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梅丸,源于《伤寒论》。以乌梅、细辛、干姜、当归、熟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党参配制而成。乌梅用5%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克,每日三次,空腹服,温开水送下。本方有温脏祛寒,驱虫清湿热之功。主治蛔厥、久泻和呕吐等证。古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又曰,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以乌梅之酸,敛肝安蛔;连、柏之苦  相似文献   

2.
黄永凯  王晓红 《新中医》2017,49(1):221-223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阴病篇,由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当归、黄柏、黄连、干姜、川椒十味药组成。《伤寒论》中乌梅丸的条文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在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梅丸为《伤寒论》方。由乌梅、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干姜、黄连、当归、川椒组成,有安蛔止痛止利功效,原主治蛔厥及寒热错杂之  相似文献   

4.
周薇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92-92
<正>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全方体现了清上温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1出处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隔放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  相似文献   

5.
黄连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双荣  赵丽萍 《河北中医》2003,25(10):758-759
黄连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珍珠囊》言黄连“其用有六 :泻心脏火一也 ,去中焦湿热二也 ,诸疮必用三也 ,去风湿四也 ,治赤眼暴发五也 ,止中部见血六也”。[1 ]《本草正义》云 :“黄连大苦大寒 ,苦燥湿 ,寒胜热 ,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 ,而心、脾、肝、肾之热 ,胆、胃、大小肠之火 ,无不治之。”[2 ] 黄连功效较为突出 ,应用十分广泛 ,为使医者临证用药组方合理 ,选药准确 ,我们结合古今临床配伍及现代用药经验 ,将黄连的配伍应用归纳、阐述如下。黄连配干姜 :黄连苦寒泄热 ,坚肠止痢 ;干姜辛温散寒而补脾阳。…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汤)现代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载于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物组成。该方具有温脏安蛔的功用。传统用于脏寒蛔厥证所致的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等症。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伤寒论》第38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人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从此,乌梅丸就以安蛔、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 1 0味药物组成。从药性上讲 ,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 ,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从药味上讲 ,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有甘味的人参、当归 ,有苦味的黄连、黄柏 ,也有酸味的乌梅 ,可谓寒热互济 ,辛甘酸苦并用 ,具有补泻兼施 ,温清并举 ,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 ,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笔者在临床运用该方治疗蛔厥及寒热错杂厥阴病的同时 ,也将其广泛运用于其它疾病 ,收到良好效果。兹举临床验案数例如下 :…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和平 《陕西中医》2010,31(4):483-483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具有温脏安蛔的功能。用于治疗蛔厥证及寒热错杂的久利证。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于厥阴寒热夹杂之证,获效颇多,现举验案四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为汉代医家张仲景首创,在《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中用以治疗蛔厥、久利。乌梅丸方共由十味药组成、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又有热性的附子、干姜、细辛、桂枝,可谓寒热并用;从药性上看,既有辛味之细辛、蜀椒、干姜,又有苦味之黄连、黄柏,还有甘味之人参、当归、白蜜,更重用酸味之乌梅,可称辛甘酸苦合用;从药效上论,苦寒、辛热之品同用,又与甘缓、酸收之剂共煎,诸药合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清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治验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椒目、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功效温脏安蛔,主治蛔厥,又主久利。笔者学习运用此方治疗寒热往来(围绝经期综合征)、胃痛、口疮、腹胀、痛经等病证,获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春 《新中医》2004,36(4):67-6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具有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的功效,主治蛔厥证。笔者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发热、痢疾、胃脘痛等病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岩 《新中医》2010,(10):38-39
<正>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出自《伤寒论》,"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全方只用4味药,剂量相等,寒热并用。其中黄连、黄芩苦降清泻中焦湿热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为张仲景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有温脏安蛔之效。治疗蛔厥、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时发时止,得食即呕,手足厥冷,腹痛时作等症状。随着近年应用的拓展,本方还可治疗其他多种痛症,并展示出独特的效能,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始出《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证及久利。方药有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当归、黄柏、黄连、干姜、川椒组成。方宗“异类相使”,以辛热、苦寒之药杂合并用,辛、苦、酸、甘合于一炉,以求达到升降之目的,恰合拍于厥阴病之病因。如尤在泾曰:“……”若以寒治逆,则寒下转增,或仅投温剂,则必格拒而不入。故以芩连之苦,以通寒格,参姜之温以复正气而逐阴邪也。”笔者二十余年用以治痢及蛔虫诸证无不药到病除。近十几年又与西医外科合作治疗属寒热错杂病证多例,亦屡效益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方出《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当归、附子组成。用以温脏、补虚、安蛔。自1979年以来,我用此方加减治疗蛔厥(胆道蛔虫症)数例,全部有效。现介绍于下: 典型病例:兰××,女,57岁,垫江县沙坪公社前进大队人。  相似文献   

19.
党慧琴 《陕西中医》2010,31(11):1540-1540,1544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熟附子、蜀椒、肉桂、黄柏、黄连、人参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该方为寒热错杂蛔虫内扰之证所设,故被后世奉为治蛔祖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将乌梅丸看成是治虫之专剂,这就大大局限了它的治疗范围和作用。由于它既能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又能调和阴阳,扶正制蛔,故不仅是治疗蛔厥证的主方,同时也是治疗厥阴病阴阳失调,木火内炽,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笔者用该方治疗儿童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举案例3则。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乌梅龙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其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制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制成蜜丸。能温脏安蛔、主治蛔厥。本方寒热并用,补敛俱备,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是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厥阴病,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疗厥阴病必须遵循的治法。酸入肝,用味酸入肝之乌梅以伏其所主。配苦寒之黄连、黄柏以泻心降火除上热。肾为肝母二者同源,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