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炎症的影响,以及不同剂量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192例ACS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标准。常规剂量组95例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大剂量组97例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在患者入院后和治疗第5天、1个月后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 大剂量组在治疗第5天和1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低于基础水平(P〈0.01或〈0.001),而常规剂量组仅在1个月后hs-CRP水平明显低于基础水平(P〈0.01),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治疗第5天和1个月后的hs—CRP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5),1个月内的心律失常、再发心肌缺血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在ACS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迅速明显降低hs—CRP水平,且这是一种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艳蓉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8):1288-128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34例,另一组为阿托伐汀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6例,治疗时间8周,每组治疗前后查血脂及h-CRP。【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h-CRP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CRP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血脂及CRP水平,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少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对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3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7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6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患者的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升高。②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降低,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hs—CRP在冠心病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可阻滞ACS患者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糖耐量低减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耐量低减(IGT)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新诊断的IGT伴高胆同醇血症88例分为阿托伐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每3个月进行饮食指导,阿托伐他汀组除与对照组同样处理外,另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0mg/d。两组受试者每3个月进行1次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并同时测定空腹胆固醇、胰岛素、肝肾功能、CRP、HOMA—IR.观察期为1年。观察中若75g OCTT结果为糖尿病者,则判断已转变为糖尿病。结果观察1年后,对照组转变为糖尿病4例(10.0%),阿托伐他汀组2例(4.2%),经x^2检验,阿托伐他汀干预后IGT转化为糖尿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TC、CRP及HOMA—IR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延缓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中是有效的,其机制可能同它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及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侯国锐 《临床医学》2006,26(7):68-6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06例UA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阿托伐他汀,分别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内测定hs—CRP水平及治疗前的基础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hs—CRP浓度逐渐降低,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1个月时开始下降,3个月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hs—CRP显著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在短时间内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的血浆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将5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心衰治疗,干预组采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集血样标本,测定其治疗前后的TNF-α、IL-6、hs—CRP血浆水平及心功能和左室内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TC和LDL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左心室内径、LVEF、FS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血脂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他汀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3例。治疗组患者在发病48h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连用12周,随访一年。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调脂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TG、TC.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达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及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规律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LDL—C未达标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有效受试者68例、对照组65例。在ACS常规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方案,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40mg/d;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降脂方案治疗,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和依折麦布片口服10mg/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的血脂及血清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前[冠状动脉造影(CAG)后]、治疗6个疗程后的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指标。随访12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总胆固醇(Tc)、LDL—C及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t=4.55—7.13,P〈0.05或P〈0.01);观察组TC、LDL—C及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t=3.61~4.70,P〈0.05)。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最小管腔面积、纤维斑块比例均增加,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软斑块比例均减少(t=4.36—6.51,P〈0.05或P〈0.01);观察组最小管腔面积、纤维斑块比例均大于对照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软斑块比例均小于对照组(t=3.55~4.64,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再发心绞痛(6.06%VS.20.97%)、再发心肌梗死(3.03%VS.14.52%)比例均低于对照组(X。=6.17、5.37,P〈0.05)。除对照组2例肝功能损伤外,两组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副作用。结论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LDL—C未达标的ACS患者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和临床疗效,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LDL—C水平,增强了易损斑块的稳定性,降低了MACE的风险,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优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效果,这对于LDL—C未达标ACS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编码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MES)信号和颈动脉病变,同时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结果相比于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MES数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和颈动脉平均狭窄率均明显下降(P〈0.05),并显著调节患者血脂水平(P〈0.05),同时降低hs—CRP、IL-1和IL-8的含量(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稳定和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降低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试验组30例采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连续服用12个月,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e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指标变化;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C、LDL.C、HDL—C、Hey、hs.CRP、IMT等指标水平治疗前两组相当(P均〉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且瑞舒伐他汀组低于组阿托伐他汀组(P均〈0.05)。瑞舒伐他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5/30)低于对照组的46.7%(14/30,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近期疗效更优,对血脂、炎症反应及颈内动脉IMT等指标的影响更明显,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