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茵陈蒿汤对β-葡萄糖醛酸酶UDPGT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结果: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蒿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菌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疽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菌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菌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
茵陈蒿汤对ANIT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对ANIT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利胆退黄的作用机理,为后续实验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α-异硫氰酸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观察大鼠ALP,ALT,AST,γ-GT活性及T-BIL,D-BIL,β-G和MDA含量,评价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结果: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使肝损伤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而高、中剂量组保肝作用不明显。结论: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G、MDA含量,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和体液免疫水平,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阳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的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阳黄证相似,并且经茵陈蒿汤复健后阳黄证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免疫指标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茵陈蒿汤对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和体液免疫水平,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阳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阳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的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阳黄证相似,并且经茵陈蒿汤复健后阳黄证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免疫指标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代谢调控通路技术对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小鼠进行研究,探究阳黄证的发病机制及京尼平苷对其干预作用的潜在效应靶标。方法:采用化学物质、中药及病理性肝损伤因素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通过与临床阳黄证患者尿液的生物标记物相关联,成功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生化指标、病理观察进行检测,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挖掘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作用靶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含量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丙二醛、谷氨酰转肽酶含量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成片状坏死,肝细胞有水肿现象。对模型组小鼠尿液进行基于代谢调控的靶点分析,发现33个尿液生物标记物与阳黄证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10个生物标记物与临床阳黄证患者生物标记物变化一致,主要涉及酪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等。进一步通过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组学数据分析平台成功预测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5个作用靶点,即干扰素调节因子3、鸟氨酸脱羧酶抗酶1(OAZ1)、鸟氨酸脱羧酶1(ODC1)、解偶联蛋白(UCP1)、Maf1调节剂(Maf1 regulator)。结论:本研究以中医证候理论为指导,在对阳黄证形成本质考察的基础上,以中药与肝损伤化学诱导剂结合的方法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与临床黄疸生物标记物相关联,发现10个生物标记物与阳黄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京尼平苷可有效回调生物标记物,通过代谢调控通路技术分析发现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5个潜在作用靶标。本研究为阳黄证相关动物模型建立及中药有效成分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是治疗阳黄证的效方之一,由茵陈、栀子、大黄3味药物组成。主要介绍茵陈蒿汤中产生利胆退黄作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总结,综述了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及其利胆退黄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茵陈蒿汤复方利胆退黄的作用并非单味药材的物质成分的简单的叠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退黄散对大鼠肝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退黄散水溶液,建立大鼠肝UDPGT诱导模型,并以苯巴比妥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参照Black氏方法测定大鼠肝UDPGT活性。结果退黄散能使大鼠肝UDPGT活性增加。结论退黄散能够诱导提高大鼠肝UDPGT活性,从而促进肝胆红素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复方柳菊片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利胆、退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四氯化碳慢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复方柳菊片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白蛋白、A/G的影响,同时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用胆管引流法测定复方柳菊片对正常大鼠胆汁量的影响.用异硫氰酸-1-萘酯造成黄疸模型,测定血清中ALT,AST和总胆红素的含量.结果 复方柳菊片能明显降低由CCl4引起的大鼠慢性肝损伤血清ALT,AST值,促进肝组织修复以及肝细胞合成蛋白.复方柳菊片能明显增加大鼠胆汁分泌量,降低ANIT引起的ALT,AST和总胆红素升高.结论 复方柳菊片具有保肝降酶、利胆和退黄作用.  相似文献   

11.
Fabiana imbricata 是生长在智利中部的一种普通灌木,当地称“Pichi”。该植物在智利传统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并以生药出口。该植物地上部分的浸剂或汤剂口服被用作为利尿剂、净化剂和利胆剂。它的提取物显示出有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是一种能将葡萄糖醛酸类化合物水解成乙醇和 D-葡萄糖醛酸酯的糖甙酶。对肝脏有毒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时黄疸证属阳黄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针对常见湿热并重、湿重于热型,采用宣畅气机,分消走泄之法治之。施以蒿芩清胆汤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从而得出心得体会与同道共参,以期提高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13.
蒿芩清胆汤利胆、利尿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的利胆、利尿作用。方法:以家兔胆管插管法、大鼠滤纸法等观察其利胆、利尿作用。结果:该方能显著增加家兔胆汁流量,增加水负荷下大鼠的尿量。结论:蒿芩清胆汤具有利胆、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蒿芩清胆汤对家兔实验性急性胆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对实验性胆道感染的影响.方法:建立家兔急性胆道感染模型,以蒿芩清胆汤进行治疗,观察生化及病理学改变.结果:蒿芩清胆汤能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病理学检查示治疗组虽仍有不同程度肝细胞破坏、炎细胞浸润、淤胆等肝损伤病变,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且无淤胆现象.结论:蒿芩清胆汤能减轻家兔胆道系统炎症,可降低血清转氨酶、胆红素.  相似文献   

15.
赵佐兴 《新中医》2015,47(5):201-203
目的:观察退黄利胆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新生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8例,治疗组在蓝光照射的同时配合退黄利胆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8例患儿仅给予蓝光照射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显效率治疗组为97.4%,对照组为7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天时黄疸消失的患儿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0、20天时肝功恢复正常的患儿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黄利胆汤对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肝病疾患的治疗,中医药方剂中开始多使用茵陈蒿汤。以前对它的活性物质的研究,主要的是对各个生药,尤其是对利胆作用的研究较多。作者为了研究适用于黄疸型肝炎的中药方剂的活性物质。以β-葡萄糖醛酸酶抑制物活性为实验指标,对其进行了筛选。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因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产生的量过多和葡萄糖醛酸酶发育不成熟而引起,亦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形成胆红素的能力低下,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成熟,胆红素在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有关。一般在生后2~3d出现,部分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为了新生儿健康成长,通过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显的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蒿芩清胆汤加减为研究药物,以慢性胆囊炎湿热型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汤治疗.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34.3%,总有效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黄芩药材在不同干燥条件下主要成分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究黄芩药材产地加工的适宜方法。[方法]制备不同干燥条件下的黄芩药材样品,研究干燥过程中黄芩药材样品的失水率、主要成分的含量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结果]不同干燥条件下黄芩药材中主要指标成分含量基本一致,黄芩苷含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随着干燥温度升高,药材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黄芩主要成分含量影响较小,温度升高有效灭活黄芩药材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为黄芩产地加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疸是指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将黄疸归因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即不仅包括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又包括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障碍或肝内、外胆道梗阻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