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联用雷米普利与单用低分子肝素、雷米普利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 228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6例。Ⅰ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500~5000 IU/d,Ⅱ组口服雷米普利5 mg/d,Ⅲ组联合使用同剂量低分子肝素和雷米普利。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三组24 h-微量总蛋白(MTP)、β2-微球蛋白(M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Ⅲ组较Ⅰ、Ⅱ组24 h-MTP、β2-M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纤维蛋白原(FI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Ⅲ组较Ⅰ、Ⅱ组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Ⅲ组较Ⅰ、Ⅱ组APT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血肌酐(SC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Ⅲ组较Ⅰ、Ⅱ组SC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血尿素氮(BUN)较治疗前明显降低,Ⅲ组较Ⅰ组BUN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Ⅱ组BUN有降低的趋势。结论低分子肝素联用雷米普利较单用低分子肝素或雷米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炎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36±s12a)其中普通型50例、肾病型27例及高血压型23例;病程3.2±1.6a。采用益肾宝胶囊4粒,po,tid×30d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及周身水肿等均有显著好转。普通型及肾病型24h尿蛋白(包括系列微量蛋白)均显著降低,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肌酐清除率的升高及血清肌酐的降低仅普通型有显著意义(P<0.01或0.05)。而高血压型疗效不显著。总有效率普通型、肾病型及高血压型依次为90%,82%及70%。益肾宝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1988年1~12月,我们对激素等方法治疗无效的55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加抗栓酶、肝素交替使用,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治疗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14~60岁,平均29.2岁。病程7月~15年,平均1.6年。据第二届中华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意见”,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Ⅰ型(肾综Ⅰ型)17例、Ⅱ型32例,慢性肾炎普通型6例。合并有水肿32例,高血压11  相似文献   

4.
自1991年1月~1993年6月用硫甲丙脯酸治疗肾小球性蛋白尿2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1例均为住院病人、男13例,女8例,年龄12~70岁。诊断标准按1985年9月第二届全国肾小球疾病分型,肾病综合征Ⅰ型3例、Ⅱ型11例、慢性肾炎普通型4例、糖尿病肾病3例。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为应用强的松或加环磷酸胺治疗6~8周以及对症处理无效的基础上,改用流甲丙脯酸、方法为25~50mg,每日三次,经治4~8周。疗效标准完全缓解:症状消失,尿蛋白转阴;部份缓解:症状部分消失,蛋白尿减少村;无效:症状无改善,尿蛋白减少十以下。疗效观察(见…  相似文献   

5.
益肾宝治疗慢性肾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秀兰 《新药与临床》1994,13(6):347-350
慢性肾炎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36±s12a)其中普通型50例,肾病型27例及高血压型23例;病程3.2±1.6a。采用益肾宝胶囊4粒,po,tid×30d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及周身水肿等均有显好转。普通型及肾病型24h尿蛋白(包括系列微量蛋白)均显降低,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均显升高(P<0.05或0.01)。肌酐清除率的(P<0.01或0.05)。而高血压型疗效不显。总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溶指标在冠状动脉事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为Ⅰ组),不稳定性心绞痛中48h内劳办性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64例(为Ⅱ组),健康对照40例(为Ⅲ组)。并将Ⅰ组随机分为Ⅰa、Ⅰb两组;Ⅰa组用大剂量尿激酶加肝素治疗,Ⅰb组常规治疗。将Ⅱ组随机分为Ⅱa、Ⅱb组。Ⅱa组用小剂量尿激酶加肝素治疗,Ⅱb组常规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行比较疗效。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Ⅰ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Ⅱ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Fg)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Ⅰ组与Ⅱ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Ⅰa和Ⅱa组患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均有纤溶活性降低,其发病可能是有血栓因素参与,其纤溶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增殖性肾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对62例经肾活检证实组织学改变都有明显的系膜细胞增殖,并有不同程度硬化和肾小球内凝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激素、环磷酰胺、洛丁新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尿蛋白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明显增高,总胆固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低分子量肝素可使增殖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减少,有利于肾病综合征的缓解,且出血危险性小,便于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8.
刘佳  孙彬  王笑云 《江苏医药》2001,27(10):760-76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作用及机理.方法21例病理诊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中表现慢性肾炎综合征者单用洛汀新,表现肾病综合征(NS)者加强的松;观察组再加用LMWH、法安明.[HTH〗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尿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白蛋白、血脂及肾脏病理均改善,其中Ccr及病理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及<0.05);抗Xa因子活性(AXa)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肝功能及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LMWH可减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损害及延缓肾功能进展,且出血等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在低分子肝素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药学监护。治疗后,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24h 尿蛋白定量、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肌酐(Scr)和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抗凝血酶原Ⅲ(AT-3)、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观察组缓解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75.0%(P ﹤0.05)。治疗前2组24h 尿蛋白、Alb、TP、Scr 和 D-D、AT-3、Fib、PT、APTT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24h 尿蛋白定量、Scr、D-D、Fib 水平均降低,Alb、TP、AT-3、PT、APTT 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药学监护促进了 NS 患者合理用药,提高了低分子肝素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 NS 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商品名:川青)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尤尼舒)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高凝状态的作用。方法: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及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给予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及低分子肝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4d相比,其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血浆黏度、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P〈0.05),血浆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PNS可以更好的降低尿蛋白和血脂,降低血液黏度,明显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金兴权  王丽萍 《中国医药》2011,6(4):413-4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肽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大小分成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3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40例,临床白蛋白尿组46例,同时设血糖正常健康组30例.测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C肽(FC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清C肽与正常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5)μg/L和(0.32±0.16)μg/L比(2.39±0.22)μg/L,P<0.01];血清C肽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负相关(r=-0.745,P<0.01).结论 血清C肽水平的下降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serum C-peptide level in type 2 diabetic nephrosis patients. Methods We recruited 12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level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BG),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fasting C-peptide (FCP) an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 were measured.According to UAER, 12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Ⅰ: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34 patients; Group Ⅱ:microalbuminuria group, 40 patients; Group Ⅲ: clinical albuminuria, 46 patients. At same time, we selected 30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level of C-peptid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Group Ⅱ and Group Ⅲ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1 ). The difference of C-peptide level between Group Ⅱ, Group Ⅳ and Group Ⅰ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 The level of C-Peptide an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R = -0. 745 ,P < 0. 01 ). Conclusion The decline of serum C-pcptide may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炎症与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16例冠心病(CHD)患者冠脉造影(CAG)资料,根据斑块形态分为无病变组、Ⅰ型病变组、Ⅱ型病变组和Ⅲ型病变组。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比较不同斑块形态组间IL-6和hs-CRP水平,及CHD临床分型与斑块形态间的关系。结果:Ⅱ型病变组血清IL-6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Ⅰ型和Ⅲ型病变组(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Ⅱ型病变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组。结论:不稳定型斑块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较稳定型斑块患者重,炎症的严重程度及斑块的形态影响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瘦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关系。方法13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和5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COPD组(包括营养不良COPD组18例,正常体重COPD组24例及超重及肥胖COPD组8例),测定各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血清瘦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分析血清瘦素与BM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相关性。结果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体重COPD组、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体重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COPD组、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体重COPD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FEV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体重COPD组及超重及肥胖COPD组(P〈0.01),正常体重COPD组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及对照组患者FEV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各组COPD患者血清瘦索水平与BMI明显相关(P〈0.01或P〈0.05),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FEV1水平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负相关(P〈0.01),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FEV1与血清瘦素水平明显负相关。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状态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营养不良患者肺功能水平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有关,超重及肥胖COPD患者肺功能水平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80例患者,分组为正常血糖组(Ⅰ组)98例,糖耐量降低组(Ⅱ组)66例,2型糖尿病组(Ⅲ组)116例。所有受试对象均测量体质量、身高、血压、血糖、血脂、Hcy、肌酐及胰岛素水平。结果Ⅲ组和Ⅱ组的Hcy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Hcy与胰岛素抵抗(IR)、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r=0.479,P=0.036;r=0.451,P=0.023;r=0.432,P=0.019);男性Hcy水平高于女性(r=-0.378,P=0.02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低受IR、肌酐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性别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MOTS-c水平与心脏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4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23例,其中无并发症22例(对照组),伴心功能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8例、30例、26例、17例(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个人史(烟酒史)、既往史、家族史及近期用药情况等。所有受试对象测定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受试对象空腹血清MOTS-c水平,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且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低于心功能Ⅰ级和Ⅱ级组(P<0.05),心功能Ⅰ级组与Ⅱ级组、Ⅲ级组与Ⅳ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血清MOTS-c与年龄、TC、TG、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TC,TG,LDL-C是血清MOTS-c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MOTS-c的低表达可能与糖尿病伴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及发展相关,可能参与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MOTS-c是糖尿病伴心功能不全的潜在保护因素,或将成为治疗糖尿病伴心功能不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比较普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入阿霉素(2%的阿霉素,6.5 mg·kg-1)制作肾病综合征模型,观察普伐他汀、低分子肝素及联合用药对血浆凝血与纤溶分子标志物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结果普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均可使血浆D-二聚体含量下降,普伐他汀可使肾病模型大鼠的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升高,而低分子肝素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治疗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液生化指标与模型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霉素诱导的大鼠肾病综合征可出现明显的高凝状态,普伐他汀明显升高血浆ATⅢ水平,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抗凝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的抗凝疗效。方法:3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强的松治疗,另一组在强的松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结果:使用低分子肝素组尿蛋白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上升,纤维蛋白原(FIB)下降。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4种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宋小骏  黄嵬 《中国药房》2003,14(2):87-89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同一疾病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1年3月~2002年2月间脑梗塞住院患者的4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筛选出的126例病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4组 :复方丹参组 (Ⅰ )、β-七叶皂苷组(Ⅱ )、低分子肝素 (海普宁 ,国产 )组 (Ⅲ )、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进口 )组 (Ⅳ )。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 -效果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各方案治疗脑梗塞的成本分别为3929 23元、6744 46元、5773 03元、8729 62元 ;有效率分别为70 83 %、84 62 %、87 10 %、88 89 %。每获得1个单位效果 ,4种方案所需花费的成本分别为55 47元、79 51元、66 28元、98 12元。在方案Ⅰ的效果基础上 ,每再获得1个单位效果 ,方案Ⅱ、Ⅲ、Ⅳ所花费的成本依次为204 15元、113 33元、265 80元。结论 :方案Ⅰ为成本 -效果比最低的方案 ,但有效率不高 ;方案Ⅱ、Ⅲ、Ⅳ有效率有较大提高 ,而3种方案中增加相同的效果所需的成本则以方案Ⅲ最低。  相似文献   

19.
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并对212份HBV标志物阳性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Ⅰ组(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Ⅱ组(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Ⅲ组(HBsAg、抗-HBc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7.17%、47.13%、47.37%;Ⅰ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组与Ⅲ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P<0.01)。结论: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存在状态相关。检测乙肝病毒,采用FQ-PCR法检测HBV-DNA能更准确、直接地反映体内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人体血清中丹那唑(Ⅰ)及其主要代谢产物2-羟甲基妊娠素(Ⅱ)和其它代谢产物妊娠素(Ⅲ)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用YWG C18柱并以甲醇—水(74:26)作为流动相,应用紫外最大吸收作图法(maxplot)检测技术,以UV 285,240nm分别测定Ⅰ,Ⅱ和Ⅲ。使原型药和代谢产物都达到较高检测灵敏度。同时对方法的专一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应用于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