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金属阳离子卟啉的合成方法及与四螺旋DNA的相互作用方式。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一系列阳离子卟啉与四螺旋DNA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及稳定四螺旋DNA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自由阳离子卟啉及金属铜卟啉可以插入到四螺旋DNA的碱基序列中,与四螺旋DNA的结合常数分别达到8.2×10^4和7.4×10^4,锌卟啉和锰卟啉分别采用堆积和沟面结合方式与四螺旋DNA相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3.3×10^4和2.9×10^4。结论金属阳离子卟啉与四螺旋DNA的作用情况受到配位金属离子的影响;四配位的金属卟啉具有更高的DNA亲和力,有望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2.
加替沙星与DNA的相互作用及镁(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与DNA的作用方式和镁(Ⅱ)对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DNA的热变性实验、黏度测定等方法,研究加替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及镁(Ⅱ)对加替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加替沙星以沟槽键合方式与DNA相互作用,其猝灭常数为(4.63±0.11)×103 L/mol;Mg(Ⅱ)使加替沙星与DNA的作用增强,对加替沙星与DNA的结合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是一种利用镧系元素(多用铕、钐和铽离子)作标记物的免疫分析.镧系元素螯合物在激发光作用下,产生发射光,其激发光与发射光之间有很宽的Stokes位移,发射光谱峰很窄,具有不同的最大发射波长,如铽(Tb3+)、铕(Eu3+)和钐(Sm3+)分别为544、613和643 nm;其荧光寿命长,最长可达1 ms,比血浆等的本底荧光寿命长几个数量级.将Eu3+、Sm2-和Tb3+分别螯合到多功能螯合剂,如N1(对-异硫氰基苄基)-二乙三胺-N1,N2,N3,N3-四乙酸(简称异硫氰基苄基DTTA)上,可得到螯合有不同镧系离子的螯合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 BH)对人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拟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Hb拟POD活性,确定最适pH和最适温度。采用不同浓度BH与Hb相互作用后测定POD活性,并通过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判定其作用机制。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BH与Hb相互作用后荧光淬灭常数,判定荧光淬灭方式,计算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结果 Hb拟POD活性发挥的最适pH为6.37,最适温度为38.4℃。BH与Hb相互作用后POD活性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均变小,Km/Vmax比值不变。荧光淬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即BH可静态淬灭Hb荧光。BH与Hb具有1个结合位点,在25、30、37℃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为8.63×103、8.25×103、7.39×103 L/mol。结论 BH可反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吸收光谱和稳态荧光光谱滴定及黏度法测定含自由羧基的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实验表明,荧光素-卟啉二元化合物能有效插入DNA碱基对之间,使DNA断裂。根据Stern-Volmer公式计算其结合常数K为2.01×105M-1。结论卟啉-荧光素二元化合物与CT-DNA的结合模式为插入结合,它是一种良好DNA插入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和致病菌铁结合蛋白之间的作用,探索致病菌铁结合蛋白(FBP)是否为环丙沙星的靶分子。方法: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核磁共振法,观察环丙沙星与从大肠杆菌表达出的淋病奈瑟双球菌的铁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果:在10 mmol/L、pH 7.40 Tris-HCl 缓冲溶液中,298 K时,环丙沙星与Fe3+形成配合物而将Fe3+从holo-FBP中脱去,当环丙沙星过量50倍时,可移去holo-FBP中一半量的Fe3+。结论:环丙沙星能部分脱去holo-FBP中的Fe3+,从而可干扰细菌对Fe3+的获取,进而可影响细菌的生长和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金刚烷甲酸(A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Ad为猝灭剂,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条件下Ad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Ad与BSA二者间的结合常数为7.83×104L.mol-1(291 K),1.59×104L.mol-1(301K);Ad与BSA相互结合时,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距离为r=3.12 nm,结合位点数n=1;BSA的α-螺旋由22.4%降低为19.6%,β-折叠分别由30.2%上升为43.6%。结论 Ad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荧光猝灭;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数据证实Ad与BSA相互作用后,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大黄素甲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不同酸碱度、温度及金属离子条件下2者间的结合作用,计算了各种条件下的作用参数,确定了2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及作用力类型.结果与结论:大黄素甲醚与BSA有较强的结合作用.酸碱度、金属离子对2者的相互作用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牛血清蛋白(BSA)与肝素(HP)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共振光散射光谱(RLS)、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来考察BSA与HP相互作用前后的光谱变化,考察体系的分子结合机理.结果 随着HP的持续加入,体系RLS强度迅速增加;BSA在298 nm左右的吸收峰不断升高和蓝移;BSA的荧光强度出现了显著的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KR)与Zn(II)1∶1的配合物[Zn(KR)(H2O)3(NO3)].4H2O,并研究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合成KR与锌的配合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了KR及其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 KR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均以插入方式嵌入到DNA双链的碱基对之间。配合物表现出比KR更强的插入键合作用。结论 KR的锌配合物抗肿瘤能力比KR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1,8-二羟基-9,10-蒽醌-醛-3与cis-Ru(bpy)2Cl2.2H2O为原料合成钌多吡啶配合物[Ru(bpy)2HAIP]2 (HAIP=(1,8-二羟基-9,10-蒽醌)咪唑[4,5-f][1,10]菲咯啉)(1),并对其与DNA的识别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以及电子吸收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热变性实验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识别作用。结果电子吸收光谱研究表明,当[DNA]/[Ru]=0.1,钌配合物1的特征MLCT(metal to ligand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和IL(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的减色率分别为9%(Δλ=2 nm)和15%(Δλ=1 nm),根据EB-荧光淬灭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钌配合物1与DNA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约为5.13×104,热变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钌配合物1存在下,小牛胸腺DNA的熔点温度升高约4.8℃,结论目标化合物1可能以非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分子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茵陈中3个香豆素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机制.方法 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结果 茵陈香豆素类小分子能够插入牛血清白蛋白内部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导致牛血清白蛋白内源性荧光猝灭,药物分子的极性对内源性荧光猝灭有一定的影响,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表明,上述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结论 牛血清白蛋白与茵陈香豆素类小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其中东莨菪内酯还存在偶极-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是一种利用镧系元素(多用铕、钐和铽离子)作标记物的免疫分析。镧系元素螯合物在激发光作用下,产生发射光,其激发光与发射光之间有很宽的Stokes位移,发射光谱峰很窄,具有不同的最大发射波长,如铽(Tb3 )、铕(Eu3 )和钐(Sm3 )分别为544、613和643nm;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非病毒基因载体载鱼精蛋白-pDNA复合物的固体脂质纳米粒(PD-SLN),PD-SLN由多聚阳离子缩合DNA内核与一个脂质外壳组成,从而构成多功能信封式纳米载体(multifunctional envelope-type nano device,MEND)结构,研究其特征,对DNA的保护作用以及DNA的体外释放性质.方法 分别采用溶剂扩散法和复乳法制备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察形态;用Zeta电位测定仪测定粒径、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基因包封率;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复合物及PD-SLN保护pDNA抵抗剧烈外力和核酸酶的降解情况;采用双室扩散法对PD-SLN进行体外释放研究.结果 用2种方法制备的SLN呈球形和类球形,平均粒径分别为(231±13.7)和(627±22.9)nm,Zeta电位分别为(-17.8±3.2)和(-25.2±2.7)mV,包封率分别为(41.5±3.62)%和(56.5±5.28)%.pDNA保护性试验表明,PD-SLN对pDNA有保护作用.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PD-SLN缓释能力强.结论 PD-SLN是一种制备工艺简单,体外缓释能力好,对pDNA保护性强,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方法 在 Tris-NaCl (pH=7.2)缓冲溶液中,应用电化学实验、电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技术研究了Cu(phen)22+(phen=1,10-邻菲咯啉)与6-羟基嘌呤(6-HX)及DN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Cu(phen)22+与6-HX发生了较弱的相互作用,其作用产物与DNA间也存在较弱的相互作用.结论 在此作用体系中Cu(phen)22+、6-HX、Cu(phen)22+·6-HX复合物间可能存在如下平衡 Cu(phen)22++ 6-HX(=)Cu(phen)22+·6-HX复合物,少量DNA的存在可以加速Cu(phen)22+·6-HX复合物的解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黄芩苷组(50,100,200 mg·kg-1)以及尼莫地平0.4 mg·kg-1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1 h再灌注24 h后,观察黄芩苷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神经细胞内Ca2+含量以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 黄芩苷50,100,200 mg·kg-1均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脑梗死体积从模型组的(370.14±60.40)mm3分别降至(283.63±81.37)、(216.29±74.37)及(186.65±47.67)mm3,神经细胞内Ca2+含量也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HSP70 mRNA表达水平从模型组的(0.74±0.14)分别上升至(0.79±0.13)、(0.92±0.08)及(0.96±0.08),其蛋白表达水平比模型组分别上升6.82%、37.88%及49.38%.结论 黄芩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芩苷降低神经细胞内Ca2+含量,促进HSP7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钆(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光谱、黏度测定、溴化乙锭(EB)竞争实验、盐效应以及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钆(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DNA能使该配合物的荧光产生猝灭,其猝灭常数Ksv为5.21×104L/mol,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同时,该配合物可使DNA的黏度降低,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部分嵌插的作用方式与DNA结合;另外通过溴化乙锭(EB)竞争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配合物与DNA是以嵌插的作用方式相结合的;盐效应则说明配合物与DNA之间不存在静电引力;凝胶电泳实验表明该配合物能造成质粒DNA的断裂。结论:钆(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嵌插方式为主,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说明该配合物对DNA有切割作用,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衍生物4-甲氧基-N-[4-(3-吗啉基丙氧基)苯基]-3-[4-(吡啶-3-基)嘧啶-2-基氨基]苯甲酰胺(l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模拟生理条件(p H=7.4),25、37℃测定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利用Stern-Volmer方程判断荧光猝灭类型;求出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其作用距离r;根据基本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判断lz和BSA作用力类型;根据同步荧光光谱分析lz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 lz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动态猝灭作用,并得出了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结合作用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结合距离r=3.20 nm,发生能量转移,引起了BSA构象的变化。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改造设计尼洛替尼,寻找新的药物小分子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硅钨酸(SiW)及硅钨钴酸(SiWC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发现SiW和SiWCo与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其结合常数KLB分别为4.94×104、6.06×104(298 K)与4.33×104、5.86×104(310 K),结合位点数n均为1,它们与BSA相互作用方式为静电引力。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SiW和SiWCo对BSA构象的影响,发现SiW和SiWCo与BSA均发生了相互作用,但都没有改变BSA的构象,通过比较发现SiWCo与BSA作用活性比SiW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7-羟基香豆素与溶菌酶(LYSO)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7-羟基香豆素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结果:7-羟基香豆素与溶菌酶的结合常数K=1.12×104L.mol-1,共存金属离子(Zn2+、Cu2+等)7-羟基香豆素对与LYSO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结论:Zn2+、Cu2+的存在使7-羟基香豆素与溶菌酶的结合常数增加;而Mg2+、Fe3+、Al3+的存在使7-羟基香豆素与溶菌酶的结合常数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