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自Virginia Apgar为评价新生儿发展了一套评分制至今已超过30年。其目的是鼓励更严密地观察和更科学地估价新生儿的临床状态。希望通过此法可防止严重窒息婴儿被误诊和不恰当地治疗,而使其他较健康的婴儿不用接受不必要的输氧和处置。此外,还认为新生儿评分制可有利于存活的预测。Apgar评分法现今仍可达到本来的目的吗?这一重大问题可以三种方式回答:①对评分法进行一次再评价;②对评分法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价;③按Apgar所提的范围决定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王丹华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1,(3):165-168
Apgar评分简捷实用、易于操作。作为临床上对新生儿的初筛指标,Apgar评分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认识到Apgar评分受很多因素影响,其局限性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结果,针对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诊断,Apgar评分与新生儿复苏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3.
1952年,Apgar评分由Virginia Apgar首次提出,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广泛应用。随着现代医学和围产监护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Apgar评分逐渐产生一些质疑。在Apgar评分诞生70年后的今天,再次复习Apgar评分的历史和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徐晓娣 《中外妇儿身心保健》2011,(8X):190-19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的主要病因及其新生儿的Apgar评分。方法:对82例胎膜早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新生儿的Apgar评分、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臀位、阴道炎、流产引产史是导致胎膜早破的主要病因。孕龄32~37周的新生儿的Apgar评分、并发症指标均显著优于孕龄28~31周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病因复杂,应加强孕妇产前保健监测,减少早期早产,改善胎膜早破性早产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1953年 Apgar 首先报告了评估新生儿情况的方法,即 Apgar 评分法.因评分与新生儿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程度相关,故所评分数已成为评估新生儿情况和指导复苏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作者对评分与血氧饱和度(S_3O_2)的关系做了前瞻性研究并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1988年1~3月间,随机选择Hb≥110g/L,无心肺肝肾疾病的产妇,因珍贵儿或头盆不称的原因,行剖宫产分娩的49例新生儿为研究 相似文献
8.
9.
宫内缺氧所致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宫内缺氧所致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 方法 2 0 0 2年 1月~ 12月我院收治的足月新生儿HIE 88例中 ,选择诊断为宫内缺氧所致HIE 30例进行分析。其诊断符合以下条件 :(1)有宫内缺氧史 ,出生Apgar评分 8~ 10分 ;(2 )生后早期出现神经症状 ;(3)排除感染、遗传代谢及畸形等神经系统疾病 ;(4)头颅B超或CT有HIE特征性改变。 结果 本组病例生后第 1天起均表现有轻度抑制症状 ,其中 2 2例间歇出现兴奋症状。临床症状属轻度者 17例 (5 7% ) ,中度 13例 (43% ) ,无一例重度 ,与出生时有窒息的 5 8例HIE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本组有不足 4 0 %病例有血尿素氮 (BUN)增高 ,低钠、低钙、低糖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与出生有窒息的HIE比较也基本一致。分别分析了单纯急性及慢性缺氧病例的B超改变 ,发现两者有所不同。本组随访 2 8例 ,出院后平均 (11.7± 3.8)个月 ,除一例脑瘫外 ,余体格、智能发育正常。B超复查 2 0例 ,出生时侧脑室扩大 4例、第 3脑室扩大 1例均恢复正常 ;出生时脑室不大 ,随访中出现脑室扩大者 6例 ,其中 1例为脑瘫 ,余者均恢复正常。 结论 胎儿有宫内缺氧史 ,新生儿出生时虽无窒息 ,但仍可发生HIE ,头颅B超可见有胎儿期脑损害 ,个别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丘彦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5,(4)
据报道Apgar低评分时间久或出现新生儿脑病及有癫痫发作者出现脑瘫后遗症的机率较大,Apgar低评分伴酸血症的新生儿癫痫发作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者较多。复习1984年1月~1991年12月间测定的28例出生5分钟Apgar≤3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及其神经系统随访资料,以探讨酸血症对新生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境界:Apgar 0~1分新生儿之复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小瑜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3)
全球一年发生300多万胎死宫内和死产,多集中在贫穷或发展中国家[1].研究表明2/3以上近死产儿(Apgar评分0~1分,简称0~1分儿)对复苏有反应并能存活,且幼年时2/3都是正常的[2].事实确实如此,且结局甚至更好,因为此类患儿多数并未死亡,只是"正在死亡(be dying)",迅速正确的复苏可挽救其生命. 相似文献
14.
腹膜外剖宫产切皮至胎儿娩出各间隔时间与Apgar评分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54例剖宫产病人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地研究了切皮至破膜前及破膜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与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间的关系。结果:切皮至破膜前的时间间隔(S-MI)在15分钟之内,与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破膜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M-DI)与1分钟Apgar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当M-DI〉140秒时,1分钟Apgar评分显著下降(P〈0. 相似文献
15.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受精(ICSI)是治疗不孕不育的重要手段。选择发育潜能最好的胚胎移植以稳定临床妊娠率、提高活产率、降低多胎率是研究的焦点。卵裂期胚胎评分联合原核期评分法是目前最适宜的胚胎选择方法,本文现就原核期胚胎评分-Z评分法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丙泊酚诱导全麻剖宫产时血药浓度测定及其对新生儿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丙泊酚诱导全麻剖宫产时产妇静脉血和新生儿脐血中的药物浓度,观察它的麻醉效应和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神经行为能力(NBNA)的影响。方法:因特殊情况不宜行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的足月孕妇30例,用丙泊酚2mg/kg诱导联合琥珀胆碱辅助肌松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术(A组),于新生儿娩出时、脐带结扎后分别抽取胎盘侧脐带中脐静脉、脐动脉和母体外周静脉血各5ml,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中丙泊酚的浓度,记录产妇术前、意识消失、手术开始、胎儿娩出、手术结束和意识恢复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另随机选择30例常规硬膜外麻醉剖宫产孕妇(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5min时的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出生后3天和10天的NBNA分值。结果:丙泊酚在母体静脉血中的药物浓度为2.26±0.71μg/ml,在正常麻醉范围内。脐静脉血药浓度为0.83±0.25μg/ml,脐动脉血药浓度为0.78±0.24μg/ml,均低于苏醒浓度。术中产妇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恢复,术后随访无术中知晓发生。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NBN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2mg/kg诱导全麻剖宫产术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NBNA评分无明显影响,产妇处于镇静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剖宫产麻醉方式对孕妇循环和新生儿Apgar评分及血气分析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剖宫产麻醉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的孕妇80例(全麻组)与椎管内麻醉失败后行全身麻醉下剖宫产的孕妇6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孕妇血流动力学、麻醉开始至新生儿出生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全麻组与对照组孕妇麻醉前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与对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者的比例分别为96.3%(77/80)和75.0%(4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插管率分别为1.3%(1/80)和13.3%(8/60),新生儿脐动脉pH值分别为7.29±0.41和7.23±0.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全麻组麻醉开始至新生儿出生时间分别为(8.3±3.2)min和(3.2±2.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身麻醉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合理用药、缩短新生儿出生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何秀琼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1,(5)
胎心率电子监护(FHR)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十年之久,它协助临床尽早发现高危妊娠胎儿在宫内有无缺氧等情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挽救了不少临危的胎儿.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监护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尽相符,出现假阳性时增加不必要的剖宫产,假阴性又可能导致延误处理.因此,必须对监护图形进行较细致的观察,以便通过图形的分析尽可能找出较准确的预测标准.国外学者已提出多种胎心率监护评分法,可以较准确地对胎儿情况进行预测.胎心率监护可分:无应激试验(NST),即在无宫缩情况下进行监护;宫缩应激试验(CST)其中包括OCT.NST 的评定标准主要为反应型和无反应型两种. 相似文献
19.
20.
分娩时孕龄及出生体重被认为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重要的预测性因素。研究了脐血酸碱状态与Apgar评分对出生体重500~1000g婴儿生存的预测性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