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辜丽 《实用癌症杂志》2013,28(5):548-549
目的观察分析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特征。方法选取10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对患者内膜的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同时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45例患者同时患有子宫肌瘤。临床症状表现为痛经44例,表现为月经量过多46例,表现为子宫发生增大现象10例。100例患者中33例患者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病变,43例患者为子宫内膜息肉病变,2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癌,其他22例患者为正常子宫内膜。结论子宫腺肌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和子宫内膜病理特征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丁逸雯  李莉 《癌症进展》2023,(24):2681-268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中常常发现合并子宫腺肌病,二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妇科疾病,但它们之间却存在潜在的联系。子宫腺肌病可能是促进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但同时也可能是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的保护因素。在研究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时,很难明确恶性肿瘤的来源,恶性肿瘤可从子宫内膜扩散到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反之亦然。子宫肌层连接区的破坏是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子宫肌层的重要解剖标志,而子宫腺肌病主要表现为病灶连接区异常增厚,并伴有组织侵袭、快速增殖、血管生成以及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从而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治及术后分期造成一定的影响。阐明二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腺肌病的早期诊断,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报道,通过分析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诊断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腺肌病的精准诊疗以及相关研究找到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妇科疾病,指的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异位内膜最常出现于卵巢、子宫骶韧带、子宫肌壁、盆底腹膜等邻近组织器官,罕见于胃肠道、泌尿道、肺、鼻黏膜、脑等盆腔外器官[1-3]。盆腔外EMs约占所有EMs的12%[4]。EMs属于良性疾病,但是具有恶性肿瘤种植、转移的特点,生物学行为颇为特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恶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例患者就诊年龄为45、56及5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绝经后阴道流血及盆腔痛,3者血清CA125浓度分别为34.98U/ml、196.6U/ml、22.4U/ml,超声检查无特异性,均依靠术后石蜡病理确诊,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结论:子宫腺肌病恶变罕见,术后病理为唯一确诊依据,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实施造成一定局限性,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术前易误诊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功能性子宫出血。本文分析19例病理证实为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以探讨误诊的原因,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及血清CA125值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间收治的7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和93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A125检测的价值。认为结合痛经、B超、CA125值测定对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率有一定价值,得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妇科良性疾病,但其具发生率高及症状体征反复出现的生物学特点,使之成为困扰妇科医师临床实践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外对在生育期妇女的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发现的内异症病变已达45%。在生育年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达10%~15%,仅次于子宫肌瘤。内异症最常见的临床主诉是盆腔疼痛和不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其主要发病人群为30岁~50岁之间妇女,不孕尚不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但随着妇女首次妊娠年龄的推迟,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患者相应增加[1].我国1998年报道子宫腺肌病合并原发不孕占子宫腺肌病2.91%,合并继发不孕占14.1%[2].因此,为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就单纯子宫腺肌病患者(不含子宫内膜异位症者)目前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症合并妇科肿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合并妇科肿瘤的子宫腺肌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1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MRI资料(其中一例为腺肌瘤伴腺肌症)。16例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RFSE)T1WI、T2WI和T1WI抑脂的多期增强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扫描(FSPGR),以矢状面,轴位为主,7例伴有冠状位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4例。10例在T2WI上表现为子宫结合带弥漫性增厚,厚度10—37mm,平均17mm,呈均匀的低信号,4例病灶内有散在的点状高信号区,其中1例在T1WI仍表现为高信号。局限性腺肌症(腺肌瘤)3例共3个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卵圆形、类圆形肿块,呈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低信号,直径分别为2cm,4cm,7cm;其中2个病灶与周围肌组织分界不清,1个病灶与周围肌组织有较清楚的界限。3个病灶内均有散在的点状高信号区,其中1个病灶在T1WI也呈高信号区。结论:MRI是发现子宫腺肌症较优越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T2WI矢状位为最佳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抑凋亡蛋白Survivin与胸腺基质促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与TSLP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腺肌病中 Survivin 和TSLP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腺肌病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增生期t=20.239,P<0.01;分泌期t=17.852,P<0.01)。TSLP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腺肌病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增生期t=17.983,P<0.01;分泌期t=13.975,P<0.01)。在子宫腺肌病增生期和分泌期中Survivin与TSLP的表达呈现正相关(增生期r=0.732;分泌期r=0.716)。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内膜组织中存在Survivin和TSLP的异常高表达,两者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形态计量学的方法测定8名继发性不孕患者克罗米酚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上皮纤毛细胞比例和百分率,同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E2和P水平。发现克罗米酚可能通过拮抗雌二醇或占据雌激素受体的作用使子宫内膜腺上皮纤毛细胞数量减少,纤毛细胞百分率下降,造成宫腔粘液状态不利于精子的运送和获能,亦不利于胚泡的植入,可能是克罗米酚诱发排卵治疗后低妊娠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及受体CX3CR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光密度(OD)技术检测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及受体CX3CR1在36例子宫腺肌病组织及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另选取2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趋化因子Fractalkine和受体CX3CR1在正常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均呈现阳性表达,其OD值呈逐渐递增趋势,三者比较P<0.05;在在位内膜的增生期与分泌期中,Fractalkine与CX3CR1阳性表达的OD值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无论正常子宫内膜或在位子宫内膜,Fractalkine和CX3CR1在增生期、分泌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及CX3CR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有关,两者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了子宫腺肌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恶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例患者就诊年龄为45、56及5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绝经后阴道流血及盆腔痛,3者血清CA125浓度分别为34.98U/ml、196.6U/ml、22.4U/ml,超声检查无特异性,均依靠术后石蜡病理确诊,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结论:子宫腺肌病恶变罕见,术后病理为唯一确诊依据,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实施造成一定局限性,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及体视学分析, 发现继发性不孕患者经克罗米酚治疗后属分泌中期形态结构的子宫内膜腺上皮分泌细胞, 其核内核仁管状系统的出现较其自身用药前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t 检验P< 0-05) 。在正常月经周期, 核仁管状系统常见于分泌早期, 偶见于分泌中期。上述结果说明克罗米酚可使子宫内膜腺上皮分泌细胞核仁管状系统延迟出现, 此时的子宫内膜腺上皮与“接收期”的形态结构特征不符, 造成正常受精的胚泡在“接收期”植入困难。这可能是克罗米酚诱发排卵治疗后低妊娠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凋亡基因、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双盲随机对照研究,选取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各39例。米非司酮组采用米非司酮+手术治疗,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侵袭基因、凋亡基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米非司酮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 β-catenin、GSK3β、uPA、NF-κBp65、OPN等侵袭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Smac、Bax、Fas等促凋亡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c-IAP1、Bcl-2、Livin、Id-1等凋亡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能够影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侵袭、凋亡基因的表达,可下调侵袭基因的表达,抑制侵袭;上调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以及下调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子宫腺肌病(AM)患者中应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UAB)治疗的效果。方法 纳入AM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仅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观察组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UAB,术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卵巢功能、子宫体积、痛经、经期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经期短于对照组,子宫体积、视觉模拟评分(VAS)、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雌二醇(E2)及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患者中应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与UAB治疗,可缩小子宫体积,改善经期和痛经,控制复发率,且不影响卵巢功能,效果显著,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子宫内膜样腺癌(EEC)内分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就治疗指征、药物选择、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以“endocrine therapy、fertility sparing、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tumors、endometrial carcinoma”为英文关键词,以“内分泌治疗、保留生育功能、复发转移性肿瘤、子宫内膜样癌”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1961-01-01-2022-11-30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368篇,中文文献96篇。纳入标准:(1)EEC的内分泌治疗现状;(2)早期E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3)转移复发性EEC的内分泌治疗。排除标准:(1)样本量小或数据不全文献;(2)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48篇相关文献。结果 EEC是激素依赖性肿瘤,雌孕激素在肿瘤发生、进展及转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EEC的内分泌治疗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经过长期的临床探索实践,目前EEC的内分泌治疗适用对象主要为早期拟保留生育功能和部分复发转移性患者,且疾病控制...  相似文献   

19.
邢艳  吴玉梅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9):996-100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及IA期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及妊娠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119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AEH及IA期E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EH组(92例)与EC组(27例),分析疾病的客观缓解率及治疗后妊娠、复发情况。  结果  AEH组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为93.5%(86/92),EC组为77.8%(21/27),AEH组的疗效明显好于EC组(P=0.017)。疾病达CR后有生育要求患者为64例,妊娠率39.1%(25/64),分娩率31.3%(20/64),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与自然受孕相比可获得更高的妊娠率(P=0.007)及分娩率(P=0.009)。进一步分析年龄、病理类型、是否伴合并症、超重、受孕方式、治疗时间及宫腔黏连对妊娠成功与否的影响,发现受孕方式是独立因素(P=0.013)。选择ART患者的成功受孕率是自然受孕的5.237倍。至随访结束,复发率为24.3%(26/107),中位复发时间为34(9~96)个月,5年无复发率为78.5%(23/107)。  结论  AEH及IA期EC患者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客观缓解率、妊娠率及分娩率,疾病达CR后建议积极采用ART,以提高妊娠及分娩成功率。但因有一定的复发率,需严密监测随访。   相似文献   

20.
《中华肿瘤杂志》2022,(3):291-296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12月至2019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11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及其肿瘤结局和妊娠结局。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 11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62例)和子宫内膜癌(48例)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 有效率为94.5%(104/110), 完全缓解率为84.5%(93/110), 部分缓解率为10.0%(11/110), 复发率为29.0%(27/93)。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患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3%(56/62)和77.1%(37/4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子宫内膜癌复发率(40.5%)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1.4%, P=0.022)。完全缓解患者有妊娠意愿者41例, 妊娠率为70.7%(29/41), 活产率为56.1%(23/4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活产率为68.2%(15/22), 子宫内膜癌患者为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