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豪  向守洪  吴景全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264-226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组织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多为单侧单窦发病,以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同时累及其他鼻窦。鼻窦内软组织呈结节状或肿块样增生.内可见气泡及点状、条带状钙化。部分窦腔扩大,窦壁骨质增生或破坏。常伴有鼻腔鼻窦结构异常。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该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探讨目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的准确率。近4年来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分析确诊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30例,分析其症状、查体、上颌窦穿刺结果,并行CT影像学检查,结合入院诊断,分析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真菌性鼻窦炎好发于女性(女性,22例;男性,8例),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塞、常伴有头痛(12例)、流脓涕(10例),涕中带血或抽吸性血痰(6例),复视(2例)。鼻窦CT影像多显示病变窦腔密度增高,有团块影,常可见窦壁骨质部份缺损。临床误诊率较高(本组误诊为恶性肿瘤4例,息肉4例)。结论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查体、上颈窦穿刺及CT检查,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术前诊断价值,增进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提高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33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检查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价值。结果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累及全组鼻窦者28例,累及半组鼻窦者5例;CT扫描33例表现为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有的伴有多发条状、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有的伴有云雾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受累鼻窦膨胀27例,窦壁骨质变薄26例,窦壁骨质侵蚀5例,5例病变延伸到临近结构。结论 CT是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清楚地显示病灶以及受累的程度、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发生于一侧,以上颌窦最多见,同时累及其他鼻窦;病变鼻窦内呈现软组织团块影,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部分窦腔增大,骨壁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以病理学诊断为依据,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月经治的4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水平位扫描。扫描机器为GE64排螺旋VCT,扫描条件:120 kV,200 mAs,Pitch 0换.5,collimation 1 mm,重建间隔0.625 mm;并常规行冠状位重建,重建基线垂直于前颅底,从蝶窦后缘至额窦,层厚5 mm,层距5 mm。结果 CT扫描49例均表现为受累窦腔内不均匀密度增高影,CT值30~60 Hu,病灶内可见点状、斑块状、线状钙化影35例(71%),且钙化影与窦壁无延续或重叠关系,窦腔高密度影内可见气泡影10例(20%);窦壁骨质反应性增生硬化11例(22%);窦壁骨质吸收破坏9例(18%),其中上颌窦内侧壁破坏5例,上壁破坏入眶3例,前壁1例;病变呈肿块状突入鼻腔14例(29%);伴有鼻中隔偏曲6例(12%)。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作为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部位、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等。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可见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诊断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的CT表现,提高CT对该症的诊断率.方法 采用东芝AUKLET/FS螺旋CT机,扫描条件:120 rv,230 mAs,5 mm层厚连续扫描.个别患者在感兴趣区加薄层扫描(2 mm).结果 真菌性上颌窦炎27例,CT表现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充满窦腔,其中25例累及鼻腔及邻近副鼻窦.肿块密度高且不均匀,合并点状或斑块状钙化24例,窦壁骨质硬化18例,斑点状骨质破坏1例.上颌窦内翻乳头状瘤10例,CT表现为同侧上颌窦及鼻腔扩大,其内充满软组织肿块,合并液化坏死1例,条块状钙化1例,窦壁骨质压迫吸收变薄8例,合并慢性副鼻窦炎7例.上颌窦癌19例,CT表现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坏死液化1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向周围浸润14例.结论 CT可较好显示上颌窦内软组织肿块的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帮助分类鉴别,对大多数病变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治的要素,寻找出临床诊治真菌性鼻窦炎的科学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的5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通过CT扫描机进行确诊。并对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钩突切除、前筛开放、上颌窦冲洗术,Wigland术式行蝶窦开放及病灶清除术等手术治疗。对经过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定期进行鼻窦冲洗及清理,对部分患者加以抗真菌,人工合成长效类固醇鼻内喷雾加以治疗。结果术后病理报告50例均见真菌菌丝,部分病例见到孢子。随访6个月至2年,1例复发,49例治愈。结论用CT技术进行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注意其与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及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区别;同时对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主要以手术彻底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其中单侧上颌窦发病15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均累及上颌窦和筛窦。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副鼻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砂粒状、条状钙化或软组织团块影,窦壁骨质增生硬化、窦腔缩小、局部骨质破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见鼻副窦病变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增进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提高鼻窦内镜手术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10例常见鼻副窦病变的影像学资料.结果:一般炎性病变45例,为窦腔内密度较均匀软组织影;单纯性鼻息肉17例,鼻息肉伴黏液潴留囊肿19例,呈球形肿物,边缘光滑;真菌性鼻窦炎12例,表现为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影,可见斑片状或破棉絮样高密度影,多呈中央性分布,3例伴上颌裂孔区域的骨质破坏;肿瘤17例,为窦腔内膨胀性生长块影伴窦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结论:CT是诊断鼻副窦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清楚地显示病灶以及受累的程度、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鼻窦冠状位CT为研究材料,探讨鼻窦冠状位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公司的多排螺旋CT,对临床诊断为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结果 46例患者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其中23例有鼻息肉,与临床诊断及手术诊断基本相符,并经病理确诊,符合率为92.5%。结论鼻甲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有关,鼻窦冠状位CT扫描,对于确定慢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分型分期)及指导手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X线平片与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鼻部外伤患者的HRCT与鼻骨侧位X线平片对鼻骨骨折的诊断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鼻部外伤患者鼻骨侧位X线平片诊断鼻骨骨折14例(35%),可疑骨折6例(15%),未见骨折20例(50%);HRCT检查显示:鼻骨骨折24例(60%),可疑骨折1例(2%),未见骨折15例(38%)。HRCT诊断鼻骨骨折与X线平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HR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鼻骨骨折常规和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包小庆  谢宏武 《安徽医药》2012,16(8):1120-1121
目的总结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9月在我科诊治的12例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病人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后诊断,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变11例:孤立性蝶窦炎4例,霉菌性蝶窦炎5例,囊肿2例;蝶窦腺癌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9例,眼球胀痛1例,涕血1例,头晕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3年。良性病变术后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无复发。蝶窦腺癌者术后头痛无改善,术后放化疗,9个月后肺部、肝脏等多处转移,3年后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头痛、进行性视力下降的患者,应行CT或MRI并可结合鼻内镜检查,以便早期诊断,病理能够确诊。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良性孤立性蝶窦疾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周光礼  左翔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86-2486
目的:总结真菌性上颌窦炎与上颌窦癌cT表现特点。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见上颌窦内不均匀软组织影伴不同程度积液;(2)5例软组织内钙化;(3)5例局部轻度骨质增生,6例见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4)1例增强扫描软组织块影轻度不均匀强化;(5)1例术前诊断为上颌窦癌。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cT表现但应与上颌窦癌作鉴别。  相似文献   

15.
CT扫描在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在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1例患者行副鼻窦轴扫和冠扫,分析副鼻窦疾病病变的类型、范围。结果单纯上颌窦炎62例,单纯筛窦炎16例,单纯蝶窦炎1例,单纯额窦炎0例,上颌窦+筛窦47例,上颌窦+蝶窦2例,上颌窦+额窦3例,筛窦+蝶窦2例,上颌窦+筛窦+蝶窦17例,上颌窦+筛窦+额窦24例,上颌窦+筛窦+蝶窦+额窦32例,上颌窦囊肿15例,鼻甲肥大、鼻炎80例,鼻中隔偏曲7例,息肉30例。结论副鼻窦CT扫描能准确显示副鼻窦病变的类型、范围。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和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副鼻窦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6例经CT横断扫描和(或)冠状扫描,同时做了X线平片检查的副鼻窦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鼻阻、头痛、脓涕或回缩性涕血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变的鼻窦腔内窦壁黏膜增厚、窦腔积液、黏膜下囊肿、黏液囊肿、息肉等,其中单纯黏膜增厚45例,窦腔积液23例,黏膜下囊肿6例,黏液囊肿3例,复合型病变(包括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改变)87例,阴性22例;X线平片显示病变的窦腔黏膜增厚、窦腔积液、囊肿样改变、窦腔普遍密度增高等,其中黏膜增厚34例,窦腔积液21例,囊肿样改变10例,窦腔普遍密度增高81例,阴性40例。结论:CT检查较X线平片检查更能清晰显示鼻窦病变的影像表现特征,特别是避免了前后或左右解剖结构的重叠,能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及变异,以及周围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1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围产期4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肾病综合征2例,副鼻窦炎1例,另外7例原因不明;临床表现丰富多样,颅高压为其主要症状;CT表现普遍性脑水肿,脑室变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显示颅内静脉窦病变的部位及范围。采用降颅压、扩容、抗凝及溶栓等治疗,10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围产期高发,血液成分改变、感染与本病发生有关;影像学检查为确诊该病主要手段;溶栓、抗凝、扩容等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术前病情评估、治疗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真菌球型25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变态反应型11例,鼻内镜下彻底清除病灶,并I;3服给予强的松,鼻腔内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随访2~6年,36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两个亚型,即真菌球型、变态反应型。鼻内镜手术治疗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首选治疗措施,其中变态反应型应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