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英  盛增秀 《中医药学刊》2006,24(5):918-919
对《温病条辨》提出的“温病死证五大纲”,联系现代临床实际,作了深入的探析,阐述其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性传染病危重症仍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现实意义未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对《温病条辨》提出的“温病死证五大纲”,联系现代临床实际,作了深入的探析,阐述其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性传染病危重症仍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现实意义未可低估。  相似文献   

3.
李伟林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38-1139
探讨《温病条辨》中死证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并与现代医学相关病症对照比较,提出温病死证的现今临 床价值,救治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透乃宣透、透达之意,并不单纯指透散在表之邪,凡能宣畅气机,使在深层之邪向浅层转出的,均应视之为“透”。透法在温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包括透散表邪和透达里邪几个方面。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多处提及此法。以下仅就个人理解试述之。1温邪在表宜宣透温...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之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岭昌 《中医杂志》1992,33(4):13-16
本文总结了《温病条辨》在区别伤寒与温病,创立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及制订温病的治疗总则等方面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6.
7.
《伤寒论》死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力 《国医论坛》1999,14(5):4-6
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提及死证,这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云:“经谓必死,谁敢日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本文旨在对《伤寒论》死证进行探析,以供同道参考。l死证选择标准及分布本文选择死证的标准是仲景明言系死证或不治者,对仲景云“难治”或系误治者则不选。依此标准,在《伤寒论》397条经文中,共选死证ZI条,分别为第133、167、210、Zll、212、232、295、296、297、298、299、300、315、333、343、344、345、346、362、368、369条等。此ZI条按六经分类,则太阳病…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指出,《温病条辨》之辨“渴”,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通过辨“渴”,可以测知病因、病理,可以了解病位之所在和津液的盛衰情况,可以鉴别疾病的性质以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严重创(烧、战)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等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肠道的损伤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因此通腑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我院陈乔林、  相似文献   

10.
试论《温病条辨》承气诸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亮亮 《中医研究》2004,17(2):13-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承气诸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伤寒论>承气法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苦寒攻下法、邪正合治法、脏腑合治法、二肠同治法、两少阴合治法、上下二焦合治法、一腑中气血合治法、攻下护胃法、清热祛瘀法等多种多样的治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析《温病条辨》中杏仁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中,多有运用杏仁的记载。如治疗湿温的三仁汤,暑湿肺疟的杏仁汤,温热黄疸的杏仁石膏汤,皆是以杏仁为君药;而治疗湿温喘促的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杏仁滑石汤,三焦湿热的三加减正气散,湿热蕴于经络的宣痹汤、加减防己汤,皆配伍以杏仁。可见吴氏用杏仁非仅仅在止咳平喘,还灵活运用于治燥、治血、  相似文献   

12.
袁政恕 《江苏中医》1996,17(6):31-33
王孟英《回春录》记载死证案62则,占全书总案的12.02%。其致死的原因有三:温散致死;温补致死;病剧势猛而不治。体现了王孟英如实记录医案,判断预后,识见超人。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配伍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姗  刘林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中增液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师承叶天士治疗温热病的经验而写成的温病学派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现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同列为四部经典。本书中许多方剂现于临床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本人通过学习这部著作,对温病的理法方药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原文言“死”者,共22条。研究“死证”的实质及其规律,对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预后,从而有效地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死证是各种疾病进程中出现的病情凶险重笃、濒临死亡、难以救治的证候的总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死证的诊断论述有22条之多,其中太阳病3条,阳明病4条,少阴病6条,厥阴病9条。其诊断方法严密精当,现归纳为八法,浅述如下。一、特殊症状判断法即以特定的重危证候为基础,以兼见的某一特殊症状为指征诊断死证的方法。这些特殊症状都是疾病已发展到极期出现正气散乱、阴竭阳脱、阴阳离决的重要指征。如太阳病137条既有“结胸证悉具”的急重危证,又兼见“烦躁”的特殊症状;172  相似文献   

18.
口渴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内经《素问·刺热篇》曰:“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说明热邪耗阴,阴津不足则苦渴数饮以自救。张仲景《伤寒论》较全面地论述了口渴。如热邪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大承气汤证;膀胱气化不行,气不化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邬姗  刘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