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珐:比较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阻塞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以DSA表现作为金标准,来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其中,CTA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后处理方法。结朵:25例病例共263支动脉纳入本研究。其中,DSA发现193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47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0支重度狭窄,114支闭塞);16层螺旋CTA发现192支狭窄或闭塞的血管(55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01支闭塞)。对于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7%、92.3%、89.7%;对于腹主动脉至胭动脉间中度及其以上狭窄(50%-100%)的血管,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91.8%、91.9%。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评估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医学综述》2016,(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均接受下肢动脉DSA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共显示病变血管529段,其中轻度狭窄379段、中度狭窄100段,重度狭窄32段,闭塞18段。以DSA为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之诊断符合519段。其中对血管狭窄高估4段,对血管狭窄低估6段。一致性检验显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DSA对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情况Kappa值=0.98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的诊断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9.8%、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9.9%、准确度为99.7%。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诊断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99.2%、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99.4%、准确度为98.8%。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是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多发常见病,患者常有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等处。以往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作为诊断此病的“金标准”,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为其诊断开创了安全、无创、可靠的新途径。本文收集我院近3年来临床拟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26例患者的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和技术优势。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51岁~87岁,平均年龄68岁。临床症状主要有:下肢疼痛21例,间歇性跛行8例,下肢肿胀9例,下肢皮温降低8例,肢体坏疽5例,趾端变黑、足背动脉搏动减弱3例,其中9例有糖尿病史。1.2检查方法使用GE 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100ml,注射速率3.5ml/s,延迟28s~32s扫描,从头至足顺血流方向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至足部,层厚3mm~5mm,螺距1.375,120kV,380mA,将采集的原始数据以1.25mm层厚重建后传至ADW4.2工作站,采用VR、MIP及SSD...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病变的60例患者,分别行MSCTA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和DSA检查,应用VR、MIP、SSD等方法进行影像学诊断,比较各重建方法的诊断差异.结果:①VR、MIP、SSD的敏感度分别为81.2%、100%、100%,特异度分别为93.2%、97.4%、97.4%,准确度分别为91.1%、98.3%和98.3%.②DSA和MSCTA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性疾病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重建方法中MIP、SSD诊断ASO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在诊断ASO时,MSCTA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和DSA相当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运用。方法:选择4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16层螺旋CT(CTA),并在检查2周后,采用临床作为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段进行诊断。检查后,分别比较两种诊断手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对两种诊断方式对下肢动脉闭塞疾病诊断对狭窄分级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检查后,发现CTA组与DSA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的狭窄程度的1~5级的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6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进行诊断,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disease,ASO)诊断中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据在AW4.1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其反转像(Inverse—MIP)、曲面重建(cra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ced vesselanalysis,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9例的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正常4例,5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呈节段性或跳跃性,闭塞动脉周围较多代偿侧支血管。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及管壁的钙化斑块,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价、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方法对45例经临床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使用16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将获得的图像送到工作站后处理;对所有图像进行MIP、VR及SSD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检查;对图像进行分段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为5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3例,股腘动脉型16例,小腿动脉型6例,广泛型18例,侧支循环建立13例。病变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所有患者在行CTA结束后24~48 h内行DSA检查;在膝上大动脉(腘动脉及以上血管)病变中,CTA与DSA对病变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χ2=2.381,P=0.304);在膝下小动脉(胫前动脉发出点及以下血管)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9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并可作出合适分型,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4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SCT下肢动脉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中下段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134例受检者中94例病人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外伤致动脉血栓3例,动脉瘤8例,大动脉炎2例,下肢搭桥术后7例,下肢动脉内支架术后1例,动静脉瘘2例,夹层5例,正常表现12例。所有病例均经DSA、手术或临床证实。与DSA比较,MSCT下肢动脉成像对下肢各级狭窄及闭塞诊断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31例中6例行DSA检查,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五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腘动脉型14例,小腿动脉型4例,广泛型8例,1例未见异常。病变的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治疗的16例中15例与MSCTA结果完全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造影(MSCTA)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利用MPR、CPR、MIP、VR、VE等多种技术进行重建,并将其结果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MS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2.3%;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析,以管腔直径减少>50%为诊断标准,发现冠脉狭窄13例,冠状动脉壁钙化18例,管壁欠光滑20例,管壁充盈缺损4例。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 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56例多排螺旋CTA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了56例双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正常6例,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8例、胭窝假性动脉瘤4例、双下肢大动脉炎10例、糖尿病性血管炎12例、股动脉血栓形成15例、股动脉搭桥1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DSA证实。造影剂用量按2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层厚2~3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实时三维(real lime 3D)及容积显示(Fly 3D)等。结果:6例为正常双下肢动脉血管.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见不同程度的动脉壁钙化斑。4例胴动脉瘤CTA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瘤蒂。10例大动脉炎见双下肢动脉血管管壁呈锯齿状.部分节段见血栓形成。12例糖尿病性血管炎与大动脉炎表现相近似。15例股动脉血栓栓塞,CTA见股动脉充盈缺损至管腔填塞.最长栓塞达60cm。1例人造血管CTA可清晰显示走向和双股动脉。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像学诊断地位突显,其诊断方法主要有:多普勒超声(DUS)、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上诸多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DUS较实用,但是无法显示下肢血管树;MSCTA显示钙化最好,但有辐射;MRA显示血管较清晰,但检查时间长;DSA是公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为方便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该文就这些影像检查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数据在ADW4.3工作站进行分析,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ASO有特征性显示,可以准确、清晰显示血管管壁各种斑块及管腔的不同程度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