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5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的有69篇,病例共5334例,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的证型的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质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与阴肠燥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了解全国和广东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开展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收集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病例的基本情况和辨证分型。结果:一共纳入34篇文献,包括4570例患者,男性稍微多于女性,以轻度、中度患者为主。全国文献以大肠湿热证(34.8%)、脾胃虚弱(19.8%)、肝郁脾虚(12.5%)和脾肾两虚(10.8%)为主;四篇文献来自广东,一共645例患者,以大肠湿热(36.0%)、脾虚湿阻(18.9%)和脾胃虚弱(12.6%)为主。广东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虚湿阻、大肠湿热、血瘀肠络证患者(P<0.05);全国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两虚、寒热错杂、阴血亏虚和脾虚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广东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活饮食习惯和体质决定了该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阻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7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X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的有72篇,病例共6037例,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立该病中医辨证分型和辨证标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版:目的:基于中医传承平台软件分析1990年1月 2017年11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相关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数据库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相关文献55篇,涉及94味中药,药性以寒性为主,其次是温性、平性、凉性;药味以苦味药最多,其次为甘、辛、酸;主要入胃、脾、大肠经;药物频次最多的10味药是黄连、白头翁、木香、黄芩、甘草;药物配伍前五位分别为黄芩~黄连、黄连一白头翁、黄连一木香、秦皮一白头翁、黄连一甘草,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15个,基于熵聚类关联分析得到3个新方。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并阐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初步揭示了湿热内蕴证的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同时辅以理气活血、健脾益气等药物,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黎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4,(9):1972-1974
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有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亏虚证,且以前四种为临床最常见证型。该科在生活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灌肠护理、情志护理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辨证给予对症护理及食疗方的应用。总结171例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施护方案,病人满意度达98.8%。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研究,为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客观化的参考指标;为调节免疫紊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及参考指标。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并分为六个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属实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属虚证,肝郁脾虚证属虚实夹杂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IL-6、IL-8的值。结果:1.180例U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依次为: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其中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占全部患者的28%。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各中医证型的IL-6、IL-8水平较正常值升高(P<0.001)。3.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IL-6、IL-8水平较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之间IL-6、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之间,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各证型之间IL-6、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实证占主导地位,在缓解期,虚证、虚实夹杂证占主导地位,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及缓解期IL-6、IL-8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其中,湿热内蕴证最多,阴血亏虚证最少。2.UC患者整个病程均存在免疫紊乱,促炎因子IL-6、IL-8水平较正常值高。3.UC患者实证IL-6、IL-8水平较虚证、虚实夹杂证高,故IL-6、IL-8可为中医辨证分型,尤其是在虚实辨证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4.UC患者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故IL-6、IL-8在UC分期方面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辨证分型资料,分析各证候与病灶范围、内镜下严重度指数评分、结肠镜黏膜主要表现的关系。结果:(1) UC中医证型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脾虚湿蕴、寒热错杂、脾肾阳虚、阴血亏虚、热毒炽盛;(2) UC中医证型分布与该病病变范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灶范围E1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蕴为主,病灶范围E2以脾虚湿蕴、大肠湿热和阴血亏虚为主,病灶范围E3以脾肾阳虚和热毒炽盛为主;(3) UC不同中医证型与内镜下严重度指数的比较显示热毒炽盛证、大肠湿热证内镜下平均严重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所有证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黏膜血管形态、出血、糜烂溃疡及病变范围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肠镜象表现可以为中医药防治UC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69-2571
目的:分析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明确该疾病证候的规律及特异性,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记录并归纳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中医证根据患者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其中处于缓解期患者以脾气虚弱证最多,处于活动期患者则以大肠湿热证分布最多,其中活动期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和大肠湿热证出现频率要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缓解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和脾气虚弱证的出现频率则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胃肝郁脾虚证,而中度和重度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为大肠湿热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活动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见虚实夹杂者。本病证候要素以脾虚、气虚、湿热内蕴多见,病位涉及大肠、肝、脾、肺、肾等多脏腑,并且与疾病的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总体体现为多病性、多病位的要素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不同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证型之间IgA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组(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2组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黏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型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脾虚湿热证少见(P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湿热证多见,与其他2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中,与脾胃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亦多见,与大肠湿热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周福生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其发病特点。活动期辨证多以湿热内蕴为主,恢复期辨证多以气虚血瘀湿滞为主。较系统地总结周福生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等诸多独到见解。临证辨证立法用药的同时,常结合宏观整体辨证与局部微观结肠镜所见互为合参,以利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特色。脾虚湿滞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脾虚湿热内蕴,运化失职,泻痢乃生。以虚为表,虽兼湿热,但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且病势日久,迁延难愈,因此在治疗上宜以健脾益气、温化运湿,清热化湿、凉血活血之法调理脏腑气机,并局部用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腐生肌之剂保留灌肠直达病所,使整体与局部同步治疗会有相得益彰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性疾病。我科通过对近年来采用中医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进行概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把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大肠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脾虚湿蕴型和脾肾阳虚型,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辨证用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静  张军  朱琦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66-1167
目的:分析近年临床治疗大肠癌的常见证型和常用中药。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和用药情况。结果:37篇文献纳入辨证研究,53篇文献纳入用药分析。根据报道的文献数量和病例数量,证型以脾虚证最多见,其余包括肾虚证、气血两虚证、湿证、瘀毒证;临床用药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和胃、祛湿中药最常用。结论:大肠癌患者与脾虚关系尤为密切,并与肾虚、湿、瘀、毒有关。  相似文献   

14.
笔者用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加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4例中,男18例,女1 6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9岁,平均45岁;病程在8个月~15年,平均6.2年.主要症状为腹泻、脓血便、腹痛、下坠感.其中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型8例,湿热内蕴兼肝郁脾虚型2例,湿热内蕴兼阴血亏虚型1例,脾胃虚弱与肝郁脾虚型9例,肝郁脾虚兼脾胃虚弱型6例,肝郁脾虚兼脾肾阳虚型4例,脾胃虚弱兼湿热内蕴型4例.均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诊断.所有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5.
张伦 《中医药学刊》2003,21(3):344-345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其发病特点。活动期辨证多以湿热内蕴为主,恢复期辨证多以气虚血瘀湿滞为主。较系统地总结周福生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等诸多独到见解。临证辨证立法用药的同时,常结合宏观整体辨证与局部微观结肠镜所见互为合参,以利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特色。脾虚湿滞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脾虚湿热内蕴,运化失职,泻痢乃生。以虚为本,虽兼湿热,但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且病势日久,迁延难愈,因此在治疗上宜以健脾益气、温化运湿,清热化湿、凉血活血之法调理脏腑气机,并局部用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腐生肌之剂保留灌肠直达病所,使整体与局部同步治疗会有相得益彰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金友 《环球中医药》2014,(5):371-373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总结了刘友章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邪,脾胃为生病之源,因此,辨证分型上可简化为湿热证和脾虚证两大证型,治疗上初期或急性发作期以清热利湿为主,恢复期以健脾益气为主,但不论本病何种阶段,执中达四旁为基本的治疗思路。同时介绍了刘友章教授活用岭南中草药的经验,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垂杰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初以湿热内蕴之实证为主,久则伤及脾肾,累及气血阴阳,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血为致病之标,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则是发病特点。王垂杰教授确立“健脾生肌,清热祛腐”的治疗大法,分四型: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认为应注意顾护胃气,饮食以勿伤脾胃为要,平时多以松软,易消化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通过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相关因素,观察分析新疆各大医院2008年7月~2009年5月收集的50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型为主。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其独特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9.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13-816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锦芳  徐韶连 《光明中医》2011,(10):2031-2033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结肠黏膜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以及肠黏膜病理改变,探讨湿热内蕴证结肠黏膜病理免疫特点,为临床疗效判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30例、肝郁脾虚证30例,进行对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