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 人工智能被称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和工程,为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沿科学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等的进步,人工智能逐渐形成认知计算、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三个主要分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影像识别、辅助诊断、医学机器人、药物研发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皮肤病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方面的优势,使得人工智能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成为当今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在皮肤科领域的适用范围,如皮肤影像、皮肤病理及医学机器人等,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皮肤科应用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惟一冠以“灾害医学”刊名的医学期刊(月刊),主要报道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救援诊疗及护理经验、医疗救援系统管理、救援伦理与心理等学科发展动态,旨在促进救援医学信息交流,提高我国救援医学学术水平及学科建设。本刊力求办成既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又与社区、社会及民众紧密联系;既注重专业性,又兼顾不同行业;既关注常态及非常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涉足人文及管理层面建设、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的救援医学品牌期刊。本刊向全国急救…  相似文献   

3.
毛霉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的侵袭性真菌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毛霉病相对少见,临床难以进行严格的对照研究,诊治水平亟待提高并规范。2014年4月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SCMID)及欧洲医学真菌联合会(ECMM)正式联合发布的2013毛霉病临床诊疗指南可为毛霉病的诊疗提供较可靠依据,该文对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并侧重特殊人群的诊治原则。  相似文献   

4.
皮肤病摄影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知识最早由文字或绘画记载,皮肤病学亦是如此,已知最早被绘画记载的皮肤病是梅毒.很多著名皮肤病学家如Ferdinand Hebra(1816-1880年,Vienna皮肤病学校创立者)、Moritz Kaposi(1837-1902年,最早研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疾病,并命名Kaposi肉瘤)等都对皮肤病绘画有较高造诣.摄影是用光线凝固历史的艺术.与文字和绘画相比,摄影因“凝聚”真实影像元素而记载人类视觉,是记录医学资料的可靠方式.皮肤病学高度依赖直观表现,是最早应用摄影术的临床学科,并形成“皮肤病摄影”这一特殊领域.皮肤病摄影对临床诊疗、医学文献、专业教育、学术交流意义重大,成为现代皮肤病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2):80-80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皮肤病重点专科、全军皮肤病中心、空军总医院皮肤科承办的“全国第三期皮肤病诊疗技术与新进展”(简称“诊疗班”)于2006年5月25~28日举行,为期4d;凡按规定参加学习班者均授予医学继续教育I类学分20分,欢迎广大同仁参加!  相似文献   

6.
模拟院外急救场景进行技能培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拟教学最早被运用于军事、航天等高风险领域的技术培训中^[1,2],近年来,随着诊疗安全意识的空前强调^[3]以及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模拟教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4]中。但模拟教学法在院外急救教学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由于急救医学具有社会性、时间性、复杂性、条件性等特点^[5],  相似文献   

7.
皮肤镜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在皮肤病辅助诊疗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因而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皮肤镜分类的不规范、操作技能和图像识别的主观性,容易造成图像质量、诊断、疗效评估和AI研究的质量差异,直接影响精准医疗的进展。为此,本文参考和汇集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皮肤镜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包括皮肤镜技术、临床应用、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术语、图像质量、质量控制、质量评估、教育培训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初步形成专家共识,旨在提高皮肤科临床诊疗水平,对皮肤病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白甲(leukonychia)根据部位和形状可分为点状、线状、部分白甲和完全白甲4种类型[1],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白甲(leukonychia partialis)主要表现为指、趾甲甲板近端呈白色,可分为获得性、特发性和遗传性.近期我科在诊疗中发现-个遗传性先天性部分白甲的家系,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批准主办,第二军医人学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上海市医学真菌研究所、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全军真菌病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2年上海国际医学真菌学高峰论坛,将于2012年11月15~17日在上海举行,今年的主题为:“侵袭性真菌病诊治研究的前沿勺进展”,以及展示转化医学理念推动医学真菌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救援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d救援医学是研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的规律及医学救援任务的组织、管理、实施等问题的科学,是“急诊医学”和“灾害医学”两者结合而成,其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力求通过高效的医学救援行动,将各种危急情况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程度控制在最低水平。急诊医学是研究与处理急、危重患者及伤员急救、途中监护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和厚朴酚对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活化的影响和抗瘙痒作用。方法 用4 ~ 6周龄健康雄性ICR小鼠分别建立组胺诱导和乙醚/丙酮/水(AEW)诱导的瘙痒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3种剂量和厚朴酚组(50、25和12.5 mg/kg)、溶媒组及氯苯那敏组(仅在组胺诱导实验中设置)。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氯化钠溶液灌胃,溶媒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氯苯那敏组给予氯苯那敏灌胃,和厚朴酚组用不同浓度和厚朴酚灌胃。在组胺模型实验中,给予小鼠灌胃24 h后注射组胺;在AEW模型实验中,先用乙醚/丙酮/水处理小鼠4 d后再予不同药物灌胃。通过计数30 min内动物的搔抓次数评价各处理的抗瘙痒作用。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DRG)细胞,将其分成6组,即辣椒素或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诱导的模型组、辣椒平(500 μmol/L)或HSC030031(10 μmol/L)组、溶媒组、3种浓度(7.81、15.63、31.25 mg/L)和厚朴酚组:辣椒素或AITC诱导的模型组预先用Hanks平衡盐溶液孵育,辣椒平或HSC030031组、溶媒组、和厚朴酚组分别预先加入辣椒平或HSC030031、二甲基亚砜、不同浓度的和厚朴酚孵育,用Ca2+荧光成像技术观察辣椒素或AITC诱导后Ca2+细胞内流的变化。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t检验。结果 组胺诱导小鼠瘙痒模型经50 mg/kg和25 mg/kg和厚朴酚处理后,搔抓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21.88和21.14比 63.70,t值分别为3.48、3.49,P值均为0.003),12.5 mg/kg和厚朴酚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01,P = 0.062)。AEW诱导的小鼠瘙痒模型经50 mg/kg和厚朴酚处理后搔抓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61.4比101.17,t = 0.45,P = 0.009),但25 mg/kg和12.5 mg/kg和厚朴酚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1.25 mg/L和厚朴酚处理组与辣椒素或AITC诱导的模型组相比,DRG细胞内Ca2+荧光信号的升高受到显著抑制:辣椒素模型组第45秒时相对荧光强度变化率(△F/F0)为1.11,而31.25 mg/L和厚朴酚处理组为-0.11;AITC模型组第45秒时△F/F0为0.56,而31.25 mg/L和厚朴酚组为0.00。结论 和厚朴酚对组胺因素与非组胺因素诱导的瘙痒动物模型均具有瘙痒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DRG细胞TRPV1和TRPA1通道活化后Ca2+细胞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约有95%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皮肤损害,包括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或出现放疗相关的皮肤病如皮肤纤维化、硬斑病、硬化性脂膜炎、大疱性皮肤病、嗜酸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疹、硬化萎缩性苔藓、血管肉瘤、非典型性血管病变、放射记忆性皮炎等。此类皮肤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本文将对放疗引起的常见和少见皮肤病作一简要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放疗相关皮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组以固有免疫失衡、周期性发热以及反复炎症发作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中常见的皮疹表现有痤疮、坏疽性脓皮病、丹毒、荨麻疹、鱼鳞病、脓疱病等,而血管炎少见。本文对可伴有血管炎表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做一简要概述。其中,家族性地中海热主要以过敏性紫癜和结节性多动脉炎两种中等及小血管炎为主,Blau综合征以大血管炎更常见,腺苷脱氨酶2缺陷患者也可伴有中等大小及小动脉受累,临床上需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相鉴别,干扰素刺激基因突变相关的婴幼儿血管病以皮肤小血管炎及血管病为主。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6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P200类天疱疮1例。对照组为70例天疱疮、15例慢性湿疹和15例健康成人。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荧光沉积情况,比较不同表皮下水疱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BP患者血清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可见到荧光物质沿基底膜带线性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可见BP患者荧光线性沉积于表皮侧,EBA和P200类天疱疮线性沉积于真皮侧。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对表皮下水疱病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2%、60.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2,P < 0.05),特异性分别为98.0%、10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以盐裂皮肤为底物时诊断的敏感性高于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χ2值分别为8.0、16.7,均P < 0.05)。结论 对于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优于以猴食管和正常人皮肤为底物。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荧光(CFW)染色法在皮下真菌病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皮下真菌病的组织病理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1987—2017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皮下真菌病患者石蜡包埋皮损组织进行平行试验,每块组织连续切片4张4 μm切片,分别行改良CFW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和六铵银(GMS)染色检查,比较其阳性率及染色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用卡方检验比较4种染色法在病理诊断真菌感染方面的阳性率。结果 21例皮下真菌感染患者中,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14例(66.67%),HE染色法阳性5例(23.80%),PAS染色法阳性6例(28.57%),GMS染色法阳性11例(52.38%),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率高于HE和PAS染色法(χ2值分别为6.718、5.200,P < 0.05),而与GMS染色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530)。结论 改良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准确的真菌检查方法,在皮下真菌病的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大量证据表明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精神应激等可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提示精神因素可能在银屑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银屑病精神神经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精神因素作为应激源,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两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另一方面神经肽及神经生长因子诱导体内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精神神经因素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共同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中国人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并对其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资料,进行临床调查。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后再行Sanger测序,测定该家系中患病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ALAS2致病基因。用皮肤镜观察皮肤卟啉皮损,根据Fotofinder系统和甚高频皮肤超声系统评估皮肤卟啉症的光损伤严重程度,对该家系成员做肝胆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学改变。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X染色体的1706号到1709号碱基发生AGTG缺失,导致转录时移码突变,最终导致翻译得到的ALAS2酶C端19、20个残基替换或缺失,ALAS2酶活性升高。XLDPP患者皮肤光损伤显著,肝胆可出现卟啉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可出现贫血和铁过载。结论 X染色体1706?1709碱基AGTG缺失突变可能是该ALDPP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估自体全血注射(AWBI)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的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嗜碱性粒细胞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Ⅰ)以及CD63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AWBI治疗ASST阳性慢性荨麻疹的机制。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ASST阳性的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WBI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氯雷他定和依巴斯汀治疗,AWBI组同时接受AWBI治疗每周1次,共12次。治疗前及12周后评估两组周荨麻疹活动程度评分(UAS7)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AWBI组30例在治疗前及第4、8、12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CD63表达水平。采用GraphPad Prism7.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UAS7和DLQI比较采用t检验,FcεRⅠα表达水平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时点指标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s配对秩和检验,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WBI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周UAS7分别为27.15 ± 4.53、14.25 ± 7.56,DLQI分别为16.88 ± 6.01、8.48 ± 4.15;对照组UAS7分别为26.90 ± 5.22、19.93 ± 6.32,DLQI分别为17.08 ± 6.79、13.93 ± 5.43。两组治疗前UAS7与DL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S7与DLQ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 0.01),且AWBI组UAS7及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AWBI组患者治疗前和第4、8、12周时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α荧光强度中位数(P25,P75)分别为22 532(16 740,29 220)、16 911(10 240,21 816)、13 282(7 600,16 848)与11 466(7 161,14 578),ASST阳性血清诱导的CD63阳性嗜碱性粒细胞比例中位数(P25,P75)分别为35.25%(26.75%,49.13%)、25.95%(19.37%,37.54%)、13.57%(7.79%,19.57%)与9.87%(6.43%,16.52%),治疗第4周时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α与CD63表达水平均较基线显著降低,且第8周较第4周亦显著降低(均P < 0.01)。AWBI治疗前至第4周、第4 ~ 8周以及第8 ~ 12周FcεRⅠα的变化值与ASST阳性血清诱导的CD63变化值均呈不同程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4、0.422、0.455,均P < 0.05。结论 AWBI联合抗组胺药有助于改善ASST阳性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并且可能通过影响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以及CD63表达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囊肿附属器癌(M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治的10例MA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51.65岁。皮损均位于面部,6例位于上唇部,表现为单发斑块或结节,形成溃疡4例。组织病理均由上皮细胞条索组成,可见不同数量的角囊肿和导管结构,6例见神经受累,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示上皮细胞及角囊肿角蛋白阳性,导管及腺腔结构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阳性。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1例13年后原位复发,均无远处转移。结论 MAC皮损主要表现为上唇的红斑块,部分破溃,确诊依赖于向毛囊和汗腺双相分化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附属器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疾病有关,尤其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而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上有众多相似之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也被证实与银屑病有关。本文就银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可能关联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