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伸肘位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下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恢复期偏瘫上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康法,即头穴丛刺配合抗痉挛针法及康复训练,每天1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针康法基础上,加用上肢伸肘位矫形器治疗。1个月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和简化的Fugl—Myeer运动功能评分、ADL指标评定两纽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上肢屈曲性痉挛均有改善,治疗后改良的Ashworth分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肢体运动功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伸肘位矫形器能够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抗痉挛体位下热敷患侧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伴发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抗痉挛中药热敷结合康复训练)3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并用改良Ashworth评定肌张力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及Ashworth评级均有所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有效,结合抗痉挛中药热敷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拮抗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以康复训练为治疗方法,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抗痉挛总有效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可明显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更有利于缓解脑卒中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给予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可显著改善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恢刺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方法。两组均治疗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足下垂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恢刺针法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闫毓茜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目的:观察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组方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做出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和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M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改善患者的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西医康复理疗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患侧肢体痉挛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肌力恢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较常规西医康复理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恢刺结合麦粒灸与单纯恢刺、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恢刺结合麦粒灸组、恢刺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恢刺结合麦粒灸组采用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恢刺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麦粒灸穴取气海、关元、命门等;恢刺组单纯采用恢刺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提插捻转毫针刺法治疗,取穴同恢刺组,均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分别于治疗前后对各组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恢刺结合麦粒灸组MAS评分低于恢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1),恢刺组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恢刺结合麦粒灸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恢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1),恢刺组FMA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恢刺结合麦粒灸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恢刺组的86.7%(26/30,P<0.01)和常规针刺组的83.8%(25/30,P<0.01).结论: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较单纯恢刺、常规针刺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巨刺治疗,对照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MAS)、痉挛评定量表(CSI)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CS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中医按摩,比较痉挛程度、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后采用肌张力评分法(改良Ashworth)、上肢的Fugl-Meyer评定法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肌张力水平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留有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100例住院患者据其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成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拮抗肌经络腧穴治疗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Ashworth评价量表(MAS)、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MBI)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给予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痉挛状态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 05),且实验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 05),且实验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两组患者CS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 05),且实验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缓解患者上肢和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CSS评分,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按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电针疗法,治疗30天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表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和C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康复疗法与常规康复疗法结合电针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但常规康复疗法结合电针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及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P〈O.01)。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致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杨梅云  付风昌 《光明中医》2013,28(6):1153-1155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痉挛肌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2例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7例,在一般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结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治疗1月后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张力和生活质量评分都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痉挛肌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痉挛的康复训练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改善肌张力和生活质量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剪切波速度(SWV),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MAS分级、患侧上肢肌群SWV、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