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静脉注射药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特别是静脉注射少量药液时,由于输液针的塑料管含0.4 mL的容量,注射药液完毕拔针就会造成药液浪费而影响治疗效果.如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1 mL),相当于只注射了3.33 mg(0.6 mL)的地塞米松.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一种静脉注射药液避免浪费药液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由于治疗的需要,常在输液过程中给予静脉注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常用的静脉注射方法是:用注射器抽吸好药液,分离头皮针与输液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注射药物.但若操作不慎, 注射器中的药液中可能存在玻璃碎屑、橡皮微粒或不溶性药物微粒,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可能性;且头皮针在分离与连接时易混入空气需反复排气;静脉注射时需关闭调节阀,注射完毕需重新调节液体滴速.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对静脉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药液后预防输液空气进行人体的护理。方法选择输液并需要静脉注射药物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按常规进行静脉输液并在输液过程中给予静脉注射,完毕后,先观察并确定输液管内无气体,然后将注射器与头皮针分开,打开输液器开关,滴2~3滴管内的药液进入头皮针接口,使头皮针接口部位充满液体,再将输液器迅速连接头皮针接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按常规进行静脉输液并在输液过程中给予静脉注射,完毕后,先观察并确定输液管内无气体,然后将注射器与头皮针分开,直接将输液管与头皮针连接。对2组是否有空气进入体内、排除空气所用的时间和患者的不适感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空气进入体内、排除空气所用的时间和患者的不适感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改进方法可有效地防止空气进入人体,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信任度、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给病人静脉输液过程中静推药物前后(在连接注射器与头皮针时,或者在静推完毕连接头皮针与输液器时),往往会有一些小气泡进入人体,造成病人精神紧张,对病人身体也不利。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给静脉输液病人静推药物过程中避免气泡进入人体的方法,介绍如下:用注射器抽取药液,携至床旁,将注射器与针头分离,放入无菌盘中,输液器与头皮针分离,将注射器针头接与输液器末端,以避免污染。待头皮针有回血,头皮针接头处液面呈凸面时,将注射器排气与头皮针连接,开始静推药物。静推完毕,分离注射器与头皮针,分离针头与输液器,将输液器末端稍一…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常在输液瓶液体距瓶颈2~3cm时更换第二瓶液体,也逐渐形成在此时拔针的习惯.这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还影响到临床用药的精确性.对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机进行护理干预,加强健康宣教,建立规范化流程,能最大程度保证输液剂量的准确性,避免浪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常需要注射药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输液过程中行静脉注射药物时较常用的方法是将输液器与头皮针分离,注射器的乳头部与头皮针连接后即可推注药液,药液较快的直接进入血管,推完药液后再将头皮针与输液器连接后按原来滴速输液。此方法在头皮针与注射器连接时、头皮针与输液器重新连接时空气容易由此进入体内有造成空气栓塞的危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时无痛法拔针48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护理技术操作,是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随着静脉输人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以及药物机会日趋增多,其临床价值已被公认。因此,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而且也要求在输液完毕时拔针的无病性,使输液体系更加完善。本人在多年的护理工作的实践中,对拔外的无痛性进行了探讨,于1998年1月至1998年6月间,选取930例输液病人进行了常规法拔针与无痛法拔针的参照实验,无痛法拔针的无痛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法,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30例均为我院门诊静脉输液病人,其中男。_…  相似文献   

8.
邹海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549-6549
静脉输液技术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除一次穿刺成功外,输液完毕拔针和按压技术也是护理服务水平的体现。现介绍一种拔针和按压改进方法。传统拔针和按压方法为输液完毕,关闭水止,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改进方法:在莫菲滴管内液体滴完,输液管内液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由于治疗的需要,常在输液过程中给予静脉注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常用的静脉注射方法是:用注射器抽吸好药液,分离头皮针与输液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注射药物。但若操作不慎,注射器中的药液中可能存在玻璃碎屑、橡皮微粒或不溶性药物微粒,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可能性;且头皮针在分离与连接时易混入牵气需反复排气;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各个医院静脉输液均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其工作原理都是采用瓶塞穿刺器穿刺输液容器,依靠重力作用使药液进入输液器的液体通道。传统的瓶塞穿刺器主要由输液针和进气针组成,输液时将输液针和进气针插入输液瓶,药液通过输液针往输液管输送,空气由进气针进入,用来维持输液瓶内外气压平衡,保持药液的连续输送。使用时,针管插入针座露在外面,这样输液针的侧孔在输液瓶内有一定的高度,瓶内药物剩余约5mL,存在浪费现象,尤其是贵重药物。因此,病人为了不浪费贵重药物,经常自己将瓶塞穿刺器下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临床护理中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穿瓶针均为一次注塑成型的塑料针.药液孔和通气孔都是向上的,两孔边缘部位不仅锋利,而且斜面较长,当输液穿瓶时易将部分橡胶瓶塞切成碎屑,不仅可引起药液孔、通气孔堵塞,还可使输液微粒增加,给输液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2.
门诊输液患者心理需求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门诊输液患者心理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需求调查表,对686名输液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门诊输液患者需求特点各有不同输液前主要是希望静脉穿刺一次成功、了解所用药物名称、药物作用与副作用;输液中最需了解的是病情与输液的治疗效果,希望护患沟通、个别指导;输液完毕后最希望知道拔针处理方法.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患者需求特点实施护理与指导,满足其需求,能更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工作盲目与片面性,使患者在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任务,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3.
避免输液完毕拔针时带出血液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卓敏  姚怡 《护理研究》2003,17(14):811
按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输液完毕拔针时 ,须除去胶布 ,调紧调节器 ,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按压至不出血为止。在实际临床操作时 ,由于静脉本身的静脉压 ,在调紧调节器迅速拔出针头的同时 ,总要带出少许血液来。因此 ,采取了如下的改进方法。输液完毕 ,除去胶布 ,下调调节器 ,但不要完全调紧 ,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 ,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靠针柄的头皮针 ,迅速拔出针头 ,举高 ,按压至不出血。此种方法不仅没有血液滴出 ,而且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也未滴出 ,保证了床单元的干净整洁。目前 ,该种拔针方法在我院已经普遍采用 ,并得到了…  相似文献   

14.
郭颖 《护理研究》2008,(1):186-186
目前,在临床护理中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穿瓶针均为一次注塑成型的浆料针。药液孔和通气孔都是向上的,两孔边缘部位不仅锋利,而且斜面较长,当输液穿瓶时易将部分橡胶瓶塞切成碎屑,不仅可引起药液孔、通气孔堵塞,还可使输液微粒增加,给输液带来隐患。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通过反复实践,研制了一种侧孔穿瓶针,经临床试用,效果较好,并申请专利。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前使用的一次性输血器在静脉输血完毕后如再输注其他液体,推药过程中存在操作流程繁琐,增加污染及药物反应的机会,空气易进入头皮针内,输液微粒易被推进血管内,药液易污染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干预策略。方法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原因、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小儿自身因素、药物因素、血管的解剖位置等,此外护理人员的技能、穿刺技术、血管的选择等也非常重要。结论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与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苏 《当代护士》2021,28(10):181-182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1].目前住院的患者中绝大多数会进行输液治疗,输液完毕拔针后需要进行按压,而使穿刺部位不出血.在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的不足、家属无法随时陪护和精神病专科医院封闭病区不需要家属留陪等原因,导致患者静脉输液完毕后需要自行按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护士对准确给药的认识,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减少静脉输液装置内的残余药液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随机对本科室32名护理人员换瓶、拔针处理方式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2)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换瓶、拔针;干预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换瓶、拔针。3)用5 mL注射器抽取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液装置内的残余药液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输液装置内残余药液量为(13.12±2.13)mL,干预组输液装置内残余药液量为(3.35±1.42)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提高护士对准确给药的认识、规范操作行为、改正不良习惯,采取改变输液途径、输液方法,拔针、换瓶时间等护理干预措施能使PICU静脉输液装置内残余药液量明显减少,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过程中影响药物实际用量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抽取2009年1~10月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2组采用不同的方法抽取药液,然后抽取抽吸完药液的青霉素密封瓶内的残余液、拔针后输液管内的残余液、拔针后液体瓶内的残余液计算含量,并将2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青霉素残余液含量为(89.1±2.4)万U;实验组患者青霉素残余液含量为(31.2±1.5)万U,实验组残余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输液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药液丢失现象,进入体内的药物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浓度.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操作,尽量减少药液的丢失,使实际用量与医嘱用量相符.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重要的给药途径。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少量药液的“合理”丢失现象,使进入体内的药液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浓度。为减少药物的浪费,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对药液的丢失量减少到最低点进行了如下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随机抽取10人累计做静脉输液50次,将排气排出的液体流入小量杯,一般有1~5ml左右,取平均值为2ml。12 随机抽取拔针后的液体瓶100个,用5ml空针抽吸残存的液体量,一般在0.4~15ml左右,取平均值为2ml。13 用20~30ml的玻璃注射器,抽取2ml药液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