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30个病变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CT扫描及MRI影像学情况。结果X线平片与CT扫描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的检出率远高于X线平片与CT扫描(P〈0.01)。结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MRI、CT及X线检查用于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对59例(80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分别采用X线、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经病理学检查,80个髋关节中Ⅰ期、Ⅱ期及Ⅲ期分别为47个、21个及12个。CT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阳性率明显较CT和X线检查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 MRⅠ、CT 及 X 线检查用于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对59例(80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分别采用 X 线、CT 及 MRⅠ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经病理学检查,80个髋关节中Ⅰ期、Ⅱ期及Ⅲ期分别为47个、21个及12个。CT 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 X 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Ⅰ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 X 线和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Ⅰ检查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阳性率明显较 CT 和 X 线检查高。  相似文献   

4.
吴锡渊 《中国骨伤》2013,26(2):162-164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漏诊原因,旨在进一步减低漏诊率和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99例123髋经MRI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6例,女43例;年龄21~84岁,平均53岁。髋区疼痛,伴屈曲、内收、外展、内旋髋关节功能受限,部分患者出现跛行。病史1周~2年。结果:99例123髋中,X线漏诊46例52髋,漏诊率42.27%,其中0期100.00%,Ⅰ期100.00%,Ⅱ期83.67%,Ⅲ期18.18%,Ⅳ期0.00%,Ⅴ期0.00%,X线分期与漏诊率呈负相关。漏诊的主要原因是阅片不细致和"抓大放小",其次为临床病史缺乏和X线投照质量低。结论:相应的临床病史和综合、细致地阅片是减低漏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钽棒植入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罗华云  陈崇伟 《中国骨伤》2011,24(6):482-485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以避免股骨头进一步塌陷和坏死,改善临床症状。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钽棒植入治疗9例(10髋)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男7例,女2例;年龄29~63岁,平均44.1岁。术前均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行CT和MRI扫描。按Steinberg分期:Ⅰ期1例1髋,Ⅱa期4例5髋,Ⅱb期4例4髋。手术在C形臂X线机定位下进行,从股骨大转子下钻入导针到股骨头坏死区中心,空心钻沿导针扩髓,刮除坏死区死骨,必要时植骨,选择合适长度的钽棒拧入,支撑坏死区关节面。术后3、6、9个月随访,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股骨头变化。结果:手术时间40~60min,平均50min;出血量60~100ml,平均80ml。术后无感染、骨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9个月及以上,定期行X线检查未发现股骨头塌陷和坏死加重。JOA评分从术前平均(31.30±19.63)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平均(54.10±13.20)分,术后6个月(69.90±15.04)分,术后9个月(87.00±8.83)分。结论:钽棒植入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手术简单易行,能有效避免坏死区股骨头塌陷,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X线、CT和MRI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的X线平片(n=18)、CT(n=20)和MRI(n=10)表现。结果 X线平片正确诊断15例,CT正确诊断18例,MRI正确诊断8例。X线平片、CT和MRI均能显示关节周围及关节内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游离体;X线平片和CT均可显示游离体的钙化;MRI可显示早期软骨游离体;CT和MRI可发现关节腔积液。结论 X线平片、CT及MRI均能诊断本病,CT和MR检查能发现X线平片不能检出的病灶和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MRI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56例(共98髋),均进行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各临床分期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及早期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MRI对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高于CT,且MRI对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高于C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MRI对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的检出率高于C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局部囊变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要优于CT,尤其是骨髓水肿、线样征、骨小梁模糊等典型征象,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收集31例AVN的髋关节均作SE序列T1、T2加权横断及冠状位成像、SPECT骨显像、CT、X线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AVN早期90%髋关节腔内有Ⅱ~Ⅲ级的液体。骨显像是异常浓集区,CT表现为股骨头皮质厚薄不均,骨小梁紊乱、增粗,星芒征变形,头关节面边缘轻度增生。X线片系小部分异常。结论在AVN的早期病例中,MRI是显示关节液体最敏感的方法,骨显像表现为“异常浓集”,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对AVN的早期诊断价值也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9.
骨显像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三相骨显像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出院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1例(36个坏死股骨头),多次门诊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7例(20个坏死股骨头),共计48例56个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对其进行^99Tc^m-MDP三相骨显像。其中31例36个坏死股骨头有近期X线片检查结果,列表与骨显像结果作了对照。结果:56个缺血性坏死股骨头静态骨显像均有相关坏死征象,血流相37个有改变(66.1%),血池相40个有改变(71.4%)。36个坏死股骨头X线片结果为正常者10个(27.8%),早期坏死7个(19.4%),坏死19个(52.8%),诊断灵敏性低于骨显像。结论:三相骨显像对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个准确、灵敏而简便的方法,可作为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提高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58例急性上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梗阻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无尿58例、肾区疼痛41例、肾区叩击痛33例、高血压20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57例、高血钾8例。MRU、B超、x线(包括KUB、IVU、逆行肾盂造影)、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为主要辅助检查。对上尿路梗阻的检出率,MRU为100%(25/25),B超为88%(50/57),CT/MRI为60%(6/10),X线为49%(19/39);MRU、B超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和CT/MRI(P〈0.05)。对梗阻病因的检出率,MRU为88%(22/25),B超为46%(26/57),X线为46%(18/39),CT/MR为50%(5/10);MRU检出率显著高于B超、X线和CT/MRI(P〈0.05)。梗阻病因为结石27例、肿瘤18例、输尿管狭窄4例、腹膜后纤维化3例、药物结晶2例、肾结核1例,不明原因3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U、B超对梗阻的检出率较高,MRU在病因诊断方面具有优势。结石是最常见的上尿路梗阻病因,其次为肿瘤。  相似文献   

11.
体外高能震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高能震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4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体外高能震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0例40髋。根据X线片及MRI进行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Ⅰ期8髋,Ⅱ期17髋,Ⅲ期15髋。采用X线透视结合MRI影像对坏死病灶进行定位,每侧股骨头选择4个震波治疗点,震波治疗参数:电压28kV、脉冲频率4Hz、每点冲击数1000次。震波治疗后2~3个月内患肢不负重。采用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X线及MRI评估疗效。结果12例18髋治疗后局部出现瘀斑、皮下出血和轻微肿胀,未发现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1.2个月,自觉症状改善33髋,无变化7髋。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平均(6.7±2.0)分,治疗后平均(2.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治疗前平均(64.3±14.7)分,治疗后平均(81.9±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疼痛得分后Harri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MRI影像学改善15髋,无变化20髋,病变进展5髋,有2例2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体外高能震波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明显,主要表现为疼痛症状减轻和功能改善,具有操作简便和无创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关早期症状性股骨头坏死的理想治疗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为此,我们对两组随机患者分别进行了体外冲击波的非侵入性治疗和髓芯减压植骨的手术治疗,并将两种不同干预手段的治疗结果做了比较研究。方法:Ⅰ、Ⅱ或Ⅲ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冲击波组和髓芯减压联合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组。冲击波组23例(29髋);手术组25例(28髋)。两组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疾病分期和随访时间相似。冲击波组用28kV6000脉冲的冲击波对患髋行一次性治疗,评价参数包括临床上对痛觉的视觉模拟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系列X线片和磁共振成像(MRI)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均相似。经过平均25个月的随访,冲击波治疗组,疼痛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1),患髋79%改善、10%无变化、10%加重;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手术组,29%改善、36%无变化、36%加重。影像学结果显示:冲击波组治疗前Ⅰ或Ⅱ期的13侧患髋中有5侧病变复原,1例Ⅲ期病未复原,4侧髋(2侧Ⅱ期和2侧Ⅲ期)病变进展;手术组19侧患髋(Ⅰ或Ⅱ期)中有4侧病变复原,15侧病变进展,其余9侧患者病变无变化。结论:体外冲击波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优于髓芯减压联合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手术治疗。而这种新的治疗手段对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比较2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CR、CT对早期诊断敏感性低,ECT虽然对早期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MRI对软组织的分辩率高,对骨髓敏感性高,在对ANFH的诊断方面显示极大优势。结论MRI对早期ANFH的诊断最敏感、最特异。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平均年增长率为2.3%。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在原位癌为100%,Ⅰ期为84%~100%,Ⅱ期为76%~87%,Ⅲ期为38%~77%。因此,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乳腺X线摄影是常规检查手段,但有其相应的局限性;乳腺核磁共振(MRI)近年来应用较多,本研究就两种检查手段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作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成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成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影像学的特征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上海六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前的X线、MRI等影像学资料及一般资料,共118例(男77例,女41例)患者,共164髋为研究对象,其中MRI资料为129髋。按照股骨头坏死Steinberg分期进行系统描述,分析股骨头坏死的面积、部位及塌陷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等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36.69岁和36.05岁,患者不同性别的年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例坏死股骨头中,其中Ⅰ期为3例,Ⅱ期34例,Ⅲ期27例,Ⅳ期93例,V期7例,以Ⅲ、Ⅳ期为主(占73.17%)。在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分布方面,位于股骨头上外侧、上外侧加头下靠近中央区等压力承重区域占76.83%(126例);在坏死面积方面,大于30%的坏死面积占84.15%(138例);在外形有塌陷方面,外形有塌陷者占60.98%(100例)。外形有塌陷者与非塌陷者在坏死面积方面比较,塌陷者坏死面积大,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检查发现股骨头骨髓水肿的患者占39.56%,有股关节积液的患者占61.54%。结论本组患者在坏死分期方面以Steinberg Ⅲ、Ⅳ期为主(73.17%)。股骨头坏死主要集中在应力承重区域,本组138例患者(占84.15%)的坏死面积大于30%以上,坏死面积越大者外形越容易发生塌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MRI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各征象的检出率,探讨各种征象的对应关系,提高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X线平片、CT与MRI对26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小关节炎、韧带骨化、椎旁软组织改变,检出率不同。结论:X线平片、CT各有特点。MRI对组织内水、蛋白质含量的改变具有高敏感性,使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多种影像技术优势互补,是正确诊断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关节结核的平片、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踝关节结核,并对其CT、平片表现及鉴别进行了分析。[结果]5例均为右侧全关节结核。典型影像学表现:(1)关节面模糊、糜烂,虫蚀样骨质破坏,松质骨内破坏区呈“穿凿样”,内有小死骨;(2)关节间隙狭窄或不规则增宽;(3)病变区及周围骨质疏松;(4)胫、腓骨远端广泛骨膜反应;(5)冷脓肿和窦道形成。[结论]踝关节结核的CT、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优于X线检查。早期正确诊断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将3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CT与X线平片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例处于Ⅰ期患者CT表现异常征象,但X线未显示异常。结论CT有利于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能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姑息性手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SLE并发ANFH患者6例11髋(另外1髋行了全髋置换术),选取同期6例ANFH分期大致相近的激素性(非SLE)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11髋总有效为9髋,其中优良为6髋;另外2髋疼痛有所减轻,但X线显示坏死区扩大,所植骨逐渐被吸收。对照组12髋总有效12髋,其中优良为8髋。结论从近期疗效来看,姑息性手术治疗SLE并发ANFH疗效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在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上的差异. 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5例(5髋)TOH及63例(67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分析其病因、发病诱因、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病情转归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X线片、MRI和ECT改变的异同点.5例TOH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29~42岁.63例(67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男53例,女10例:年龄18~70岁;根据ARGO分期标准,Ⅱ期23髋,Ⅲ期43髋,Ⅳ期1髋. 结果 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在发病诱因、疼痛程度、关节积液和ECT改变上无差异.TOH患者发病前无股骨头坏死相关病因;发病前无不适症状;2髋X线片表现为密度降低;MRI水肿信号改变在股骨头颈的上方或整个股骨头;治疗后5~11个月疼痛消失后无残留症状.65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有股骨头坏死的相关诱因:10髋表现为疼痛加重;59髋X线片上有硬化改变;MRI水肿信号改变在股骨头坏死灶的外侧,水肿信号消退后仍有轻度疼痛. 结论 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在临床表现、X线片及MRI图像改变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