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2013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时,对正在出诊的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孙光荣等医务工作者说:"要大力发展中医,中医是国医,是我们的传家宝,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医一些治病机理和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对很多病疗效很好,要更好地运用,要走出去,提升中医的影响。"孙光荣向刘延东递交了《关于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议书》。  相似文献   

2.
《汤头钱数抉微》一书乃清代名医章纳川先生所著,书中所论述的"汤头钱数理论"与现代"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在古代就被医家所重视。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方药用量是历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规律,是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遣药及表征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丁甘仁先生(1865~1926年),江苏武进孟河镇人。自幼从师学医,学术宏博,善治疑难杂病、伤寒重症。1916年,在政府要取缔中医的情况下,先生挺身而出,创办全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中医专门学校)及第一所中医医院(沪南广益中医院),后又设“中医女子专门学校”等,培养出了许多人才,为捍卫和发扬祖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3月29日,上海市中医学会与上海中医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丁甘仁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这里我们选载的是会上的一篇发言稿。  相似文献   

4.
李大林 《光明中医》2011,(10):2121-2124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先生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虽然受时代的影响,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但是,本方和他治疗瘀血的一些方剂,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特别是他丰富和发展了的"活血祛瘀"(现多称"活血化瘀")法,已成为目前中医研究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是通过对"血府"、"瘀血"、"逐瘀"以及血府逐汤临床运用的论述,说明"活血祛瘀"法的临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出于对《中医养生学》中四时五味观的质疑,从病理、四时、五味3方面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四时五味观的本源意义,认为该篇中的"脏气"为病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所法之五"时"是天干物候十月太阳历的产物,其中的"长夏"大致在现行农历四月中旬到六月下旬的72天,读长(cháng)夏而非长(zhǎng)夏;调理脏气之"味"指食味而非药味。"脏气法时"系指五脏病态下的饮食调治而非生理情况下的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学》所持时味观不符合原文本意且其养生指导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6.
中医医案学的历史与成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众所周知,中医的生命在临床,历代名医医案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近哲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也曾断言:"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由此可见,要挖掘中医宝库,要总结前人经验,研究其学术思想,要提高临床疗效,要升华新的理论,均有必要认真研究中医医案学.本文就中医医案学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7.
徐志华教授系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从事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学验俱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调气理血、攻补兼施"治疗妇科疾病的独特思想,临床具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思辨规律。该文从"妇科病从瘀论治"、"调气理血,攻补兼施治疗妇科病"、"调周助孕,首辨虚实"、"病证结合,中西贯通"、"效法昔贤纲领准绳,师之莫泥随机应变"等方面进行初步总结、研究,力求对先生临证辨特点与学术思想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继承、发扬和推广徐志华教授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工作,促进中医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观点和理论继承了阴阳学、五行学、精气学等中医哲学思想。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只是在气、血、阴、阳等方面存在内在的差异,但"体质"不等于病态,某种体质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并没有必然性,体质辨证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中医体质学的某些内容仍亟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坚持中医学"辨证法"思维,去认识和研究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体质学。  相似文献   

9.
业师沈仲圭先生,年逾八旬。一九一七年开始学医,为杭州名医王香岩先生之高足。五十年代,国家创建中医研究院时,由蜀入京,在北京中医研究院工作至今。从事临床、教学、研究已六十余年,既有丰富的临症经验,又有很深的理论造诣。精于治温病及调理、补虚之学,并擅长对中医方剂的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曾编辑出版中医专著近二十种,发表于各地期刊的论文、医话等已难以计数。现把沈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以往的中医教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理论、临床、科研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探索其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方法以中医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试点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三维一体"创新型教学方法,重视中西医专业理论、临床操作技能、科学研究思维等的培养及建立,以考核和反馈的双向评价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无论在以上三个方面,以及在综合成绩评价中,试验组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反馈调查结果良好,学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结论"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中可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多点效应,人才培养一体三合。  相似文献   

11.
《外科正宗》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外科学名著。著者陈实功是明代著名外科医家,中医外科学"正宗"派的创始人。陈氏行医四十余年,不仅医学造诣高深,医德修养尤为后世尊崇。陈氏倡导的内外并重,内治与外治结合的外科诊断治疗思想,是对中医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称该书"列症最详,论治最精"。清代名医徐灵胎说:"所以凡有学外科,问余当读何书,则要令其先读此书,以为入门之地。"  相似文献   

12.
姜春华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半个多世纪来,先生学融古今,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出作了卓越的贡献。先生为江苏南通人,生于1908年,自幼从父学医,到沪后复从陆渊雷先生游,三十年代即蜚声医林,历任华北、华西医药杂志编辑、上海中医专科、上海复兴中医专科等学校教学工作。195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中医科、中医教研组主任,兼任  相似文献   

13.
通过跟师和长期的思考,近年我提出了"中医是尚礼的医学"的观念。这个观念不是我创造的,孙思邈在他的著述里已讲到"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疗效是硬道理。中医不仅要近期疗效,更要远期疗效,这就要对"医"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有一个深入的认知。一、医为仁术什么最能体现中医的理念、精神和文化?我认为是"医为仁术"。"医为仁术"这个提法大家都很熟悉,但,正因为太熟悉了,反而容易忽视它的意义。这些年我对这个提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发现它是我们能够从理念、精神、文化这三要素去认识中医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4.
秦伯未老先生于1961年10月11日在《健康报》发表:“一读二背三临症”一文,到现在已一年多了。一年多来,我一直遵照秦老所指导的学习方法,收获不少。秦老先生告诉我们:“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要把这一宝藏接受过来,就应当以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面,尤其学习中医,不仅要读,还要读熟到背诵如流,兹有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有恒心和毅力,这是每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对我们中医学徒来说,尤有重要意义。中医较难学,经典条文深奥,需要下一番苦工。比方,《汤头歌诀》是中医学徒必修功课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毛德西教授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的从医历程及其"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的从医之路和治学经验。结果:毛德西秉承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训,临证经验日渐丰富,学术思想日臻完善,对中医的认识日渐升华。"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多总结",寥寥数语,见证了一代中医临床大家的成长历程,凝聚着中医名家的济世之心。结论:毛德西教授从50多年来从最初的被动接触中医到后来主动学习中医,再到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先生在学习中体会中医,在体会中思考中医,在思考中传承中医。  相似文献   

16.
白清佐先生(1889~1967)是山西省名老中医之一。原籍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时家境贫寒,初读私塾,十五岁时辍学,秉承家教,从师学医,年十八即来太原市坐堂开业。由于先生既有家传又有师授,有胆有识,善用大剂,故活人甚夥,不数年即以医名乡里。解放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成立(1957年),欣然应召参加该所工作,任内科医师。先生私淑黄元御、傅青主之学,于内、妇杂病,皆所擅长,善用大剂桂、附、参、芪,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月,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评选产生了我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国家级中医大师,这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河南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李振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护理知识和新技术的不断展现,传统的中医护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医"似乎身处"不进则退"的险境,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医"人不愿看到的。本人在多年的中医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医护理教育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积极寻找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中医护理教育在竞争中得到自我完善和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朱祥麟先生为湖北名医,湖北中医名师,鄂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医50载,精研中医经典,谙悉各家学说,擅治时病、内伤疑难杂病及妇科疾病。著有《奇经证治条辨》、《论内经风病学》、《医学发微》、《本草纲目健身却病延年方论》等。我与朱先生交往多年,曾在2009年得以晤谈,对他的治学精神为之感动。甲午岁末收到他寄来的《朱氏中医世家学验秘传》赠书。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去年4月出版发行,全书38万字,分为:家传史略、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医案医论、传世秘录五篇,内容翔实,富于创新,系统地反映了朱氏六代世医的学术  相似文献   

20.
临证时,辨证求本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为了精于治病,不仅要勤于临床,精思明变,更要善于学习,好学苦思,博学多思.四大经典源于临床,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多学善思的结果.我们临床时,要效仿先人们善于总结,从临证中学习,不要为临床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穷本溯源,知其然只是知其常,是临证的基本要求,一定要知其所以然,病变之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