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后痹是风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该病以自觉症状为主,目前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尚不完善,治疗手段有限,效果欠佳.该病在中医归属于“痹证”的范畴.产后这一特殊阶段决定了其与寻常痹证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手段.妇女产后失血伤津,元气大伤,加之素体虚弱,调护不当,外感风寒湿邪侵袭,发为此病.久之气血运行受阻,则易生“虚”与“瘀...  相似文献   

2.
产后痹证是指妇女在产后、产褥期内所患的周身百节疼痛,麻木重着等病状而称之。我们认为产后痹证是痹证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主要因为产后痹证患于产妇分娩之后,妇女产后有许多因素与其它杂病痹证是不同的,产后妇女因产时伤血、津气随血脱、营卫失调,腠理不固,这是其主要的内在原因,此时如果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将息失宜,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客留于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受阻,百节失养,滞而作痛。治疗上,产后痹证有明显气血俱虚的内因,因此在补气补血的基础上,佐以祛风驱寒燥湿之品,而要求不可妄投,随着疾  相似文献   

3.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痹证”历代医家也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等,以《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历代医家著作对“痹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都进行了论述,治疗历代也颇多论述,下面就本人关于痹证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士雄医案》载有600余案,其中应用到竹茹的医案达200余案,占全部医案的三分之一,治疗范围包括春温、冬温、伏气温病、暑温、湿温等外感病,泄泻、心悸、痹证、痞满、黄疸、积聚、痰饮、厥证、类中、中风、疟、胁痛等内科杂病,闭经、经行发热、胎漏、产后恶露不行、产后风动等妇人病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王氏将竹茹与不同药物配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6.
风湿病中医称之为“痹证”。在金匮中相当于“历节”、“湿病”等。中医治疗风湿病有上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效果是确切的。《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中诊治杂病的第一部专书,确立了很多治疗杂病的原则,创制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它对风湿病治疗切实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有效方药,更重要的是指导对风湿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8.
陈意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人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痹证治法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可宁 《国医论坛》1995,10(1):16-16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以下简称三篇),是现存较早的记载妇产科疾病证治的专篇,三篇中涉及腹痛为主症者共有11条,其中妊娠篇中3条,产后篇中3条,杂病篇中5条,例方10个。虽然  相似文献   

10.
<正> 痹论篇第四十三“痹”,闭也,有气血闭塞不通之义,这里指痹证。本篇主要论述痹证之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和分类。重点内容有:一、痹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因三气偏盛不同,而有行、痛、著三种痹证,因发病与季节有关,又分为筋、脉、肌、皮、骨五痹;病久不去,可随其合深入成为五脏六腑之痹。二、叙述痹证之预后,认为在肌表者易已,留连筋骨者疼久,客于脏腑者预后差;以及针治的原则是随病之所在而刺之。三、指出营卫之气的来源、功用和痹证的关系,痹证的症状、病机和热痹的概念。痿论篇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11.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12.
治痹刍议     
痹证为临床所常见,目前在治疗上尚欠缺特效,尤其是对病情严重,症状典型的患者,如何取其速效,本人通过临床实践将初步体会供与同道参考。一、痹的成因、证状:《内经·痹证》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藏经》说:“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指出了痹证的形成原因为外感三邪,内乱真气,导致血气运行失常,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而致,其临床证状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肿  相似文献   

13.
早在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中即有:“产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蕤弱不遂……”的记载。广义的说:“凡是产后或产褥期发生的痹证均属“产后痹病”;狭义指:妇女在产后出现肢体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证,为“产后痹证”,或称“产后痛风”等。《医方类聚》说:“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赢乏少气,风气入手筋脉,挟寒则挛急也。”若日久不治或误治,每可致顽证痼疾,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14.
脾痹证辨治管见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院吴远真(515300)指导黄惠杰痹证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每针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机而设。而“脾痹”一证,《内经》虽有论述,然未引起今人重视。笔者较长时间的农村临证,见“脾痹”一证颇多,不少“痹证”也可...  相似文献   

15.
痹证和痿证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古人对两病的认识,无论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和治疗方药等都有严格的区别,《医宗金■》对此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在“痿痹辨似歌”中说“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但观治痿无风药,始晓虚实别有因。”由此不难看出,两病的鉴别要点在于“痛”与“不痛”。即痿证手足痿软,毫无疼痛,病因多为热盛伤津,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属虚证;痹病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属实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病 (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不仅侵犯关节、肌腱、肌肉,还可累及全身各脏器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历节”等病范畴。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病的记载;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痹证“大抵不越寒热二条”,将痹证分为寒热两类,即一为风寒湿痹,二为风湿热痹。笔者以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配合静滴丹参注射液治疗属风寒湿型痹证之类风湿病 4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45例类风湿病患者中,男 14例,女 31例;年龄最小 21岁,最大 67岁,平…  相似文献   

17.
刘宗莲  高荣林 《中医杂志》1997,38(4):209-210
1 产后痹证产后痹证是指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不足,复受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拘挛疼痛,不能屈伸的一种病证。路老认为,产后痹证不同于一般的痹证,有多虚多瘀的特点。其气血亏虚乃病之根本,只有正气强盛,人体才能在药物的协同下驱逐病邪。因此治疗上宜大补气血,濡润筋脉,通利关节,而不宜过用辛烈刚燥,更伤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学习“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中有关对“三难症”的论述后 ,受到很大启发 ,经过临床实践 ,更有进一步认识 ,特将本人的粗浅体会谈谈 ,供同道参考 ,并予以指正。张仲景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的学术思想 ,对产后病的病因病机的特点作了深刻的探讨和剖析。在“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篇中一开始就列举了产后病三则 ,“新产血虚 ,多汗出 ,喜中风 ,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 ,胃燥 ,故令大便难”。目前在临床上的产后“三难症”,由于产前检查及新法接生的推广 ,所以产事发痉已少见 ,但产后大便难和产后郁冒仍然不少。现分别…  相似文献   

19.
1病因病机《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前者指出痹证的病因,后者则为痹证的性质。老年痹证,发病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久病入络,久病多虚,临证较典型的行痹、痛痹、着痹少见,...  相似文献   

20.
<正> 陈嘉栋等同志的“读《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的体会”一文,援引产后病四例证治,说明产后病治疗以顾护阴液为首要,有其独到心得,但其篇后乃称:“所举产后病四则,其病情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也各异,但其‘亡阴血虚,阳气独盛’的病机则是一个。如不谨守病机,偏信‘产后宜温’的说法,则必然南辕北辙,产生不良的后果。”则又失之偏颇。作者把“阳气独盛”理解成为阴虚阳亢的病理现象,因而主张对产后病的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本人认为,张仲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