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和温病的区别在于:从感邪性质看,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温病是外感风热之邪。感邪途径,伤寒是从皮毛而入;温病是从口鼻而入。初起的病变部位,伤寒是邪袭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邪袭手太阴肺经。初起脉证,伤寒是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  相似文献   

2.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3.
<正> 《时病论》为清末医家雷丰所撰。是书对四时外感病,特别是温病颇多阐发,很切临床实用。本文就其温热观,探讨如下: 一、注重时令节气《时病论》以四时为主线,阐述了不同季节外感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证治特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四季又各有主气,感受不同的时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故外感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就温病而言,春之温病,虽有新感、伏气之分,均是由于感受时气而发。夏之温病,多因感受暑邪引起,但感邪  相似文献   

4.
<正> 李新然老师,是辽宁省营口市老中医,现年八十一岁,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其学识深,思路广,辨证活,用药精,擅长内科,更以温病著称。其学术别具风格,现将李老师的学术经验做一简要介绍如下: 一、对“温病学”的见解独树一帜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术界多数所公认的。“温病”与“伤寒”,统称外感时病,而杂病,通常指外感时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认为:温病学实则包括许多内科杂病,许多内科杂病由温病之变症而来,或外感、内伤杂合而病。故常谓:“门诊看病,温病占十之七、八”,“会治温病,杂病亦通”;又说:“不会温病,内伤外感不辨,开口动手必错”。李老师在诊断,用药临床实践中,大都贯穿这一观点。因此,李老师对许多慢性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辨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者是温病还是伤寒;内伤者,是否由外感引发或外感变症或内因外因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6.
伏气温病是外感中常见病,见证繁杂,多重险之候.其邪无不伏于少阴,或乘经气之虚,或夹新感之邪,随经而发.辨证先辨六经,伤寒温病皆同;再分兼夹:新感引动伏邪,伏温而兼内伤.治法清透泄热,养阴补托为两大法.  相似文献   

7.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治沙门氏菌感染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均有伤寒之病名,然各有其义。中医之伤寒泛指感而即发的外感病证,西医之伤寒则是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沙门氏菌感染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持续发热、呕吐、泄泻、袭隋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及肝脾肿大等。沙门氏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之季发病率最高。沙门氏菌感染按辨病归属于中医温病之“湿温”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基本病因乃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又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根由于脾,脾虚水湿不运,三焦气化决渎功能失常,致水湿滞留,此时若外加饮食不洁或感受湿热外邪,内外相引而发为本病,正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太阳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生,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内虚感受外邪是本病成因之关键。笔者按中医“湿温”辨证论治,运用连朴饮为主方对沙门氏菌感染患者辨治十余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要讲温病,不得不提到伤寒。伤寒和温病所感受的病邪不同。伤寒是感受寒邪,寒邪侵袭伤人之阳,故伤寒末期,即伤寒的厥阴病,必以救阳为主,如用四逆汤之类。温病是感受阳邪,阳邪侵袭伤人之阴,故温病末期,即少阴或厥阴温病(下焦),必以救阴为主。总的来说,治疗温病最主要的就是“存津  相似文献   

11.
《新中医》1972,(4)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诊治,过去有两种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所讨论的治疗对象,同是外感发热病,只不过伤寒学说强调外感寒邪,详于治“寒化”之证;温病学说认为外感以温热发病为多,故详于治“热化”之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今天应以一分为  相似文献   

12.
自温病学从医林之中独树一帜以来,一直存在着“伤寒”与“温病”的争论。中医治病主要依靠人体患病后正邪相争所反应的症状特点即证候来治病的,笔者认为伤寒与温病的本质区别点应由症状反应来判定,而非由所伤病邪而判定。《伤寒论》六经辨证涵盖了温病,六经理明,万病理通,而《伤寒论》全书内容又详述了温病的证治,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证治疗温病亦是早已存在的事实,温病学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跳出伤寒圈子”。1伤寒与温病的区分取决于症状反应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在没有搞清楚温病和伤寒区别的情况下,便主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即《伤寒论》主要是讲风寒外感病的),“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即温病学主要是讲风热外感病的)。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证候来判断,而不依据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应出寒证,也可反应出热证;感受了热邪也可反应出寒证或热证。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的古代,当时既没有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据,又没有精密实验器材的利用,故势必不可能像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疾...  相似文献   

13.
<正> 人皆认为伤寒之邪为寒,温病之邪为温(热).而曰:伤寒主温,温病主清;伤寒重视阳气,温病重视津液.故又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之说.殊不知仲景既有"医圣"之名,《伤寒论》有"万世法"之称,其功岂仅独在外感哉?岂能独重阳气而忽阴津哉?仲景《伤寒论》一书,法外有法,法中有方,无论对理论研究或临床治疗的作用和意义,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单就阴津论之,书中重视阴津绝不在于阳气之下,处处体现了力主"阴阳和"的观点.对阴津不足、阴津受损的阐述和救治的方  相似文献   

14.
贾爱民  高如宏 《河北中医》2003,25(9):656-656
陈卫川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有近 4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对内科疾病及疑难杂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陈主任治疗外感病宜轻清宣散、祛邪必尽的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陈主任认为无外邪的侵袭 ,就不会有外感病的产生 ,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感病的病因。正如《六气感证要义》所谓 :“外感之证 ,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说的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等热性病。伤寒病邪从皮毛而入 ,由表入里 ;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 ,由上而下。肺为娇脏 ,清虚而高居 ,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学里,伤寒和温病为两种相反性质的外感热病。伤寒的外感病邪为寒邪,故用药常为温药;温病的外感病邪为热邪,故治疗选药多用寒凉。但事实上,由于人体禀赋的差异和病机的变化,治疗伤寒类疾病时常需要顾护阴津;而治疗温病时,也需要注意保存阳气。本文单就理论谈"伤寒护阴,温病救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外感病,是指由六淫、疫疬等病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因其常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外感热病。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两大类,所以《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是外感病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温邪自口鼻而入”,  相似文献   

17.
<正> 温病概念之现状究竟什么叫温病?前人未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为此,仅将建国以来的有关认识归纳如下:上海中医学院认为:“什么是温病?温病这一名称所包涵的病类,正如伤寒一样范围很为广泛,是多种急性病的总名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诸说种种,不一枚举。由于以上对温病的概念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三版教材”的审订中,争论不小,因而有必要加以讨论、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19.
发热有外感、内伤之分。余在临床中体会到,外感发热,由于病邪、病位、体质等不同,证候表现往往错综复杂,辨证宜综合运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方法,融合伤寒、温病诸法诸方,随证变通,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新中医》1972,(5)
[外感]病因分类术语。中医病因学指出的各种致病因素,根据其发病特点,大致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指感受六淫、疠气等病邪。这些病邪都是自外而入,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或同时受病。因为病邪从体外入侵而发病,故称外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