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南京市部分社区居民,分析居民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某区18周岁以上居民812名进行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体质指数及腰围身高比,计算超重及肥胖率与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共调查居民812名,超重率为39.4%,肥胖率为17.6%,中心肥胖率为62.9%,高血压患病率为36.8%,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8.3%,糖尿病患病率为13.6%。高年龄组超重肥胖率、中心肥胖率、血脂异常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低年龄组。超重肥胖组(或中心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异常及高密度脂蛋白异常患病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显示南京市某区超重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武汉市矫口区社区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的患病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手册》,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研口社区成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分别为31.64%、12.61%和36.95%,人群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随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显著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人群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异常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武汉市斫口区社区成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调查结果中全国人群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水平,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对河南省4 093名15~24岁青年人群的身高、体重及腰围进行测量并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2012年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10%、4.62%和16.69%。男性肥胖患病率(6.04%)高于女性(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城市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低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比其他职业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随年龄和体质指数(BMI)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降低趋势(P0.01);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随经济收入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结论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以中心性肥胖流行为主,青年时期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升高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对青年人群的干预,对整个人群肥胖的预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群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和糖尿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某区某镇2 969名4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以及血糖等.结果 2 969人中糖尿病患者392人,患病率为13.2%,标化患病率为12.2%.随体质指数(BMI)增高,糖尿病患病率上升,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0.8%、15.8%、18.8%和14.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者和中心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OR值(95% CI)分别为1.552( 1.216~1.981)、1.914( 1.420~2.579)和3.468(2.248~5.350),经年龄、性别和糖尿病家族史调整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仍然存在,其OR值(95% CI)分别为1.410( 1.090~1.824)、1.605(1.172~2.200)和2.559(1.547~4.233).结论 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与中老年糖尿病患病有关,超重肥胖者和中心性肥胖者患糖尿病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枣庄市山亭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水平,分析不同人群分布特征,为降低肥胖率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亭区18~8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居民2 208人,其中男性912人、女性1 296人,平均年龄(49.76±14.88)岁。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7.86%、26.27%、60.73%,男性超重率(39.01%)高于女性(37.05%)(P0.05),但肥胖率(23.41%)和中心肥胖率(52.03%)低于女性(28.29%、66.85%)(P0.01)。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50~岁组最高(42.55%、33.94%、72.40)(P0.01)。不同文化程度男性的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无差异(P0.05),初中人群的超重率最高(44.16%),大专人群的肥胖和中心肥胖率最高(30.16%、58.27%),而女性的超重和中心肥胖率随学历增加逐渐降低(P0.01)。不同职业男性的超重和中心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职业女性的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人群的超重、肥胖和中心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枣庄市山亭区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苏州市姑苏区社区居民超重及肥胖现状,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点,对调查点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及问卷调查,共完成居民调查1 879人。结果总体体质指数(BMI)均值为22.91±3.3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8.79%、5.64%和28.10%。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率均存在年龄差异,40岁组超重肥胖率最低。每周运动情况调查表明,每周运动5次以上人群的超重肥胖率最高,为38.90%。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病率分别为42.96%、12.06%和12.52%,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结论超重及肥胖在居民中呈流行态势,男性群体的超重及肥胖率较为突出,同时60岁及以上年龄段,相对其他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率较高。根据超重及肥胖的不同原因,不同程度和不同危害,应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同时,需要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持及努力,方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7.
韩冰  冯石献  周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887-188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率29.96%,全身性肥胖患病率为12.52%,中心性肥胖患病率33.26%。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87%和51.80%,中心性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人群的4.56倍,超重和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17倍和6.76倍,超重且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腰围也正常人群的7.01倍。结论该地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开发区某社区成年人群体质指数、超重率、肥胖率的流行现状,方法调查本社区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以及超重与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的分布率和患病率。结果本社区成人居民超重率为29.8%、肥胖率为32.0%。老年人(≥60岁)与退休人员、行政干部与技术人员超重与肥胖之和率均高。肥胖组5项相关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运动偏少、高脂饮食、腹型肥胖)分布率最高。肥胖组4种相关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最高。所有调查对象的运动量均低。结论本社区成人居民超重与肥胖己超过社区成人总人数的1/3,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社区健康干预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王晓华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09-110,106
目的 探讨长沙市城郊人群体质量超标、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长沙地区某镇1786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分析体质量超标、肥胖与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的关系. 结果 体检人群中超重率达37.2%,肥胖率达12.3%,超重、肥胖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超重组、肥胖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血尿酸(UA)高于正常组.肥胖组SBP、DBP、TG、UA和空腹血糖(FBG)高于超重组.肥胖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结石、脂肪肝等慢性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肥胖人群. 结论 肥胖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结石、脂肪肝等慢性病密切相关,抓好超重及肥胖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是今后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社区人群超重肥胖的现患率并探讨其与高血压等有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结合省情作局部修改的卫生部预防医学科学院设计的健康行为调查表 ,应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调查 ;对社区人群超重肥胖的现患率及其与高血压、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关系作统计分析。结果本社区 15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率已达 4 3.4 % ,人群体质指数 (BMI)均值不论男女在 5 5岁以前有随增龄而增加倾向 ;女性 35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平均 BMI已接近或超过2 4 ,且均显著高于男性 ,4 5岁以上更加明显 ;本社区的平均 BMI及超重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 ;汉族男性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 ;随文化程度的低下 ,超重肥胖率显著增高 ;随体质指数增大 ,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防治超重肥胖已经成为预防高血压刻不容缓且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陈瑛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31(10):1387-1390
目的:探讨江阴市城镇居民体检体质指数(BMI)分布及其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 2019年江阴市某医院3 304名参与公共卫生体检的城镇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BMI指标的差异,分析BMI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病率的关系。结果:BMI超重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上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存在差异,45岁以上超重、肥胖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BMI正常人群;肥胖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于超重人群;45岁以上超重、肥胖人群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率明显高于BMI正常人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阴市城镇居民体检人员超重率偏高,慢性病检出率较高,肥胖人群多病共患现象明显,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遏制超重和肥胖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成都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探讨超重和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对成都市主城区及近郊区县12个社区7 179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人群的体质指数均值为(22.67±3.71)kg/m2,男性(22.88±3.52)kg/m2,女性(22.50±3.84)kg/m2.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24.15%和5.39%,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47%和4.69%.超重粗患病率男性(26.15%)高于女性(22.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粗患病率女性(5.83%)高于男性(4.7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成都市超过1/4的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肥胖人群相关慢性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宁海县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宁海县5个乡镇(街道),在其工作平台中导出上半年进行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的相关信息。结果宁海县60岁以上老年人群超重率为28.95%,肥胖率为7.20%,向心性肥胖率为5.65%,高血压患病率为82.33%,糖尿病患病率为5.31%。结论老年人群的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慢性病社区干预与管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西城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城区抽取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问卷调查。结果2004年收回有效问卷1974份,2007年收回有效问卷1766份。2004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39.8%和30.6%,肥胖率为12.4%和14.3%,2007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43.8%和32.1%,肥胖率为10.5%和13.4%,不同性别人群超重、肥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004年、2007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超重肥胖率是逐渐上升的,有统计学差异(P0.01)。2004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0.9%、39.0%和42.5%,肥胖率分别为28.9%、22.1%和24.1%,2007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8.6%、40.4%和47.6%,肥胖率分别为19.8%、20.8%和21.2%,两年纵向对比,高血压患病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4年锻炼人群与不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无统计学差异,2007年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不锻炼人群,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控制体重、降低肥胖及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正>2007年上海市15~69岁居民超重率为29.00%,肥胖率为8.09%,中心性肥胖率为34.40%[1]。2010年上海市15岁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1.35%,肥胖率为8.55%,中心性肥胖率为42.75%[2]。3年间,上海市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流行病学研究确认,超重、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成年居民慢性病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河北省成年居民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通过问卷、体格测量及血样检测等方法,调查分析河北20个区(县)4200名成人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与流行水平。结果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向心性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血脂异常率、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5.19%,16.38%,52.98%,38.50%,39.62%,5.81%;标化率分别为30.28%,14.05%,44.32%,27.86%,32.71%,4.00%。以上几种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5岁以下组男性高于女性,55岁以上组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河北省男性吸烟率、饮酒率高于女性(P<0.01)。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率为2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是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值和95%CI分别为10.69,6.62~17.26;1.95,1.58~2.40;1.38,1.13~1.69;1.72,1.05~2.81);高血压是超重、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OR值和95%CI分别为1.99,1.60~2.46;1.60,1.33~1.92;1.57,1.35~1.82);血脂异常是超重、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值和95%CI分别为1.40,1.14~1.72;1.56,1.31~1.86;1.58,1.36~1.83;1.66,1.22~2.26)。结论河北省成人慢性病患病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防治处于较低水平。超重、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是河北省成年居民应重点防治的慢性病,中老年人群是慢性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深圳市南山区随机抽取10个社区共1 265名成人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调查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3.04%,9.01%(标化后分别为31.36%,8.55%).性别、年龄和家庭年均收入是影响超重率的主要因素(P<0.05),年龄和吸烟则是影响肥胖率的主要因素(P<0.05),超重、肥胖人群年龄和吸烟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男性超重率明显高于女性,而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青年人,吸烟人群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更高.结论 深圳居民超重、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防治工作中应以主要危险因素干预为主,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状况,并分析与其他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于2006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天津市城区、农村、滨海新区居民1 327人、1 077人、482人,共计2 886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分析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在人群的分布及与其他慢性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天津市居民超重率为30.4%,肥胖率为15.5%,中心型肥胖率为48.6%;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型肥胖率均以老年人(60岁~)最高(χ2值分别为38.95,48.23,84.91,均P<0.05).城市、农村、滨海新区超重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χ2值分别为14.15,5.32,22.54,均P<0.05),而中心型肥胖率相反(χ2值分别为15.52,34.46,29.54,均P<0.05),肥胖率在城市为男性高于女性(χ2=5.41,P<0.05),而在农村及滨海新区为男性低于女性(χ2值分别为15.90,8.49,均P<0.05).超重可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的风险(OR值分别为2.54,1.17,1.32,1.49),中心型肥胖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的风险(OR值分别为4.63,1.94,1.62.2.61).结论 天津市居民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率均较高,且是主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天津市内六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利用自制问卷对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社区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为35.83%和11.43%,慢性病患病率高达43.93%,男性低于女性;慢性病疾病谱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椎疾病和腰椎疾病.1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男性检出率为23.46%,女性为21.93%,平均22.66%,男性高于女性.成年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8.89%,女性为9.10%,平均为9.00%.结论 天津市区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有增高趋势,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任重道远、防控策略和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昆明市20岁及以上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水平和高血压、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08年1—4月随机抽取昆明市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195人,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昆明市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超重率为25.73%,肥胖率为8.09%。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居民的平均血压和血糖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同时,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高(P0.05),正常体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9.08%,5.35%和4.15%,而超重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0.38%,6.70%和8.23%,肥胖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41.10%,6.36%和14.56%,超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1.59倍、1.25倍和1.98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15倍、1.19倍和3.51倍。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