理气,方用乌梅丸、驱蛔汤。中药宜空腹温服,如病人呕吐频繁,可用少量姜汁滴于舌上有利于止吐。腹痛时可局部按摩、拔火罐、热敷以疏通瘀滞、温中止痛。另外,针刺足三里、胆俞、中脘穴亦有一定疗效。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化”,亦可用米醋30ml加花椒少许口服。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可予病人辛凉多汁酸味的食物。痛剧时嘱病人卧床休息,痛止…  相似文献   

6.
笔者应用验方治疗胆道蛔虫症 ,疗效较好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乌梅 9g,杏仁 9g,白芍 9g,使君子 9g,大枣 3~ 5枚 ,小儿用量酌减。上药水煎 2次 ,兑入蜂蜜混匀分作 2份 ,先服 1份 ,4~ 6h后再服 1份 ,酌情使用 1~ 3剂。体会胆道蛔虫症多系饮食不洁或不节 ,寒温失调 ,蛔虫上窜 ,钻入胆道使肝气郁闭 ,胆气逆乱 ,肝胆经脉拘急而致脘胁剧痛。方中乌梅味酸 ,能安蛔驱虫 ;使君肉含使君子酸钾 ,可麻痹蛔虫首部而起杀虫作用 ;杏仁油对蛔虫、钩虫等有抑杀作用 ,且能通便。三者相伍杀虫除蛔以绝其本 ;白芍、大枣、蜂蜜疏肝缓急以解剧痛。诸药合用止痛…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乌梅丸,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10例,全部治愈。方剂组成:乌梅、川楝子、木香各10克、细辛、大黄各6克,槟榔、柴胡各12克,枳实15克,  相似文献   

8.
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蛔虫症系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笔者自拟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胆道蛔虫症届中医蛔厥的范畴,笔者自199O年以来,用乌梅丸化裁为胆蛔Ⅰ、ⅱ、Ⅲ方,治疗7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亚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3~1O岁24例,11~15岁12例,16~ZO岁14例,21岁以上者28例;胆蛔1号方治疗32例,1号方治疗27例,皿号方治疗19例。本组病例均经B超检查证实。豆.2治疗方法1.2.1胆蛔1号方:乌梅3Og、摈榔159、苦梯子15g、使君子肉1Og、花椒6g、桂枝6g、附子6g、于美6g、细辛3g。适用于胆道蛔虫病初发之时,症见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突发剧烈疼痛,时作时止,呕吐诞沫或吐出蛔虫…  相似文献   

10.
驱蛔利胆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江苏丰县沙庄乡卫生院(221712)李新平【关键词】胆道蛔虫症,驱蛔利胆汤,验案笔者运用王光老师传授的驱蛔利胆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驱蛔利胆汤的方药组成乌梅15g,延胡索10g,槟榔15g,白芍15g...  相似文献   

11.
<正> 胆道蛔虫症属中医常见之急症,早在《伤寒论》中即有乌梅丸治疗蛔厥的记载。传统治蛔剂多以酸苦辛同用,笔者取仲景《伤寒论》中“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之意,以酸苦寒之苦酒承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化裁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乌梅丸化裁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乌梅丸、椒梅汤化裁拟清胆安蛔方,由乌梅、龙胆草、枳实(打碎)各15g,花椒、大黄(后下)各10g,黄连、苦楝皮、郁金、白芍各12g,甘草3g组成.全方寒温兼备,药性和平,能消除蛔虫.方中乌梅、白芍性酸有麻痹虫体作用;苦楝皮、花椒辛温有杀虫降伏蛔虫作用;大黄、黄连、龙胆草、郁金有消炎抗菌清热利胆作用.全方寒温并用,有清热利胆、安蛔止痛之功.  相似文献   

14.
用茵陈60克、乌梅加克,水煎服。治疗胆道蛔虫症获得满意效果。如刘某某,'易3。岁。:。90年4月:8日初诊。患者因右上腹剧痛而来我院急诊科求诊,自觉痛引右肩脚背,且有钻顶之感。身体路缩,苦不堪言,舌苔黄腻,质红,脉弦。T36.8℃,B P16/ioKpa,莫非氏征(+),血Rt.WBCg.7又10,/L,N74,L26。考虑为"胆道蛔虫症"。先后予以"4一2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静滴氨节、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酸醋。3小时以后痛仍不止。以茵陈60克、乌梅30克,煎汤频服,约半小时后剧痛渐止。翌日B超检查胆总管下段可见蛔虫阴影。自感右上腹仍隐隐作痛,口苦,小便黄,舌脉同前。继合用大柴胡汤调治而愈。祖国医学认为:"蛔得苦则下,得酸则伏。"茵陈苦寒,乌梅酸温,两药合用,深合其意。药理研究:茵陈具有利胆汁、麻痹蛔虫的作用,乌梅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秘。故此方用于胆道蛔虫有卓效。 (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茵陈乌梅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15.
治疗胆道蛔虫症验方绛县妇幼保健院(山西043600)常连更关键词胆道蛔虫症验方安蛔止痛笔者应用验方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较好,简介如下。药物组成:乌梅9g,杏仁9g,白芍9g,使君肉9g,大枣3~5枚,生、熟蜂蜜各30g。小儿用量酌减。用法:上药水煎2...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原为治疗蛔厥之症,笔者在治疗右上腹部剧痛30余人,包括胆道蛔虫症、急性胆道感染、胆囊木后综合症等,获得满意疗效,这说明中医药治疗急症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18.
胆道蛔虫症是农村多发病、常见病。自1958年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来,国内一般用安蛔法之乌梅汤加减治疗,打破了胆道蛔虫症必须手术的清规戒律。但乌梅汤原方价格较高,有的药味药源有困难,推广应用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不少单位去当归、党参等药而加用槟榔、苦楝根皮或大黄等,即安蛔法与驱蛔、通下法合用,疗效不减而费用有所降低。我院过去也用乌梅汤加减治疗。自1965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方出《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当归、附子组成。用以温脏、补虚、安蛔。自1979年以来,我用此方加减治疗蛔厥(胆道蛔虫症)数例,全部有效。现介绍于下: 典型病例:兰××,女,57岁,垫江县沙坪公社前进大队人。  相似文献   

20.
胆道蛔虫症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蛔虫残留胆道系统,不但会引起胆道感染,长期下去还会形成结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乌梅驱蛔汤合葱椒油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