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论述了大量运用汗法治疗疾病的条文,其中既有正确运用汗法者,也不乏大量误用汗法而产生变证者。《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所致变证的病机有:汗出不彻致变,伤阴阳气血,伤胃中津液,伤脏腑阳气,正虚邪入。汗法不当既可伤阳,又可伤阴,更可阴阳两伤,既可伤在表之阳气,又可伤在内之津液和脏腑之气。虽然同为误汗变证,其病情程度和病变所在部位却迥然不同。不同变证成因主要有:发汗汗出程度不同,邪气留去不同,患者体质和脏腑气血盛衰不同,脏腑的生理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不同。张仲景对于不同变证的治法用药不同,但本质上仍然秉承救阳气和护脾胃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仲景秉承古训 ,在《伤寒论》中始终把助阳扶正的思想作为治疗学的核心。笔者研读《伤寒论》 ,将仲景助阳扶正之法概括为“八法” ,略述如下。1 扶阳解表法此法主要用于阳虚之表证或表里同病。如太阳病发汗太过 ,致阳虚漏汗并表证不解者 (2 0条 ) ,治以桂枝加附子汤。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 ,解肌祛风 ,熟附子温经复阳 ,固表止汗。再如 30 1条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是里虚寒证 ,不该发热 ,今“反发热” ,说明复感外邪而兼有…  相似文献   

4.
张瑞 《中医研究》2001,14(3):5-5
《伤寒论》一书 ,成书后即遭散佚 ,历经叔和编次 ,林亿校正 ,辗转传抄 ,翻印刻录 ,故错简谬讹 ,在所难免 ,读之多生疑问 ,下面提出质疑四则 ,以供同道参考。1 “发汗病不解”之疑《伤寒论》68条云 :“发汗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太阳病 ,发汗为正治之法 ,邪随汗去 ,当无恶寒 ;若邪仍在而病不解 ,则当恶寒 ,何为“反恶寒” ?故疑“发汗病不解”中之“不”为衍文。再观所出治疗方药 ,亦支持此质疑。“芍药甘草附子汤”为扶阳补阴之剂 ,并无解表之品 ,可见此条并非为解表而设 ,而是针对发汗后 ,邪气虽去而腠里空虚…  相似文献   

5.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6.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论误汗(汗不得法)所致变证的条文约有六十余条,超过全部条文的六分之一。本文试就《伤寒论》中误汗所造成的变证作一粗略探讨,不妥之处,尚祈同道指正。一、误汗致虚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若一旦误用汗法(或汗不得法),将会造成阴阳俱衰,气血两虚,表里俱虚的严重后果。(一)阴阳俱衰如“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此病在太阳,汗出已多,津伤化燥而转阳明,再发其汗,不但津液更伤,而阳气亦随汗外泄,大量  相似文献   

8.
<正>方义体会《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发汗,本为正治,但若过汗则致变证,即仲景所谓"坏证",此条即是误汗伤阳之心阳虚证。《医宗金鉴》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中医又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这是误汗而致心阳虚的理论基础。本证由辨证不确、治疗失当或药后护理不周而发汗太过所致,因心血阳气耗散、温煦推动作用不足而出现心下悸、欲得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不仅确立了辨证施治的体系 ,亦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今仅以服药护理 ,作一浅探 ,以冀对临床辨证施护有一定指导意义。1 发汗之剂 ,微汗为佳发法之法 ,乃为病在太阳而设 ,以祛在表风寒之邪。然汗之程度 ,要恰倒好处 ,不可无汗 ,亦不可大汗。如服桂枝汤 ,微似有汗者亦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汗之太过 ,不仅表证不解 ,反而营阴受损也。故曰“病必不除”。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 ,均方后注 ,取微似汗。然若汗之太过 ,补救之法 ,如大青龙汤“温粉扑之” ,其汗则止。2 攻下之类 ,便通为效攻下之剂 ,为驱除体内有形之食积、瘀…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见到小便利和小便不利之条文很多。其对疾病的辨证施治,实关重要。故本文就小便利否这一症状,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略加探讨。诸如真武汤、猪苓汤等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小便不利的证与治,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实为管见,望师长同道指正。《伤寒论》以下简称《伤》。一、诊断鉴别病证 1.辨汗后胃中津亏和膀胱蓄水《伤》71条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以汗解之,当属正确。但发汗,太过则伤津耗气;不及则外邪不解。因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虽为伤寒立论,实乃外感内伤诸种杂病论治之准绳,尤其太阳病篇变证部分,将杂病辨证思维展示得最为完整。16条言:“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现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即变证,实乃杂病范畴。杂病由于证候复杂,变化多瑞,政治无定法。太阳病含上、中、下三篇,凡回74条原文j:阳主表,汗法为太阳病正治法,桂技汤证、麻黄汤证、表郁轻证为太阳病本证。主证不变,由体质、瘤疾或误治等原因致兼夹其他证候者,为太阳病兼证;其余内容当属太阳病变证范畴。…  相似文献   

12.
<正> “回其阳则津自生”是清末名医陆渊雷先生注解《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在按语中提出的。其原文是“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而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桂枝附子汤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深长思之。”可见陆渊雷先生对于“津液”与“阳气”的辩证关系认识极为深刻,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调和营卫、温经复阳之功效。《伤寒论》认为该方适宜寒伤阳气以强调扶阳,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漏汗不止之证。据此,笔者将此方加味用于治疗由阳虚所致的各种杂证,收效颇佳,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5.
浅探《伤寒论》养阴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论述了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治疗以温阳法占主导地位。但寒邪化热亦可耗损阴液 ,故治疗又当滋养阴液。温阳与养阴 ,各有所宜 ,不可偏废。兹将《伤寒论》之养阴措施归纳为十法浅探如下。1 解表顾阴法 《伤寒论》第 2条云 :“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者 ,名为中风。”第 1 2条说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仲景治“中风”,创桂枝汤 ,以桂枝辛温 ,辛能发散 ,温可通阳 ;芍药酸寒 ,酸能收敛 ,寒走阴营。桂芍配伍 ,既能宣通卫阳、发汗驱邪于外 ,又能敛收阴液、和阴…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汗法禁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汗法是以药物或热力的作用,使腠理开疏,汗液外泄,而使在表之病邪外出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故汗法是《伤寒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由于发汗为祛邪之法,用之不当,易于伤正。仲景在《伤寒论》不厌其繁地反复指出其禁忌,涉及条文达二十余条。下面本文拟从体质、脉症、疾病、误汗的后果等方面,探讨汗法的禁忌。1 禁汗之因 《伤寒论》禁用汗法的原则主要有二:一是保护  相似文献   

18.
古人认为“温病最善伤阴”,“伤寒最易伤阳”,因此,温病始终以救护阴津为主,而伤寒“处处为扶阳气而设”。实则不然。伤寒不仅能伤阳,亦能耗阴。这是因为:一、《伤寒论》所论之“伤寒“,乃广义的伤寒,其中也包括温病。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论》第6条),温热病极易灼津伤液。二、伤阳或伤阴,外邪虽是重要的条件,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的体质。《伤寒论》所谓“淋家”“疮家”“汗家”  相似文献   

19.
习拴成 《河北中医》2003,25(5):359-359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类经》有“风主动摇 ,本之化也 ,故属于肝”之说 ,后世医家皆宗其法 ,治眩多责肝伐木 ,收效甚多。然笔者对此另有见术 ,略陈一词。1 治眩当责肾责于肾当辨阴阳。《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是责之阴 ,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生髓。今肾精亏虚 ,则髓无所生而脑转。《伤寒论》谓“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乃发热 ,心下悸 ,头眩……真武汤主之。”是责之阳 ,肾主水 ,赖阳气以蒸腾 ,今误汗伤阳而致少阴阳虚 ,水不化津而泛滥 ,上干清阳而致眩。肾之阴亏 ,水不…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