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左金丸及类方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由不同比例黄连和吴茱萸组成的汤剂的生物热动力学。方法:黄连和吴茱萸在左金丸中的比例为6:1;甘露散为2:1;茱萸丸为1:1;反左金丸为1:6。利用微量热法,测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和反左金丸水煮液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获得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左金丸及类方的药性差异。结果:左金丸及类方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代谢表现出不同的活性作用。寒凉药方左金丸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显著减小,发热功率显著降低。温热药方反左金丸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的减少不显著。寒热性能介于二方之间的甘露散和茱萸丸对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和热量释放的影响较小。四方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药性差异,其抑菌作用强弱为: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反左金丸。结论:微量热法可作为刻画中医经典类方药性差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韶华  潘五九  肖小河  赵艳玲  刘义 《中草药》2004,35(11):1230-1232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探讨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药性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热法,测定了大肠杆菌在黄连不同炮制品总生物碱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药性的影响。结果 黄连不同炮制品总生物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偏温性药姜制黄连、酒制黄连、吴萸黄连使大肠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显著减小,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显著增加。偏寒性药生黄连、醋制黄连、胆汁黄连也使生长速率常数减少,却使热量释放略增加,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 微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生物物时化学的角度,阐明中药四性(寒、热、温、凉)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和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I)、半抑制率(IC50)、热焓(△H)。根据生物热动力学通用数值,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了参叶和参花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参叶和参花抑制细菌生长的热谱曲线,其形状基本相同,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代谢过程的停滞期延长,生长代谢峰后移;其移力学参数势焓(△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参叶降低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而参花增加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 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亦可作为中药活性筛选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探讨中药药性(寒、热、温、凉)的客观真实性. 方法: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I)、半抑制率(IC50)、热焓(ΔH).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了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差异所在. 结果:生晒参和红参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正常的生长代谢,二者的热谱曲线峰形基本相同,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代谢过程的停滞期相应延长,即生长代谢峰后移;二者的热力学参数热焓(Δ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生晒参能减少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而红参能增加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生晒参和红参的生物热效应,其结果与"红参偏热、生晒参偏凉"的中医传统认识是基本吻合的;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 ,探讨中药药性 (寒、热、温、凉 )的客观真实性。方法 :利用微量量热法 ,测定大肠杆菌分别在生晒参和红参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 ,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 (I)、半抑制率 (IC50)、热焓 (ΔH)。结合本草文献报道 ,综合分析了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差异所在。结果 :生晒参和红参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正常的生长代谢 ,二者的热谱曲线峰形基本相同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 ,代谢过程的停滞期相应延长 ,即生长代谢峰后移 ;二者的热力学参数热焓 (Δ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 ,生晒参能减少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 ,而红参能增加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结论 :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生晒参和红参的生物热效应 ,其结果与“红参偏热、生晒参偏凉”的中医传统认识是基本吻合的 ;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孔维军  赵艳玲  山丽梅  肖小河  张萍  刘军 《中草药》2009,40(12):1893-1897
目的 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方法 黄连和吴茱萸药材用水分别煎煮,分煎液按相应的比例配伍.在100℃下水浴加热1 h,得单味药分煎后配伍所得的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和反左金丸药液.采用微量热法,测定了痢疾杆菌在类方水提液作用下的生长代谢热谱曲线,获得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文献报道,综合分析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结果 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的药液之间存在稳定的药性差异.左金丸及类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痢疾杆菌的生长代谢过程,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强.反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弱,4方抑菌作用强弱顺序为: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反左金丸.结论 微量热法可用于刻画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生物物理化学的角度,阐明中药四性(寒、热、温、凉)的客观真实性。方法:利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得到了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Ⅰ),半抑制率(IC50)、热焓(△H)。根据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值,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了人参和西洋参药性在。结果;人参和西洋参抑制细菌生长的热谱曲线,其形状基本相同,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代谢过程的停滞期延长,生长代谢峰后移;其热力学参数热焓(△H)存在较稳定的差异--人参和西洋参均降低了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的释放。但相同浓度下,人参降低的幅度大于西洋参。结论:微量量热法可作为刻划中药药性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亦可作为中草药活性筛选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微量量热法研究天然中药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微量量热法研究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规律,评价天然中药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热活性检测仪,测定了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1a,1b,5b,6,x,y,3及绿脓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的Malthus模型,计算出各细菌在指定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常数。以生长速率常数大小为依据评价天然中药的抗菌性能。结果:定性研究了黄连水煎液对白色葡萄球菌等8种细菌的抗菌作用。定量测定了丹参水煎液对福氏3和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拟合出其抑菌生长的临界剂量分别为299.6μl/10ml和41.5μl/10ml。结论:微量量热法是体外研究天然中药抗菌作用的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生物热力学的角度,探讨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学方法,分别测定在中药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不同浓度水煎液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热谱图(即热功率-时间曲线,P-t图),并根据热动力学模型lnPt=lnP0+kt,计算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综合分析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结果: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逐渐增强。但温热药方麻黄汤较寒凉药方麻杏石甘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弱,同时,从热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热输出功率计算结果也表明,麻黄汤作用于细菌生长代谢时,所释放的热量要高于麻杏石甘汤,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应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左金丸"与"反左金"的药效学反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寒热对药配伍的意义 ,并探索建立大鼠寒热胃黏膜损伤模型。方法 :通过灌胃无水乙醇和冰NaOH建立模型 ,研究比较左金丸和反左金对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 :左金丸能明显减轻热模型中大鼠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P <0 0 0 1) ,而反左金则无此效。反左金在寒模型中则体现出与左金丸相当的药效 (P均 <0 0 0 1)。结论 :左金丸与反左金的不同药效反应不仅体现了证治药动学 ,而且反证了寒热证胃黏膜损伤模型造模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左金丸及其类方的HPLC相对溶出率图谱,对其溶出规律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和验证。方法:以左金丸及其类方HPLC图谱中各组分的相对溶出率为指标,建立左金丸及其类方HPLC相对溶出率图谱,并使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Fisher判别分析对其溶出规律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划分的3个主成分可全面概括左金丸及其类方HPLC相对溶出率图谱的20项指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将左金丸及其类方各组分溶出规律划为6类,并建立了相应的Fisher判别函数,回判准确率100%。结论:初步建立了左金丸及其类方各组分溶出规律的化学模式识别的评价方法,可对左金丸及其类方的溶出规律进行准确、可靠、客观的识别和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左金丸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对S180荷瘤小鼠血清中肿瘤标志物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影响,并与其配伍方药黄连和吴茱萸进行比较。方法:建立S180实体瘤模型,昆明种小鼠右腋下接种0.2 mL S180细胞悬液(5×106个/mL细胞)后,随机分成5组,24 h后分别给予左金丸(850.8 mg·kg-1)、黄连(729.2 mg·kg-1)和吴茱萸(121.6 mg·kg-1)提取物10 d,观察小鼠体重、脾指数,计算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ILS),并检测不同组给药小鼠血清中ACP,AKP,CK,ALD和LDH的活力。结果:左金丸对移植性S180肿瘤的抑瘤率为50.54%,对小鼠的ILS为64.91%。同时左金丸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ACP(126.72±11.16) U·100 mL-1和AKP(67.27±13.49) U·100 mL-1的活力,且显著降低小鼠血清CK(20.65±4.28) U·mL-1,ALD(319.13±53.87) U·L-1和LDH(1029.04±468.56) U·L-1的活力,与黄连和吴茱萸单独给药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左金丸方中黄连和吴茱萸能产生明显的配伍协同抗肿瘤作用,对血清5种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脉Ⅱ号胶囊和通腑醒神胶囊。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血肿吸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总的生活能力状态(ADL)方面,随访3月患者,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阳热证出血中风中经络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时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二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8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中药口服治疗组和中药熏蒸治疗组,中药口服治疗组62例给予独活寄生汤口服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 L,2次/日温服;中药熏蒸治疗组66例给予独活寄生汤熏蒸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1 L,2次/日外用熏蒸治疗。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和ET-1水平变化,应用临床症状积分有效率及感觉神经电流阈值(CPT)定量检测判定临床疗效,同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独活寄生汤口服治疗或熏蒸治疗均可明显升高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NO水平(P0.05),降低其血浆ET-1水平(P0.05)。中药口服治疗组与中药熏蒸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86.4%;双侧正中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电流阈值(CPT)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独活寄生汤可明显升高血清NO水平并降低血浆ET-1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的机制之一,为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物热力学表达的大青叶活性部分初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生物热力学角度出发,构建筛选中药活性部分的方法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采用生物物理化学中较先进的微量量热方法,测定大青叶水煎液及其不同化学萃取部分对大肠杆菌的代谢影响,通过大青叶对大肠杆菌的热活性谱图(即热功率-时间曲线,P-t图)分析,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力学参数。结合中医药理论分析了大青叶水煎液及其化学萃取部分的药效作用及差异。结果:大青叶水煎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药液含量的增加,该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大青叶水煎液的5个化学部分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水层部分能够刺激大肠杆菌的生长,而其他4个部分即石油醚部分、氯仿部分、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正丁醇部分>醋酸乙酯部分>氯仿部分>石油醚部分。结论:生物热力学的研究手段微量量热方法具有适用性广,便捷快速的优点,该方法的运用为中药的药效物质初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肌骨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8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和肝肾阴虚型4个证型,分析肌骨超声表现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4个证型中,湿热蕴结型占比最高,累及关节最多.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关节表面软组织水肿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中医辨证分型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股骨头坏死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以及湿热内阻型患者各30例,按辨证分型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肝肾亏虚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气滞血瘀型(60.00%)和湿热内阻型(56.67%)(P<0.05);治疗后3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P<0.01;治疗后,肝肾亏虚型Harris髋关节评分与肝肾亏虚型、湿热内阻型比较,P<0.05,肝肾亏虚型优于其他两型.结论:以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股骨头坏死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使用是中药方剂中的经典药对,其最著名的方剂出自于《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6∶1)组成。方中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之效。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两药相伍一温一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具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良效。在左金丸的基础上黄连-吴茱萸药又对派生出许多不同的配伍比例,其不同比例在功效侧重、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虽然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及分子药理学理论的发展,黄连与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对于黄连-吴茱萸不同比例关系的药对的配伍原理,以及对两药不同比例关系配伍后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文通过查询文献及古籍从名医方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几方面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以期为黄连-吴茱萸药对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