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皮肤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38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2年余,加重1周,发热伴关节痛于2002年7月12日来本院就诊。患者于2000年3月不明原因面部起红斑,无痒痛,日晒后无明显加重,在当地诊断为多形红斑,对症治疗后可好转,红斑消退后无皮肤萎缩及瘢痕,无色素减退。有时可在同一部位再发,病情时好时坏,冬季皮疹少,无关节疼痛。1周前,面部红斑突然加重,躯干、四肢出现红斑,自觉症状不明显,伴发热、乏力、关节痛,遂来我院就诊。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体温38.4℃。皮肤科情况:面部、前胸、背部、下肢可见多处约5分币大小不规则暗红色浸润性红斑(图1,2);红斑表面光滑,边… 相似文献
3.
4.
淋巴结增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全身性或局部性,以颈部最常见,腋窝、腹股沟次之。国外文献报道520例患者中,淋巴结增大占59%;有2%的患者以颈部淋巴结增大为首发症状,蒋天如等曾报告9例。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曾在多家医院误诊误治达2年的SLE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组多器官受累的免疫性疾病,初发症状常为皮损、发热、关节疼痛,三者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发生。为进一步探讨SLE病人皮损与各系统受损的关系,我们对SLE病人有无皮损发生进行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1986年~1995年住院病人共200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SLE诊断标准,其中有皮损者125例,男9例,女116例,年龄14~58岁,平均21.4岁。无皮损者共75例,男6例,女69例,年龄14~65岁,平均31.7岁,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首发有皮损者57例,占45.6%,皮损包括蝶性红斑、… 相似文献
6.
7.
8.
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因全身红斑半年余,加重2个月,于2009年6月27日以湿疹收入我科。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皮肤出现数处鹌鹑蛋大小淡红色斑,近2个月,头面部、前胸、双上肢、双手、左下肢、左足相继出现同样皮损,颜色逐 相似文献
9.
10.
报告1例系统性硬皮病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女,19岁,面部、双手暗红斑、硬肿半个月,伴四肢关节痛。面部红斑日晒后加重。专科情况:面颊部、口鼻周围淡红斑,呈蝶形分布,伴硬肿,双手指肿胀,呈腊肠样改变,手背皮肤发紧、变硬,握拳受限;双足趾末端稍发绀,皮温略低;双侧手关节、膝关节轻度压痛。辅助检查:尿蛋白(+++),两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别为595.0↑mg/24h、581.9↑mg/24h;免疫5项:C3 0.67↓g/L,C4 0.11↓g/L;自身免疫抗体:ANA定量1∶3200阳性(核仁+粗颗粒),nRNP/Sm-免疫印迹法阳性↑,Sm阳性↑,SS-A强阳性,Ro-52强阳性,SS-B阳性,Scl-70强阳性;组织病理: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胶原增粗,肿胀,胶原间少许粘蛋白沉积,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组织细胞、个别嗜中性白细胞,脂肪小叶间隔增宽,胶原硬化。诊断为:系统性硬皮病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组织的自身免疫病,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重症患者通常病情多变、危重,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现报告1例我科抢救成功的重症SLE脑病.
1病历摘要
患者女,17岁.因颜面、四肢远端红斑伴乏力1个月于2008年4月21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受凉后于双颊部起散在黄豆大红斑,手指、足趾远端起鲜红斑,日晒后无加重,自觉瘙痒、灼痛,伴有发热(最高体温38.5 ℃)、乏力、心慌,不伴关节疼痛、脱发、口鼻腔黏膜破溃、头晕、头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患者,女,14岁。主因反复胸闷、心慌两周,于2009年12月26日到我院就诊。患者2周前因右下腹胀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胆囊炎",给予解痉、抗炎对症治疗无明显缓解,同时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伴心慌,逐渐加重,活动后症状明显,期间伴有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有肺、胸膜损害及x线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胸痛、气急。x线表现为肺门、肺纹理变化11例,类肺炎改变5例,肺结核2例,肺不张1例,胸膜增厚与粘连8例,少量胸腔积液4例,同时伴肺、胸膜损害5例。对其病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黑棘皮病。患者女,58岁,关节疼痛11年,全身皮肤色素沉着、粗糙1年。皮肤专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可见大片色素沉着,表面干燥、粗糙、增厚,边缘可见红色斑片,边界欠清。病理检查: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生长,角化过度,部分区域真皮胶原组织增生,皮脂腺及毛囊显著减少,表皮下带状浅染,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符合黑棘皮病表现。诊断:(1)黑棘皮病;(2)系统性红斑狼疮;(3)高血压病2级;(4)高尿酸血症。予甲强龙、环磷酰胺等治疗后,瘙痒症状减轻,无新发皮疹,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诊中。 相似文献
15.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为特点,可伴有全身多器官炎症和广泛临床表型,其中皮肤科的症状表浅、特异,较易为医务工作者所掌握,但其他系统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极易误诊和漏诊。该文主要归纳总结了SLE在皮肤外各个系统的临床特征,包括黏膜、关节、心血管、肺、血液、消化道、肝脏、肾脏、浆膜等,旨在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提高SLE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19.
患者男,71岁。反复午后发热1个月,胸腔积液收入呼吸科。入院后查抗结核抗体:弱阳性;ANA(+);血常规示贫血及白细胞减少。以结核性胸膜炎予抗结核治疗3周无明显好转,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情缓解。患者继续抗结核治疗4月后皮疹加重。查ANA1:3200(+),Histone抗体(+);dsDNA-IgG194.8IU/mL,结合患者关节炎、皮疹、胸膜炎及贫血等病史,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予口服强的松15mg1次/d,羟氯喹100mg2次/d,症状缓解,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20.
1 0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黏膜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肤黏膜损害与系统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05年4月诊治的SLE患者1 000例。结果:1 000例SLE患者病程中有皮肤黏膜损害者795例(79.5%),主要发生部位为面部(59.8%)和指(趾)部(32.8%);以皮肤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者418例(41.8%),有皮肤黏膜损害组与无皮肤黏膜损害组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女性患者发生率较高,患者年龄轻,且关节症状、肌炎/肌痛和抗SM( )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而肾脏、浆膜受累和抗ds-DNA( )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后者,但两者治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LE患者皮肤黏膜损害的发生率高,在SLE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但皮肤黏膜损害与SLE预后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