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1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血浆和尿液中百草枯浓度、血液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血清淀粉酶、电解质及动脉血气分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1例中毒患者存活43例,死亡68例,病死率为61.3%;血浆中百草枯浓度≤8.0 μg/ml,尿液中百草枯浓度≤276.0 μg/ml的中毒患者可能存活,但血浆中检测不到百草枯的中毒患者也可发生死亡.生存组患者血浆中百草枯、尿液中百草枯浓度[(0.82±1.70)、(28.12±51.17)μg/ml]明显低于死亡组[(9.32±12.04)、(384.53±597.9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清肌酐含量、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血清淀粉酶活力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死亡组易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生存率与血浆、尿液中百草枯浓度、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肌酐、BE值相关.结论 高浓度的血浆、尿液中百草枯,白细胞增高、肾功能障碍及代谢性酸中毒是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acute paraquat intoxication prognosis.Methods The early paraquat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and urine, leukocyte count,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amylase, electrolyte and the parameters of arterial blood ga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111 patients with acute paraquat intoxication. Results 43 cases( 38.7% ) of all the 111 patients survived and the other 68 cases (61.3%) died. The patient, whose paraquat concentration was not more than 8.0 μg/ml in plasma and 276.0 μg/ml in urine,could survive. But some patients could die,only if there was no paraquat found in plasma. The paraquat levels in plasma and urin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urvivors [ ( 0.82± 1.70 ), ( 28.12±51.17 ) μg/ml]than in nonsurvivors [(9.32 ± 12.04), ( 384.53 ±597.93 ) μg/ml, respectively] (P<0.01). The levels of leukocyte count, serum creatinin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amylas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nonsurvivors than in survivors (P<0.05,P<0.01). In addition, metabolic acidosis was easier to appear in nonsurvivors.The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araquat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and urine, leukocyte count, creatinine and base excess were all related to survival. Conclusion The higher paraquat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and urine, leucocytosis, renal dysfunction and metabolic acidosis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prognosis of paraquat intoxication.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探讨AP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治疗30 d内死亡48例,占60.00%;存活32例,占40.00%。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肝脏损伤、肾脏损伤、中毒浓度、白细胞计数、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脏损伤、肾脏损伤、中毒浓度高、白细胞计数高、血糖水平高是导致AP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 APP患者的预后受早期脏器功能、中毒浓度、白细胞计数、血糖水平的影响,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百草枯中毒病人的救治方法,分析预后因素.方法 分析3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人服药量、就诊时间、洗胃时间、首次血液灌流时间、APACHEⅡ评分对预后的影响,对38例中毒病人的血白细胞计数(WBC)、淀粉酶(AMY)、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盐(HCO3-)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中毒患者13例存活(存活组),25例死亡(死亡组),死亡率65.8%.死亡组服药量,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白细胞总数、淀粉酶、CK、CK-MB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O2、PCO2、HCO3-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结论 服药量与死亡密切相关,入院时进行APACHEⅡ评分,检测白细胞总数、淀粉酶、CK、CK-MB、PO2、PCO2、HCO3-,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百草枯(PQ)中毒病死率高,影响PQ中毒预后的相关因素也较多,例如血液和尿液中的PQ浓度,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肌酐、乳酸、血糖水平、血淀粉酶等,数值升高越明显,死亡风险越大;肺脏影像学改变,磨玻璃影面积越大,脏器衰竭功能评分越高,也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液灌流、糖皮质激素和血必净注射液等则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百草枯中毒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华  王玉红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553-1554
目的探讨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7项免疫指标的变化,为临床预后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患者误服PQ剂量的多少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分别在中毒第2、8天抽取静脉血进行7项免疫指标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IgG、IgA、IgM、C3、C4,共观察患者38例,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轻度组中毒8 d时TNF低于对照组,中、重度组在8 d时IL-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TNF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组中毒2 d,IgA明显增高(P〈0.05);8 d时轻度组及中、重度组Ig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中毒2 d及8 d时,中、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IgA明显增高(P〈0.01)。结论PQ中毒可引起多项免疫指标改变。  相似文献   

6.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CD8~+)、CD4~+/CD8~+、B细胞(CD3-CD19~+)和NK细胞(CD3-CD56~+)所占的比例,同时分析8例早期中毒死亡患者与14例非早期死亡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百草枯中毒患者较健康对照者CD4~+T细胞所占比例下降、CD4~+/CD8~+比值下降、B细胞所占比例升高(P0.05);早期死亡患者的CD4~+T细胞、CD4~+/CD8~+水平明显低于非早期死亡组,B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明确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病情评估、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建立基础.方法 纳入2010年6月~2011年11月期间因口服百草枯中毒就诊于某院急诊科的117例患者,入院时检测治疗前血浆百草枯浓度并给予洗胃、导泻、血液灌流、免疫抑制剂和抗氧化等治疗.采用Kaplan-Meirer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来判断年龄、口服剂量、服毒至洗胃时间、服毒至血液灌流时间、血液灌流次数、治疗前血中百草枯浓度等6项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17例患者随访1月后有54人死亡,死亡率46.15%;死亡组与存活组两组间除口服百草枯剂量、治疗前血浆百草枯浓度以及血液灌流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年龄、服毒至洗胃时间、服毒至血液灌流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生存分析发现服毒剂量和血浆百草枯浓度两项指标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草枯口服剂量及血浆百草枯浓度是决定百草枯中毒患者是否能够存活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其他4项指标不能改变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肺肾损伤顺序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选择2010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7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性115例;年龄14~79岁,平均(36.55±16.13)岁。将17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肺肾损伤先后顺序分为肾损伤先于肺损伤组(A组,68例),肺损伤先于肾损伤组(B组,42例)和肺肾同时受损伤组(C组,65例)。记录各组服毒量、服毒至洗胃时间、服毒至入院时间、年龄、性别、服毒至肺损伤时间、服毒至肾损伤时间,比较患者预后好转或死亡情况。 结果(1)三组间服毒至洗胃时间、服毒至入院时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量、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但年龄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服毒量与预后存在正相关性(P<0.001)。(2)A组预后好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8.319,P<0.05);B组预后好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1.04,P<0.05)。 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中,肺肾同时受损患者预后最差,肾损伤先于肺损伤预后好于肺损伤先于肾损伤者;服毒量对预后也具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急性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判断PQ中毒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研究条件的226名急性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后60 d的随访结局分为存活组(96人)和死亡组(130人),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中毒相关信息、首次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治疗方法和中毒结局,探索有效预测中毒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拟合预测模型。结果 生存组患者PQ摄入量、发生呕吐比例、激素治疗比例、血液净化比例、入院时的WBC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Glu)、血尿素(Urea)、血肌酐(Cr)值等均较死亡组低(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Q摄入量、WBC计数、AST、Glu是影响急性PQ中毒预后的关键因素(P<0.05),联合四项指标拟合模型(R2=68.9%)预测急性PQ中毒死亡概率准确性达85.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四项指标在辨别急性PQ中毒预后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  相似文献   

10.
百草枯,又称对草快、克无踪,是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接触性脱叶剂、除草剂,目前,口服百草枯中毒较多见,因其致死量小,无特效解毒剂,急性百草枯中毒往往病情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为了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57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肺部损伤的X线、CT表现。方法对2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X线肺部平片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肺部X线和CT表现中毒时间变化而有差别。≤7d,21例表现肺纹理增多,16例磨玻璃样改变,3例肺实变,肺纤维化、胸腔积液2例,纵膈积气、心脏增大各1例;7~14d,肺纹理增多、肺实变及纤维化各6例,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14d,肺间质纤维化7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纹理增多3例。结论 X线肺部平片、CT对观察肺部损伤的发展、演变及估计预后、确定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白介素(IL)-2、IL-6、IL-8及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观察免疫功能紊乱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为肺炎合并脓毒症组,同期收治的肺炎患儿50例为肺炎组,对102例患儿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外周血测查;检测C反应蛋白(CRP)、IL-2、IL-6、IL-8及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炎合并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以及血涂片杆状粒细胞比例较肺炎组患儿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9、4.78、2.42,均P<0.05)。肺炎合并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CRP较肺炎组患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1)。肺炎合并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IL-2、IL-6、IL-8较肺炎组患儿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9.34、7.45、5.05,均P<0.01);而肺炎合并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IL-10与肺炎组患儿相比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IL-6、IL-8及IL-10等因子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cytokine antibody chip,CAC)分析尘肺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CAC技术平台,测定12例尘肺患者和3例正常对照血清中60种细胞因子.结果 在尘肺患者血清中筛选到白细胞介素(IL-1α、-1β、-2、-4~16)、集落刺激因子(M-CSF)、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TNF-β)、人骨形成蛋白6(BMP-6)、角蛋白细胞生长因子(FGF-7)、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干细胞因子(SCF)等高表达的细胞因子,重组人(I-30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CP-2、MCP-3、MCP-4)、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δ、MIP-3-α)等在尘肺患者血清中低表达的细胞因子.结论 尘肺患者血清中绝大部分细胞因子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余安斌  韩斐  何旭 《职业与健康》2013,(23):3164-3167
目的评价和肽素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和肽素与急性脑卒中的随机分组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分组试验(RCT)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入选5篇文献,总随访人数639人,其中低和肽素水平组与高和肽素水平组相比,发生全因死亡事件比例明显增高[RR=1.28,95%CI ∈(1.01,1.63)],发生瘫痪、失语等事件比例明显增高[RR=1.84,95%CI∈(1.06,3.20)];再发卒中事件的比例明显增高[RR=3.12,95%CI∈(1.29,7.5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中,高和肽素水平的患者更易发生不良预后事件。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预后关系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CA125水平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价值.方法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4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清CAl25水平.结果 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A125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CA125>20 kU/L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7%和98.0%.CA125>35 kU/L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8%和100.0%.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血清CA125水平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结论 血清CA125值的检测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标本中miR-29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9的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6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及3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中miR-29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9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成年人;胃癌患者术后血清中miR-29表达水平较术前上调,且上调水平越高预后则越佳。结论 miR-29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miRNA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和免疫T淋巴细胞变化,并与正常儿童对比,探讨其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细胞因子(白介素6、10、17、21、23)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免疫T淋巴细胞(CD3+、CD3+CD4+、Treg细胞、Thl7细胞)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结果①手足口病患儿白介素6、10、17、21、23结果均升高,分别是(40±0.8)、(54±1.1)、(33±0.6)、(33±0.9)和(27±0.8)pg/L;正常小儿对照组分别为(17±1.0)、(23±0.6)、(19±0.8)、(21±0.6)和(19±0.8)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T淋巴细胞CD3+、CD3+CD4+、Treg细胞、Th17细胞分别为(44±0.9)%、(27±0.7)%、(20±0.4)%、(28±1.0)%;正常小儿对照组分别为(52±1.1)%、(44±1.1)%、(24±O.7)%、(3.6±0.5)%,Th17细胞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白介素升高,Th17细胞升高,存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变化率测定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肺炎患者98例,重症肺炎组50例,轻症肺炎组48例.动态观察其血清PCT、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浓度的变化情况.记录重症肺炎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比率及病死率.结果 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PCT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19.8±21.6)μg/比(1.5±0.8) μg/L,(34.3±13.1) ng/L比(11.5±5.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IL-6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患者血清PCT随着病情被有效控制而迅速下降,WBC、CRP及IL-6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CRP下降幅度(10.3±7.8)%,IL-6下降幅度(12.4±6.9)%,PCT下降幅度(43.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传统炎性指标WBC、CRP及IL-6而言,PCT更能协助对感染的诊断,且其变化率对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