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哨兵淋巴结位置分布及其转移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YL  Yu JX  Gao SL  Yan HC  Xia Q  Huang C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0):1240-1243
目的 探讨胃癌哨兵淋巴结位置分布规律以及导致其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2 7例单个转移淋巴结、80例单组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分布 ,比较单个转移淋巴结和 111例无转移淋巴结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结果  2 7个单个转移淋巴结中有 2 5个位于第 1站 ,跳跃转移 2个 ;2 1例胃下区、胃中区癌哨兵淋巴结中 16个在第 3、4组 ,6例胃上区癌哨兵淋巴结中 3个位于第 1组。pT3 期胃癌哨兵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高于pT1胃癌 ,比数比 (OR)为 4 92 6 (P <0 0 1) ,胃上区癌比胃下区癌哨兵淋巴结更易发生转移 (OR =4 381,P <0 0 5 ) ,早期胃癌哨兵淋巴结的转移危险性低于BorrmannⅠ型胃癌 (OR =0 0 82 ,P <0 0 5 )。结论 胃癌哨兵淋巴结多位于肿瘤附近 ,跳跃转移少见 ;肿瘤侵犯深度以及所在部位与哨兵淋巴结发生转移有关 ,利用胃癌哨兵淋巴结可以指导胃癌淋巴结切除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胃癌淋巴结转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日本学者认为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并把D2 根治术作为胃癌的标准术式。西方学者认为淋巴结清扫对改善预后并无帮助 ,它仅能用于判断预后[1] 。两种观点争论不休 ,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同时也增加了并发症和死亡率 ,所以如何在术前术中了解淋巴结的状态 ,指导手术范围 ,术后依据淋巴结病理结果判断预后 ,都是国内外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1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胃的淋巴引流是从胃的初级淋巴结逐步流向中间淋巴结(包括第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残胃癌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儿外科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残胃癌根治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等距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4.55%(12/22)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患者〔30.56%(103/337)比22.13%(20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02);微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高于原发性胃癌〔2.97%(10/337)比1.49%(14/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P=0.086)。残胃癌患者No.10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较原发性胃癌患者高〔52.17%(12/23)比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残胃癌患者No.10的12个转移淋巴结中有4个微转移,原发性胃癌中未检出微转移淋巴结。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5.71%(5/14)。结论残胃癌有其独特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应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应重点对No.10淋巴结进行清扫,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诸因素,为合理制定根治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554例胃癌切除术患者的病史、手术记录和病理检测结果资料.应用BMDP软件包计算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者术后逐年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胃癌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者和无转移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1.04%和90.9%.单因素分析发现,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原发部位及肿瘤大小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则发现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大小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数十年来,临床上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特点做了详尽的研究,现就下面六个问题略予介绍.1 确定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征本世纪50—60年代曾将淋巴结D_2清除术视为胃癌标准根治术,即使早期胃癌,淋巴结清除术亦不应小于D_2清除术.但数十年来,多数国家大宗病例资料表明,胃粘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0~5%.这样就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为了极少数病人获得根治,让绝大多数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手术侵袭,是否恰当.1989年以来,日本学者们深入研究发现,粘膜内癌、高分化,隆起型<20rum,凹陷型<10mm,无溃疡形成者,均无淋巴结转移,为早期胃癌内镜粘膜切除术与缩小手术奠定了病理学基础.2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转移计量学、转移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个数及率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率、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59%(50例)。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个5年生存率为46.47%(33例) ,大于5个的17.35%(17例)(P<0.005);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58%,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1.86%。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个数、率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结转移个数、率增高(P<0.005)。结论 胃癌转移淋巴结状态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转移率可作为简单、 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7.
在全世界肿瘤引起的死亡中,胃癌占第二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早期事件和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预测和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分析淋巴结的转移机制,对病人的预后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淋巴结转移的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涉及细胞迁移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肿瘤细胞的失巢凋亡与免疫逃避,新生淋巴管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使胃癌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胃癌术后复发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和探讨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对近几年来关于胃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分析和报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影响患者的预后.在经常规病理检查其淋巴结为阴性的患者,术后仍有25%的肿瘤复发率,这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研究发现这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柯密切关系.本文将就微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现状,分析了胃癌淋巴结的转移率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包括肿瘤浸润深度、大体形态、大小、组织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患者年龄、性别等,探究了肿瘤的部位和转移淋巴结的组群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胃癌淋巴结转移研究的进展与新规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胃癌外科治疗取得较大进步,这些成绩与其外科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相伴而行,相辅相成。本文仅就目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数点研究,结合作者经验体会简述如下。胃癌部位划分与淋巴结站属的新规定过去,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将胃分为3大部,其名称及代号为贲门部(C)、中部(M)、窦部(A),再分为5个区[1]。新规约改为上部(U)、中部(M)和下部(L),分为6个区,即①LMU/MUL/MLU/UML;②LD/L;③LM/M/ML;④MU/UM;⑤U;⑥E+。将“L”和“U”单独提出,各部区所属淋巴结亦有一定变动。将每区的D2清除术作为标准根治的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关系,给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除范围提供依据,作者统计分析了手术切除的192例胃癌标本,结果:本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0.4%,转移度为28.9%。  相似文献   

13.
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分型的病理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远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545例远端1/3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浸润深度进行分层,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结果 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8.2%(208/545).黏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0%(2/99),且均局限于第1站淋巴结.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8.9%(18/95),明显高于黏膜癌(P<0.01);其中第2站淋巴结中No.7,8,9组转移率分别为5.3%(5/94)、3.2%(3/94)和1.1%(1/89);此外,有3.2%(3/95)的患者出现除No.7,8,9组之外的第2站淋巴结转移,包括No.1,11p,No.12淋巴结.当肿瘤浸润至肌层或更深层时,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对于远端1/3胃黏膜癌,D1清扫即可;对于浸润肌层或更深层的肿瘤,应行标准D2清扫;而对黏膜下癌,需要扩大D1+清扫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王恺  赵玉亭 《腹部外科》2006,19(1):63-64
胃癌发病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约16万人[1]。近年来,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虽然使胃癌病人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术后肿瘤转移仍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分析和探讨胃癌术后转移的相关因素,对判断预后和防止转移有重要价值[3]。影响胃癌术后转移的因素很多,本文从以下方面加以综述。一、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与术后转移的关系1.性别:性别是否影响胃癌术后转移和预后存有争议。中国医科大学统计5年以下生存率男性略高,5年生存率两者相近。但第三军医大附院统计表明5年生存率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认为男女性别…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复发转移和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淋巴转移是人肠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早期判断大肠癌有无淋巴结受累,尤其是对常规病理无法检出的Dukes B期大肠癌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非常重要。本组以细胞角蛋白20(cylokeratin 20,CK20)为肿瘤微转移标志,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LNMM),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探讨颈淋巴节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指征及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初次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的18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颈淋巴结各区转移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187例甲状腺微小癌中,颈淋巴节转移率、中央区(Ⅵ区)转移率、颈侧区转移率分别为26.7% (50/187)、23.0% (43/187)、13.9%(26/18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甲状腺被膜侵犯与甲状腺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常见于中央区,其中肿瘤最大直径≥5 mm、多发癌灶以及甲状腺被膜侵犯的患者更易发生颈淋巴节转移,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预后以及有关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获术后随访的胃癌,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个数与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39.1%;阳性淋巴结个数为0.1~5、>5个时5年生存率为73.8%、37.7%、15.6%(P<0.0001),5年生存率随着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亦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的深度有明显有相关关系。结论: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与术后预后有相关关系,其可作为胃癌术后预后的简单、有效的指标。但不适用姑息性胃癌切除者。  相似文献   

19.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l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212例早期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Ki?67、CAM5.2等免疫组化指标与淋巴结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大体类型、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值为0.014、0.001,0.012,0.006,相关系数R为2.213、1.779、4.737、4.15)。免疫病理指标中p53、CAM5.2与淋巴结转移也存在明显相关(P值为0.001和0.000,相关系数R为1.922、3.632)。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多发肿瘤及免疫病理指标中p16、TopoⅡ、Ki?67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明显相关,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同时根据免疫病理指标CAM5.2、P53判断是否存在微转移可能,从而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0月行根治性切除的16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直径等因素无关(P>0.05);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影响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有关,其中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