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860年首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至今有多达十余种病因学说但其发病机理的主导理论是经血倒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缺陷等。临床上诸因素在患者身上皆有所体现,现总结如下。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在1921年Sampson就指出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细胞可随月经血经输卵管逆流入腹腔种植于盆腔腹膜上在卵巢周期性激素的作用下种植于盆腔腹膜的子宫内膜同样发生周期性的脱落出血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临床上常见在月经结束时行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手术时发现陶氏腔内积血。也可见剖宫产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会阴侧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一种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病,虽然本病为良性经过,但具有恶性肿瘤样增生、浸润和转移的特点,其发生和发展是在内分泌激素控制下进行的。目前,发病有上升趋势,一些地区育龄妇女发病率可高达48%。发病高峰在30~4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正是工作、劳动、事业有成的黄金时期,而此病却使患者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给工作和家庭带来很大影响。本期特邀请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市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中心的几位专家,重点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关知识,以使广大读者对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有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直是妇科领域的难治之症,国内外妇产科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其发病机制,但至今尚无定论。Sampson于1921年首次提出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被作为经典理论,但它无法解释80%一90%的妇女存在经血逆流现象,却只有10%-15%的人发生异位症的现实,分析可能还存在如遗传、环境、免疫等其他相关因素。近年我国郎景和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假说——在位内膜决定论,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这一学说是对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学说的重大修正。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5):439-44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病症,可以引起育龄期女性痛经、性交痛、不孕和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EMT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主要学说是Sampson提出的异位种植学说,其他还有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在位内膜决定论等。近些年有学者提出干细胞学说,氧化应激,上皮细胞间充质化可能在EMT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EMT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经血逆流是诱因,"黏附-侵袭-血管形成"是EM病灶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EM的发生是在位内膜的特质性决定的;免疫功能异常、多种细胞活性因子在EM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提出了在位内膜学说、免疫学说及遗传学说等,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EM的发病机制。现就EM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求更新更完善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却有恶性疾病的生物学特征,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研究发现,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在EMs形成的各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持续增殖、抗凋亡、黏附和侵袭、促进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与EMs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家族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应芳 《北京医学》1994,16(2):85-87
调查近1年住院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22例,其中9例(7.38%),亲属中有同样的病人,而对照组115例(1.74%)亲属中有异位症患者(P<0.05)。表明异位症发病有家族倾向,对有异位症家族史的妇女应作适应处理。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泽彬 《右江医学》2003,31(5):485-486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 )是一种常见的妇女良性疾病 ,约占妇女人口的 5 %左右 ,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可高达 30 %。EM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卵巢、子宫直肠陷窝 ,其次是膀胱、直肠、脐部、腹股沟、阴道 ,在胸膜、肺、支气管、输尿管、宫颈、软组织和剖膜瘢痕等也有发生[1] 。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但从最早提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到后来提出的激素、免疫、环境、遗传学说等各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1.体腔上皮化生与种植学说  1889年 ,Iwanoff首次提出 ,以后又得到妇科病理学家Meyer( 190 3年 )支持的体腔…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上常常以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失调、不孕等为主要症状就诊。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西医病因机制相对复杂,一直是妇科研究的热点,且异位内膜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容易局部播散、远行转移及复发,相关研究发现有来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恶性肿瘤,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与生育能力。E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许多研究表明EMs与免疫因素、血管形成、内分泌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最近有关研究表明,雌激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在EMs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EMs发病机制的各种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从更新的角度了解EMs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韦妙成 《海南医学》2014,(7):1007-100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雌激素依赖的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复发率高。近年来大量学者不断进行基础和临床的深入研究,目前,EM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学说,从不同的方面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了阐述,但一直有较多争议。本文对EM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更完善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育龄期女性,是一种病理上呈良性改变但又有恶性行为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血管形成、细胞凋亡、免疫因素、激素与受体及遗传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患者有30%~40%发生不孕,而不孕又有25%~35%由EMT引起,是不孕症的一个重要因素。重度EMT患者引起盆腔广泛粘连,干扰输卵管对卵子的捕获、孕卵的输送,而影响受孕。如王琳报道EMT患者38.7%的有输卵管部分或全部阻塞。关于轻、中度EMT患者的不孕发生机制,国内外研究众说纷纭,现将目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各年龄段女性中的发病率,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患者260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同期来本院就诊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260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50岁年龄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年龄,40~44岁时患者的发病率高达24.62%。个体因素:职业为干部及技术人员、学历在大学以上、血型为A型及O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月经状况: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d、经期≥8d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生殖活动:产次为1次、人流次数不低于2次、原发或继发不孕、避孕方式为IUD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周期、经期、人流次数及初潮年龄(P<0.05);保护因素包括孕次及产次(P<0.05)。结论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颂平  温坚 《医学综述》2013,(2):291-29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迄今不明,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复发率高。传统理论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淋巴和静脉播散学说等,均无法充分揭示其病因。近年来大量学者不断进行基础和临床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与干细胞、血管形成、在位内膜、内分泌及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中医各家也众说纷纭,但以"血瘀"达成共识。而许多研究表明内异症与在位内膜论、遗传、免疫、激素等方面有关。近年来专家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早期识别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的高危人群。方法:新生女婴6000例,根据孕母有无痛经史、早产、剖宫产、足月低体重分为4组。出生后15 d内发现外阴部有肿胀、血迹者行B 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回声增强、宫腔内有积液者为新生儿阴道出血(neonatal uterine bleeding ,NUB)阳性;2周未发现者为阴性。结果:孕母有痛经史组的NUB发生率(10.0%)高于无痛经史组(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低体重组 NUB 发生率(11.0%)高于正常体重组(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组NUB发生率(4.0%)低于足月组(7.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NUB发生率(12.0%)高于阴道分娩组(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有EM s家族史、LBW 的足月新生儿易发生 N UB ,是青少年EM s的高危人群,可能是 EM s发病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并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34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组)和346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个体因素、月经状况和生殖活动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年龄高峰为25 ~ 50岁.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干部和技术人员,大学以上学历;A型和O型血;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 d,经期≥8d;痛经;足月产1次;人工流产次数≥2次;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IUD)避孕.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孕次增多、产次增多使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性减少,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与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工流产次数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