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文慧 《黑龙江医药》2011,24(5):822-823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SBI)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 2009年内科住院的162例病历,年龄在60 -86岁,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腔梗组49例和对照组113例,结合临床表现,对SB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BI组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病率明显高...  相似文献   

2.
王小燕  权启平 《淮海医药》2013,31(3):243-24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方法对70例患者进行CT检查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腔梗的原因。结果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主要发病原因,并进行治疗,治愈48例(68.6%),好转16例(23%),未愈6例(8.6%)。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是腔梗的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对腔梗进行提前预防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3.
董彦 《中国药业》2010,19(11):78-7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方法选择32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30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非腔梗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用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测量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和分叉部向下1.5~2cm前壁、后壁、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中膜最厚处,取其平均值,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腔梗组IMT较非腔梗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和P〈0.01),非腔梗组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较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CT在腔隙性脑梗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文  聂旭东  陈溶 《贵州医药》2004,28(4):366-366
由于CT对腔隙所具有的敏感性,使腔隙性脑梗塞(腔梗)由以往的病理诊断发展成为CT诊断,并使多样化临床类型的腔梗得到了证实,但常规CT对腔梗诊断存在许多不足,即腔梗灶较小,尤其发生在5mm以下的微小腔梗^[1],常规CT扫描由于层厚以及容积效应的关系不易显示,或模糊不清,易造成漏诊,而且常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别,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布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中有高血压162例(占90%)、合并血脂异常131例(占73%)、有糖尿病54例(占30%)、合并心脏病113例(占63%)、卒中病史29例(占16%)、COPD36例(占20%).1个危险因素组18例(占10%),2个危险因素组48例(26.7%),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组114例(占63.3).结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COPD为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为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个体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脑梗死临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向军 《安徽医药》2006,10(9):691-692
目的探讨脉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住院治疗的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140例,88例诊断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腔梗组),52例无多发腔梗(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糖脂指标。并分别以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作分层分析,了解多发腔梗的发生率。结果⑴多发腔梗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apo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⑵随着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增大,多发腔梗的发生率增高。结论脉压缩小,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apoB的升高与多发腔梗有关。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CT与临床分析(附30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对腔隙性脑梗塞(以下简称脑腔梗)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脑腔梗者CT扫描情况。结果 304例脑腔梗者48例为多发性梗塞,梗塞灶分布以基底节、内囊、脑室旁深部白质、脑干为主。结论 脑腔梗为穿支动脉病变所致,有好发部位。临床因梗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生静区者可无症状。  相似文献   

8.
刘普先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48-1048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和小脑等区域,可多发。在临床怀疑脑梗死病例中比较常见。由于CT对腔隙所具有的敏感性,使得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由以往的病理诊断发展成为CT诊断,并使临床多样化类型的腔梗得到证实,但常规CT扫描对腔梗的诊断存在许多不足,即腔梗灶较小,尤其是5 mm以下的微小腔梗,常规CT扫描由于层厚及容积效应的影响不易显示,或模糊不清易造成漏诊,而且常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别,利用高分辨率CT扫描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塞(下称腔梗)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我院1999年1月~2000年1月应用路路通注射液治疗老年人腔梗3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磁共振T2WI、T2FLAIR、DWI及ADC值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以下简称为腔梗)发现和发病时间的判断诊断能力。方法收集100例腔梗病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3组:急性期组,发病时间<3d;亚急性期组,发病时间3d~1个月;慢性期组,发病时间>1个月。所有病例均行颅脑轴位T1WI、T2WI、T2FLAIR、DWI序列检查。结果对于急性期腔梗病灶的诊断,DWI和ADC值明显优于其他序列;对于亚急性期腔梗病灶的诊断,T2FLAIR序列明显优于其他序列;对于慢性期腔梗病灶的诊断,T2FLAIR具有特征性表现。结论不同时期腔梗病灶在T2WI、T2FLAIR、DWI序列上具有不同特点,结合ADC值能更精确地估计病灶的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1.
日前,有不少老年朋友来信诉说自己被诊断患有脑腔隙性梗死(简称腔梗),感到非常惊恐,认为自己中风了,也有的人虽身患此病却不以为然,医生开的药也不用,生活一切照旧,没想到在较短的时间内腔梗再次发生。也非常苦恼。腔梗究竟是一种什么病?要紧吗?也许很多读者有类似的经历,迫切想知道这种病该如何治疗吧!本期我们就来谈谈“腔梗”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由于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与Q波心肌梗塞相比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将230例急性心肌梗塞(其中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63例)分成两组,通过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转归的观察,结论为: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与Q波心肌梗塞相比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率、远期病死率较高,应注意出院后追踪。地尔硫卓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降低其再梗率和远期病死率。二者危险因素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西拉普利对非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腔隙性梗塞(腔梗)某些危险因素逆转.方法对53例非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腔梗病人(男32人,女21人;平均年龄55±7岁)分成两组ACEI西拉普利组,剂量每天2.5~5mg(平均每天3.0g)(n=38)和β受体阻滞剂,美多心安组,剂量每天25~100mg,(平均每天42.6mg)(n=17).随访8个月到18个月(平均16个月).在服药前后检查了脑病灶磁共振(MRI)定量,从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计算出Cederholm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c),血脂(Tc、Tb、LDL-c、HDL-c等),血尿酸,PAI-1,tPA及尿微量白蛋白等.结果(1)按糖耐量试验结果,53例病人分成两组糖耐量异常(IGT)组(n=15)和糖耐量正常(NGT)组(n=38),两组ISIc分别为39.1±7.9,61.2±21.lmin-1·mU·L-1(P<0.05)和腔梗定量154.6±116.4,88.5±80.8m2(P<0.05).(2)服药后16月(平均)比较西拉普利组(n=36)和美多心安组(n=17)ISIc在西拉普利组明显改善,美多心安明显减退.糖尿病发生率两组分别为8.3%(3/36)和9.4%(5/17).血压两组均有下降,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别.Tg,Tc和LDL-c,血尿酸和PAl-1在美多心安组明显上升,而在西拉普利组血尿酸,PAI-1,LDL-c均明显下降.但两组组间比下降幅度均未达显著性差别.结论ACEI,西拉普利可以逆转高血压病腔梗病人的某些危险因素,如血脂代谢,尿酸,PAI-l,ISIc及减少糖尿病发生率.提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西拉普利对高血压病人脑部小血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腔■性脑梗塞(简称腔梗)是中老年的常见病之一,多数病人同时合并高血压病。我院自1989年3月至1991年12月将经过CT诊断的腔梗85例病人进行血流变学检查,分析血流变学特点、休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脂蛋白相关性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3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N53N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中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组(均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灯盏花素联用复方丹参治疗腔隙性脑梗塞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大剂量复方丹参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腔梗的基础治疗上,治疗组36例用灯盏花素联合大剂量复方丹参,对照组34例用维脑路通(或血栓通)配合常规剂量复方丹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3.3%.对照组显效率52.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灯盏花素联用大剂量复方丹参治疗腔梗,疗效好,未见副作用,且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39例(84.8%),糖尿病15例(32.6%),高脂血症22例(47.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19.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4例(30.4%),烟酒嗜好27例(58.7%)。结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凡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疾病,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多危险因素所致疾病 ,血脂异常已被公认为是其危险因素之一。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靶器官组织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 。本文拟就IR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对象与方法 共 12 6例 ,分 4组 :(1)脑梗死急性期组 :38例 ,在发病 7天以内均经过CT或MRI检查证实有梗塞灶。包括脑血栓形成 2 4例 ,腔梗 14例 ,伴有高血压 2 3例 ,糖尿病 6例 ,冠心病 4例 ;(2 )脑梗死恢复期组 :34例 ,在急性发病 6周~ 1年内 ,均经过CT或MRI检查证实有梗塞病灶 ,神经功能处于恢复期…  相似文献   

19.
陈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329-3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7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CRP含量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患者评分。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的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对照者(均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4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气候与危险因素等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预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急诊死亡及由急诊科收住ICU病房死亡的1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与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发在季节分布方面无显著差异;脑出血在春冬季的发病率较高,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具有季节差异;脑梗死在夏季发病率最高,集中于5~7月,有季节差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是高血压、吸烟;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结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年龄、季节、临床类型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一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综合症是引发病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