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粗针督脉平刺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所产生的疗效及口唇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粗针针刺组、西药治疗组、造模组,每组14只。在3组大鼠制作周围性面瘫模型成功后,分别对粗针针刺组及西药治疗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及口唇部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粗针治疗1周、2周后大鼠口唇血流速度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西药治疗组血流速度减少程度较粗针治疗组大;治疗2周后,粗针针刺组与西药治疗组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大鼠口唇血流速度均基本达到造模前水平。结论:粗针督脉平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大鼠所产生的疗效确切,并且在恢复过程中对血流速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β-APP的表达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模型组、头穴丛刺组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 1 – 42诱导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min,连续干预14d。应用Morris水迷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大鼠行为学测试;干预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干预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 mRNA表达。结果:治疗前和干预14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穿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干预14d后,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头穴丛刺针刺法能有效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百会透刺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急性期模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动态变化的影响,探讨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将其中5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针刺组(针刺组)、模型+茴拉西坦组(西药组)3组。每组再分为出血后1 d、3 d和7 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随机分配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ICH)大鼠模型,剩余6只大鼠作为备用。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VEGF和ICAM-1水平。结果 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内VEGF在3 d、7 d均有显著上调(均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出血后1 d,西药组对大鼠血清内VEGF上调显著大于针刺组(P<0.05);出血后7 d,针刺组对大鼠血清内VEGF上调显著大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内ICAM-1在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下调(P<0.05)。针刺组在出血后3 d、7 dICAM-1较西药组有显著下调(P<0.05)。结论 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可以调整脑出血大鼠血清中VEGF、ICAM-1的含量,是针刺百会透刺曲鬓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med 5000)对2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循行线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cm对照部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并观察针刺(电针)对其影响。结果(1)健康人安静状态下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较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电针后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有增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刺激是否使沿经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观察针刺四神聪、风池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病理形态学及PTEN、Akt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VD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Morris水迷宫试验筛选后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5只/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4-VO)的VD大鼠模型组、手针组(毫针组)和电针组。造模成功7天针刺干预,手针组予四神聪穴、风池穴进行针刺干预,每次30 min;电针组选取相同穴位,连接电疗仪于同侧穴位,选取连续波,调节波幅大小以见到大鼠肢体微颤,留针30min;均每日1次,共干预3周。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PTEN mRNA、Akt mRNA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紧密,神经元形态规整,核仁清晰;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较紧密,神经元形态尚规整,核仁清晰,散见少量凋亡小体和炎细胞;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形态欠规整,核仁不清晰,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可见大量神经元凋亡小体和炎细胞;经过手针和电针治疗后,大鼠海马区病理改变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排列较规整,核仁较清晰,胶质细胞数目有所减少,凋亡小体和炎细胞数量有所减轻。这种改变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表现更为明显。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治疗第7d、治疗第14d、治疗第21各时点PTEN mRNA均明显升高(P<0.01),Akt mRNA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7d、治疗第14d、治疗第21各时点PTEN mRNA明显降低(P<0.05,P<0.01),Akt mRNA明显升高(P<0.05,P<0.01);与手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14d、治疗第21d时点PTEN mRNA降低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第7d、治疗第14d、治疗第21d各时点Akt mRNA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风池穴能够减轻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炎症反应,改善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TEN mRNA表达、上调Akt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粗针神道穴平刺和传统针刺两种方法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粗针平刺组和传统针刺组,在口服西药治疗基础上,分别予粗针神道穴平刺及传统针刺,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粗针平刺组总痊愈率及不同程度面神经损伤面神经炎的痊愈率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尤其对第2节段(鼓索和膝状神经节)以下面神经损伤和M波波幅比在50%-30%的面神经炎的疗效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较传统针刺有一定优势,且该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头腹针疗法结合颈通康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针控线栓法”进行颈动脉狭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针药治疗组各组12只模型大鼠,假手术组4只,不操作。治疗前,7天,14天,21天四个时间点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评估;3天,7天,14天原位杂交检测NCAM、免疫荧光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检测GFAP、NeuN。结果: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评估7天、14天评分治疗组优于模型组;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或P<0.01)。NCAM、GFAP和NeuN的阳性表达均在7天达到高峰;在3天,7天,14天治疗组均优于模型组;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头腹针疗法结合颈通康对颈动脉狭窄脑血流低灌注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缺血侧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大鼠受损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假手术组5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梗死(MCAO)模型。针刺组大鼠行模拟头穴丛刺法治疗;康复组行跑台训练;针康组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以任何治疗。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治疗3 d后m NS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m N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的m NS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针刺组和康复组m 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14 d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多(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VEGF表达量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针刺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与康复训练均能够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受损的神经功能,并能够提高大鼠缺血大脑皮层中VEGF蛋白表达量,且针康法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高表达能够更好地促进脑缺血区域血管的重塑与再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联合超早期针刺督脉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自噬相关蛋白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影响,研究自噬相关蛋白NF-κB p65与脑保护机制的关系,寻找针刺最佳干预时间点。方法:将152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小续命汤高剂量组(药高组)、小续命汤低剂量组(药低组)、针刺组、小续命汤高剂量+针刺组(针高组)和小续命汤低剂量+针刺(针低组)7组。模型组、药高组、药低组、针刺组根据缺血再灌注30 min,2,4,6 h各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造模成功后,根据Zea Longa的神经功能评分,将符合标准大鼠收入相应组别。假手术组仅做颈动脉剥离;模型组仅造模不做任何治疗;小续命汤高低剂量组按照动物体表面积计算,分别给予60 g·kg~(-1)·d~(-1)和15 g·kg~(-1)·d~(-1)灌胃治疗,针刺治疗采用通督调神针刺。连续治疗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NF-κB p65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药高组、药低组、针刺组、针高组和针低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高组、药低组、针刺组、针高组和针低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药高组、药低组、针刺组、针高组和针低组各时间点脑组织中NF-κB p65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高组、药低组、针刺组、针高组和针低组各时间点脑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以针高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小续命汤联合超早期针刺督脉可以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小续命汤联合超早期针刺督脉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自噬相关蛋白NF-κB p65活性,保护脑功能;小续命汤联合超早期针刺督脉在6 h内各组脑保护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证明头穴丛刺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3月龄健康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结合孤养法造模,给予模型组和针刺组14天随机不同应激刺激,之后对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选“百会”“神庭”及“四神聪”,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治疗14天.在实验前1天、实验的第14天、21天、28天对大鼠进行测量体重、open - field评分及糖水消耗试验.结果:造模后14天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造模后21天模型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针刺组大鼠仅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糖水消耗量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不明显(P>0.05);造模第28天模型组大鼠体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法制造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固肾针法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40例,西药组主要采用慢作用抗风湿药,针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同时联合健脾固肾针法,针刺每星期治疗5次,以30d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关节肿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健康生活指数(HAQ),观察ESR、CRP、RF实验室指标。结果针药组患者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在关节压痛及双手平均握力方面较西药组明显改善(P〈0.05),西药组各症状指标较治疗前亦有显著改善(P〈0.01,P〈0.05)。在健康生活指数(HAQ)评分方面,针药组与西药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P〈O.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ESR、CRP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5),但针药组CRP下降较西药组明显(P〈0.05)。结论健脾固肾针法配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①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P〈0.01);③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应及早参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行针刺治疗对疗效及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功能为Ⅳ、Ⅴ或Ⅵ级急性期开始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急性期开始针刺治疗的为治疗组(60例),恢复期开始针刺治疗的为对照组(60例),对两组疗效和疗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疗效和疗程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行针刺治疗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胆道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灸联合组和对照组,3组均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其中针刺组、针灸联合组分别给予针刺治疗,针灸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结果:症状积分3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针灸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联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针刺组、针灸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沪〈0.05),针灸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胆道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孙玉萍  李良平  陈武 《河北中医》2011,33(11):1682-1683
目的观察平衡针结合传统毫针针剌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予传统毫针针刺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平衡针治疗,2组均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定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功能变化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CASC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针结合传统毫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棍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配合棍针治疗。记录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评分和不良反应等的指标,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33.3%,对照组为6.7%,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吹哨症状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治疗比较,棍针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更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对吹哨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孙玉萍  陈武  李良平 《河北中医》2011,33(12):1826-1827
观察针刺配合中频脉冲电治疗仪对面神经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频脉冲电治疗仪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高压氧联合治疗儿童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儿童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儿童面瘫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5%.对照组愈显效率为22%(P〈0.05).结论:针刺、高压氧联合治疗儿童面瘫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面部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组40例。治疗组采取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而常规组则采取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穴位微循环参数和面部肌电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22例、25例;常规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3例、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P0.05)。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增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病理电位、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