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何嫦娥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61-3461
目的:探索一种更安全的动脉穿刺方法。方法:对ICU收治的168例采取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采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三种穿刺采血方法超过率、不良反应率、按压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较高,比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且足背动脉穿刺按压时间短,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节省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值得在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在肺病科临床应用中的差异,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方法。方法住院患者随机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血三种不同的动脉采血法,本组350例次肺病科病例采血,比较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误穿率、穿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足背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最高(96.67%),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92.11%),股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在三组中最低(84.5%);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误穿率最低(0.00%),穿刺120例次,未发生误穿。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11.40%),股动脉采血组误穿率在三组中最高(18.10%);比较了三组在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三组相互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中足背动脉采血组所需时间最短,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采血组;三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足背动脉采血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其余两组。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比股动脉、桡动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穿刺时间短、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小。讨论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采血发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误穿率低,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部位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观察比较,为临床操作选择最佳采血部位,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我科246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比较各部位的一次成功率、误穿率、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成功率、误穿率无明显差异(P>0.05);股动脉、足背动脉与桡动脉采血的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成功率高,患者疼痛较轻,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岳春娥 《河北医药》2012,34(11):1749-1750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因此动脉穿刺技术成为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因股动脉管腔粗大,搏动感强,易于采取,临床中常选其作为采血部位.但因股动脉位于腹股沟内,临床中一些清醒患者,不太愿配合护士采血.而桡动脉及足背动脉均位于体表暴露部位,笔者经过比较认为利用桡动脉及足背动脉采血更为方便可行,并发症更少.本组以股动脉为标准对照,从桡动脉、足背动脉采血标本.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四种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对比分析,探索最佳穿刺采血部位.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568例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按采血部位分为四组,对比四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血肿发生率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股动脉组误穿静脉率为9.5%,按压时间为(10.29±0.50)min,皮肤瘀青发生率为12.9%,血肿发生率为10.2%,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四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在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动脉采血部位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头皮动脉、腋动脉、脐动脉和各部位动脉的穿刺方法。以提高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给临床的医护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石茹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762-763
目的探讨一种更为快速、安全、有效的动脉采血方法。方法将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60例患者分别采取桡动脉(对照组)、足背动脉(观察组)穿刺采血,并比较两组采血后按压时间、误穿静脉率、血肿发生率、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结果观察组采血后按压时间、误穿静脉率、血肿发生率、采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足背动脉穿刺采血技术的观察与研究,提高了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痛苦,为护理人员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经验。方法根据73例患者各自情况的不同,分别采取肱动脉、桡动脉和股动脉采血,共采血185次。比较3个部位采血的成功率。结果肱动脉采血成功率95%,桡动脉采血成功率90%,股动脉采血成功率92%。结论肱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中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将104例需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住院清醒新生儿按照奇偶数随机分成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各52例。统计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损伤及操作所需时间。结果较股动脉采血组,桡动脉采血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血肿发生率低,且操作所需时间短,均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采血相比,经桡动脉采血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部位损伤小、操作时间短等优势,可作为新生儿动脉采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肺呼吸功能,了解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和程度,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的情况。血气分析采血一般多选股动脉和桡动脉,其次为足背动脉及颈后动脉。1998年12月-2004年12月,我们对20例患者首选足背动脉穿刺,获得较高的穿刺成功率,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胫后动脉穿刺采血法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方法对新生儿科收治疗的45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胫后动脉组(A组)、桡动脉(B组)及股动脉(c组)各150例。对三组采血方法中穿刺点青紫范围、血肿发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结果A组青紫范围半径〈0.2em的有79例,占52%;发生血肿的有5例,占3_3%;1次穿刺成功的有136例,占90.6%。B组青紫范围半径〈0.2em的有66例,占44%;发生血肿有11例,占7.3%;一次穿刺成功有114例,占76.0%.C组青紫范围半径〈0.2cm的有53例,占35%;发生血肿有30例,占20%;一次穿刺成功有82例,占54.6%。结论经胫后动脉采血技术,成功率较高,可操作性强,比桡动脉、股动脉采血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要小,易掌握,且能提供多一个采血部位,减轻患儿痛苦,值得在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石金彩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00-1001
目的:比较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方法.方法:桡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采血,记录1次采血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观察损伤程度.结果:1次采血成功率观察组93.8%,对照组82.4%;平均操作时间观察组6.5 min.对照组9.2 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5.36%,对照组12.5%.结论:小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穿刺采血1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损伤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缺点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9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股动脉组(53例)和经桡动脉组(44例)。经股动脉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组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栓塞事件、穿刺处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100.00%高于经桡动脉组的9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100.00%高于经股动脉组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经股动脉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路径均能很好地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股动脉入路穿刺难度较低,易于掌握,但并发症较多。经桡动脉入路并发症较少,但穿刺成功率较低,对术者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85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41例)和股动脉组(44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可以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程度,为减少并发症发牛和提高舒适度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病人各200例,术后对病人心理、穿刺局部、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桡动脉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7.5%,股动脉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7%,差异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病人舒适度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并发症少、安全、护理方便、病人舒适程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ED灯在小儿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名患儿,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应用LED灯照射整个手腕部定位法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桡动脉穿刺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成功穿刺用时、穿刺时和穿刺后1min的疼痛程度以及血肿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0%,成功穿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穿刺时和穿刺后1min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轻度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重度血肿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ED灯能有效提高新生患儿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科的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动脉穿刺针以及两种不同采血部位采血的成功率。方法:对185例ICU监护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在不同时间使用普通肝素化注射器和干粉肝素化密闭负压式穿刺针在桡动脉及肱动脉采血。结果:在相同部位使用负压针采血的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针(P〈0.01);肱动脉十字交叉法采血的成功率高于桡动脉采血成功率(P〈0.01)。结论:采用千粉肝素化密闭负压式穿刺针和肱动脉十字交叉法采血成功率最高。对重症监护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和穿刺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506例,按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1.2±3.4)min和(10.8±3.6)min;加压包扎时间分别为(2.52±1.28)min和(20.34±6.11)min,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9%和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2%和10.8%。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特别对于心功能不全、支架术后复查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冠状动脉造影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方法 选取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1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目测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中的应用,进而提高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12至2012年12期间200例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100例采用目测定位法行桡动脉穿刺,对照组100例采用触摸定位法行桡动脉穿刺,观察分析两种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中一次成功率及平均采血时间,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对比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照组90.0%,观察组9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采血时间比较对照组(5.4±1.5)min,观察组(3.6±1.7)min,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对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应用目测定位法是可行的,可以明显缩短抽血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