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及随之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影响人类健康及导致人口死亡的首要病因.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被视为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于2013年7月发布了《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以下简称《IAS建议》)。该建议不替代现有的指南,旨在拓展现存指南,在强调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提供了简化的血脂异常诊疗方法,为今后各国血脂异常诊治指南的制定提供国际化的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3.
血脂异常防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继 1996年在广西北海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血脂异常研讨会之后 ,今年在四川成都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血脂异常学术研讨会 ,本期发表了该会议的纪要 ,反映了我国临床工作者在这一领域里所做的工作。2 0世纪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已是发达国家中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发展中国家构成威胁 ,中国也不例外。由于其重要性 ,研究也日益增多。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未明了 ,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 ,脂质异常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最初在动物试验中用胆固醇饲养动物造成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4.
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症的分子遗传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在其诸多的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症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所见的大多数血脂异常症具有复杂的病因机制 ,为多个基因之间或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难以确切说明某种血脂异常症是遗传性疾病或遗传易感性疾病。随着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深入 ,对血脂异常症的遗传病因学 ,特别是单基因遗传性血脂异常症的病理机制有了更为确切的了解。虽然这些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的家族性血脂异常症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常见 ,但多数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 ,提高认识、加强诊断、…  相似文献   

5.
关注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的剩留血管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11月成立了减少剩留风险行动(Residual Risk Reduction Initiative:R3i)的国际指导委员会,这是一个全球性、学术的、多学科、非盈利组织.  相似文献   

6.
<正>血脂异常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的治疗除了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外,药物治疗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研究显示,在合并多种疾病或联合用药等情况下,存在引发其他疾病等重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安全性受到质疑〔1〕。中医学中血脂异常,属气血津液病范畴,与痰浊、瘀血病证相似。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配伍的特点能对血脂异常进行多途径、多靶点、个体化的综合治疗。1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临床心力衰竭治疗实践中,中医药因其具有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的独到疗效而被广泛地加载应用,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心衰治疗中客观存在且为普遍接受的医疗模式。该文就近年来心衰的中医辨治共识、用药规范、疗效评价及中西药合用安全性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和点评。认为中西医结合医疗,应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除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等危险因素外,炎性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作为新的危险因素贯穿于As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已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可。中医药因其作用广,毒副作用小,被广泛应用于防治As中。本文就炎性信号通路在As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通过干预炎性信号通路在抗As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脂异常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导致的人体代谢性疾病,山楂、银杏叶、绞股蓝、泽泻、虎杖作为常见中药,在治疗血脂异常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常见中药山楂、银杏叶、绞股蓝、泽泻、虎杖等在治疗血脂异常中的作用,提示这些中药在防治血脂异常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病变。脂质蓄积是As发生的关键病理因素之一,其通过触发血管内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损伤、泡沫细胞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病理环节,最终导致As斑块形成。脂噬作为一种选择性的自噬进程,通过溶酶体介导选择性降解细胞内储存中性脂质的细胞器脂滴,减少脂质沉积,从而维持细胞稳态,成为As研究的新靶点。本文对细胞脂噬功能在As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中医药治疗进行讨论,旨在从脂噬角度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1.
核因子kB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kB是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之一,本文在转录水平上,针对于核因子kB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及其中医药治疗作一综述,认为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发掘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的中药.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调控促炎与抗炎平衡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适应性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因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疗效广泛应用于防治As.本文就As炎症反应中适应性免疫系统不同细胞亚群协同发挥促炎、抗炎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调节免疫平衡对As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早期干预血脂异常,可以减少或延缓绝经后心血管疾病。目前有部分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了中医药防治该病的疗效,但研究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在下一步研究中,应着重3个方面,首先开展绝经后血脂异常的证候流行病学及基于代谢组学证候本质的研究;其次基于中医药对于更年期症状的有效性和症状与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评价中医药治疗绝经相关症状从而改善血脂代谢的疗效;最终要完善顶层设计,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长期随访研究以提供中医药防治绝经后血脂异常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作为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在抗炎、抑制粤管平滑肌增殖迁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改善血管酿力等方面发挥着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相关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布希作为PPARγ激动剂的潜在可能,在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PPARγ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切入靶点,并且有望在中医药领域中研究出新的、特异性较高的PPARγ激动剂,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脂代谢异常提供更佳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内皮功能障碍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中医药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种类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概述,总结近年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近5年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中药单方及提取物和中药复方的机制,涉及调脂、抗脂质过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内皮功能、抗炎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虽然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但迄今为止应该说人类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和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AS仍然是心血管领域公认的研究热点和难点.AS的复杂在于其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和环境作用于复杂的遗传基因背景发病.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单一机制的药物不同,中药拥有复杂的成分且相互间作用,中医药发挥其治病必求于本的特色和优势,以益肾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本综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回顾了多种益肾法治疗AS患者的临床研究和益肾法作用于动物及细胞模型的机制研究,总结益肾法中药治疗AS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以TC或LDL-C升高为主要特点的血脂异常是ASCVD及其不良预后事件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国人血脂平均水平有较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大幅度增加,随之带来ASCVD的患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中的常见类型,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目前认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AS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到斑块破裂,以致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少炎症因子参与。白细胞介素(IL)-6是一种具有多功能循环细胞因子,它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炎症、宿主防御和组织损伤,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