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的病历资料。结果21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16例。其中5例行肿瘤切除加腮腺区域切除,11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恶性肿瘤5例,全部行肿瘤加全腮腺切除,同时有3例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切除面神经者1例。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功能,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恶性肿瘤宜行根治术,术后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分析24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结果:248例腮腺肿瘤中,腮腺浅叶肿瘤164例,腮腺囊肿62例(手术效果良好,只有较轻的并发症),腮腺深叶肿瘤22例(手术后8例复发,为恶性肿瘤)。结论:腮腺肿瘤手术应尽量保留正常腮腺组织,解剖面神经,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张耐新 《河北医药》2012,34(3):427-427
腮腺区良性肿瘤中以多行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我们采取的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与肿瘤毗邻的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只切除肿瘤及周围0.5 ~1.0 cm腮腺组织.此术式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造成腮腺肿瘤手术切除后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58例腮腺肿瘤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手术方式、肿瘤类型、大小、位置及面神经解剖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浅叶部及肿瘤切除手术比全叶部及肿瘤切除手术损伤面神经的发生率低,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的损伤机会较恶性肿瘤低。结论面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肿瘤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丽  徐超 《河北医药》2012,34(1):91-92
腮腺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术前确定肿物的范围和性质,对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十分重要.经典术式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深叶切除手术效果好,复发率低,已被大家认可,但手术范围大.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则保留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能尽量减少面部凹陷畸及瘢痕,减少并发症,残余组织发挥功能,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将6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游离面神经术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折152例行腮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游离面神经术124例(81.6%),其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游离100例(65.8%),面神经总干游离24例(15.8%);22例(14.5%)恶性肿瘤及6例(3.95%)小腺瘤患者未行面神经游离.152例患者按腮腺术式分类:112例(73.7%)采取腮腺浅叶切除,22例(14.5%)采取腮腺全切除,18例(11.8%)采取腮腺部分切除.结果 术后随访9 ~33个月发现,无一例肿瘤复发;34例(27.4%)术后第3d出现口眼歪斜;22例(14.5%)行腮腺全切除患者,有4例(18.2%)发生面瘫,其中有2例(9.1%)为永久性面瘫;无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游离面神经术有利于腮腺肿瘤的完整切除,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面神经医源性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颌面部肿瘤中,其发病率非常高,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腮腺是最大的涎腺,色淡黄,质软,其解剖特点[1]:处于颜面部位、耳垂下前方,前界在下颌支、嚼肌面上,后界为乳突,上为外耳道,下为下颌角下方,神经分布复杂,血运比较丰富,给手术本身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及面神经,同时还须切除受侵皮肤,而采用肌皮瓣修复缺损,围手术期护理也相对比较复杂。腮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在保留面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彻底完整切除肿瘤,肿瘤位于腮腺浅叶者做肿瘤及浅叶切除,位于腮腺深叶需做肿瘤及深叶切除[2]。腮腺良性肿瘤一般采取腮腺部分切除术联合面神经解剖术;腮腺恶性肿瘤根据肿瘤恶性程度不同采取保留或牺牲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部分转移率高的恶性肿瘤可联合应用颈淋巴清扫术[3]。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腮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Focus超声刀,对30例患者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沿面神经各周围支切除腮腺组织至面神经总干,用超声刀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均未伤及面神经。其中位于腮腺下极的颈外静脉予超声刀切断后,其近心端予丝线结扎。标本均送病理检查。结果 30例手术顺利,腮腺浅叶切除时间50~65 min,平均58 min。术后3 d平均总引流量90 ml,均未发现明显的面神经损伤及腮腺瘘的发生。术后病理类型:多形性腺瘤20例,腺淋巴瘤10例。结论在腮腺手术中使用超声刀方便、安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保留腮腺导管切除部分浅叶组织治疗腮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腮腺肿瘤手术经历了从肿瘤剜除术到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及注重保留腮腺功能、不影响面部美容、不过多出现并发症等术式的演变过程[1]。笔者自2002-01~2005-06通过改进术式行保留腮腺导管及部分浅叶组织,实施腮腺肿瘤切除30例。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腮腺良性肿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其标准术式是解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但也存在手术范围大、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本科于2000~2005年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8例,现对其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0~85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个月。肿瘤直径<2 cm 24例,2~4 cm20例,4~6 cm4例。临床上肿瘤位于耳垂下28例,下颌骨后侧6例,耳屏前6例,耳后8例;位于腮腺浅叶46例,腮腺深叶2例。肿瘤术后病理报告:多形性腺瘤35例,Warthin瘤10例,血管瘤2例,乳头状囊腺瘤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cm)。按手术顺序随机采用部分切除术和传统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平均长度、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随访期间均无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开福  门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05-406
目的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分析我院在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及文献报道的共16例的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患者,均进行腮腺浅叶切除术,对面神经及肿瘤入径完成探查后,再施以面神经鞘瘤切除术;术前全部病例均进行影像学检查,16例行CT检查,其中12例联合进行MRI检查。结果 8例为神经鞘瘤,5例为腮腺混合或腺淋巴瘤,3例为腮腺恶性肿瘤;CT检查提示12例患者腮腺区内均存在边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其中9例病变范围内出现小面积液化影;MRI检查显示面神经形态异常,呈结节状或条索状增粗,腮腺肿物T1WI低信号,T2WI及STIR高低混杂信号,未见骨质破坏;术中所见肿瘤直径为2.0~5.0cm,包膜较为完整、光滑,且与面神经关系紧密。结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是发作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临床虽极少见到,但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在实施临床诊治时应密切结合影像学资料,同时术中保留面神经结构及功能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改良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腮腺肿瘤的有效术式。方法:选择某院口腔科2015年6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68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行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腮腺切除术,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区域性切除术治疗Warthin瘤的效果。方法78例腮腺Warthin瘤实施保留导管的区域性切除术,另外52例腮腺Warthin瘤行腮腺浅叶或全切除术作为对照。结果经过3~8年的随访,二组患者均未见复发,但与对照组相比,该术式术后无凹陷畸形,面神经损伤、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区域性切除术保存了腮腺分泌功能,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结果肉眼肿瘤全切12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4例,分块切除3例,复发2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手术技能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损伤的关键,再次手术是治疗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We herein describe a case of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tumor, including diagnosis and surgical approach.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is salivary tissue separated from the main parotid gland and lying on masseter muscle. It has secondary duct empting into the Stensen's duct.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exists in 21-61 %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 appearance of an accessory parotid tumor is rare, with a reported frequency of 1-7.7 % of all parotid gland tumors.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tumor.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buccal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to avoid injury to the facial nerve. The tumor in our case was surgically resected without facial nerve injury. Th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pleomorphic adeno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113例,肿瘤直径均〈2.3cm,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1~7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暂时性面部不对称占37.17%(42/113),涎漏占4.42%(5/113),Frey's综合征占1.77%(2/113),肿瘤复发率为2.65%(3/113)。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全切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B组行传统术式,术后经0.5~6年的随访,观察复发、并发症和腮腺功能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病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皮下积液或涎瘘:A组0例(0%),B组2例(10%);暂时性面瘫:A组1例(3.13%),B组3例(15%),均在15 d~6个月内恢复;味觉出汗综合征:A组0例(0%),B组2例(10%);面部明显凹陷畸形:A组1例(3.13%),B组4例(2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可靠,且弥补了传统腮腺手术的不足,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手术切除颅内巨大或者大型肿瘤时瘤内切瘤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48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瘤内切瘤微创技术切除最大径为4~7cm的颅内巨大或者大型肿瘤。该手术的技术要点如下:在手术中选取最合适的入路,在此处建立一有效的微创的显露通道,肿瘤起始显露只要适宜安全便利的实施瘤内切瘤即可;针对有瘤蒂的脑膜瘤患者则应该从蒂部开始切除,在肿瘤的最浅表处开始切除胶质瘤和听神经瘤,否则则采取从中央开始切除的方案,在切除中采用瘤内层层推进的方式,切记不要突破存在于肿瘤和脑组织之间的胶质增生带或者肿瘤包膜,最后通过牵引瘤壁和显微分离争取扩大切除或者全切除肿瘤。结果 48例患者中有27例全切除,16例次全切出,5例大部分切除。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瘤腔积血再行手术清除,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2例在术后出现了面神经瘫痪(H-BIII级),经过有效的控制和治疗,3个月之后患者身体康复。通过最近对患者随访(平均16个月),胶质细胞瘤1例、嗅神经细胞瘤3例、听神经瘤1例总计5名患者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患者在术中平均出血量<400mL,输血量200mL,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在对颅内巨大型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时,科学合理的充分运用瘤内切瘤技术,可以在实现较好切除肿瘤的同时,明显的减少手术损伤神经和血管结构,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瘤内切瘤在治疗颅内巨型肿瘤中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可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s form an uncommon subcategory of stromal tumors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although their histologic appearance is similar to othe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ur aim was to evaluate our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these kinds of tumors. Two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Surgery Clinic in Niš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a palpable mass in the abdomen. After excision, the tumor tissue was sampled, sent for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examined by light microscop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Postoperatively, both patients recover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The patient with the tumor bulk in the mesentery of the small bowel had no evidence of tumor progression 6 years after surgery. In the second case, a giant tumor was present along the greater curvature of gaster. Even with a tumor of this size, there were no signs of progression 10 years after surgery. Radical surgical res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s seems to be the curative approach to date, and long-term survival is possible even with large tum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