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53例AMI后Q-T及J-T离散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Q-Td及J-Td无明显关系(P〉0.05)。(2)猝死组Q-Td及J-Td明显高于非猝死组(P〈0.05或P〈0.001)。(3)再发AMI病人Q-Td及J-Td明显高于首发病人(P〈0.01—0.001)。认为测量AMI时Q-Td及J-Td可用于预测猝死发生的危险性,而再发性AMI后Q-Td及J-Td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85年由Campbell首先提出。我们对38例急性心梗的QTd、QTcd、QTIcd、JTd、JTcd、JTtcd进行测量,并与36例健康^比较。结果显示在AMI早期24小时以内的心电图与对照组比较QTd即出现区域性的显差异P<0.001。QTmax、JTmax存在于梗塞或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本文对40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a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老年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平均QTd为68.3±26.4ms.而无心律失常组平均QTa为47.3±22.4ms。两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且QT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室颤的可能性愈大。因此,AMI早期QTd明显增大者.应高度警惕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后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观察了40例AMI和40例对照组QTcd的变化,结果AMI组QTcd为79±26ms,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并发现AMI组室颤发生率与QTcd延长程度有关。揭示测定QTcd变化对判断AMI病情程度及予后是一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检测38例心肌梗死(MI)者Q-Td及J-Td,探讨两者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1993~1998年入院的MI者,男性29例、女性9例。50~59岁2例、60~69岁24例、70~79岁11例、  相似文献   

6.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同一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其大小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的程度,QTd是1990年由Dag等首先提出,又称心肌复极离散度,对预测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重要临床价值。QTd增加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评估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王继兰  沈学谦 《山东医药》1999,39(18):19-19
1996年6月~1998年6月,我们检测了6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与32例心绞痛患者的Q-T离散度(Q-T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8例AMI患者(1组)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532±103岁。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排除束支传导阻滞、药物及电解质紊乱影响。梗塞位于前壁26例,前间壁10例,下壁14例,前壁合并下壁8例,广泛前壁8例,后壁2例。32例心绞痛患者(2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26±…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特点,QTd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QTd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测量老年AMI组和非老年AMI组各50例及老年无心脏病组54例12导联心电图QTd(JTd),即QT间期(JT)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出QTcd(JTcd)。结果老年AMI组QTd(JTd)与其他2组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0.001)。两AMI组死亡与生存者QTd(JTd)均有显著、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老年AMI组重度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非老年AMI组。结论QTd(JT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病情与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对老年AMI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圈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利用QTd预测原发性室颤已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本测定了150例AMI患首次心电图的QTd,并就AMI中有室颤和无室颤两组患的QTd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QT离散度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倍受重视,并认为对评价心肌梗塞预后,有一定意义,在临床有较多报告,但临床上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通过10条狗,制造实验性心肌梗塞,观察QT离散度变异规律.狗麻醉后,在X光线下,左冠状动脉造影,选择适合的冠状动脉分支,经指引钢丝导入“中孔合金珠”,用套管将“中孔合金珠”推至该分支,0.5~2小时后堵塞该支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O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明显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可明显缩小局部心肌复极差异性,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测量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可以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测定分析了AMI 80例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旨在探索其对AMI早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 (QT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在许多心脏病中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我们观察了 65例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QTd ,以探讨QTd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选择近 2年资料较完整的住院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共 65例 ,其中男 43例 ,女 2 2例 ,年龄 60~82 (平均 68 4)岁 ,平均心衰病程 5 5年。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心功能Ⅳ级 46例 (70 8% ) ,心功能Ⅲ级3 1例 (2 9 2 % )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均有心脏扩大 ,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为(66± 5 2 )mm。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测定10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第三心肌梗塞日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3O例)QTd与JTd较存活组(77例)明显增大(均P<0.001)。提示以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能预测其是否会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简单而可靠的方法。方法对比分析51例AMI和51例非心血管病人的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AMI早期无论有无并发症,其QTd、QTcd增大明显。结论测量QTd简单、价廉.是一种可靠的早期预测AMI预后的无创伤性方法,对AMI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Q-Td)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衡性,并应用Q-T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因此,我们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AMI病人Q-Td的影响,旨在探讨该药对预防室性心律失常,降低AMI病死率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与分组:选择住院AMI患者64例,按照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男23例,女9  相似文献   

18.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 (QTintervaldispersion ,QTd)的变化 ,我们将 3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病人分为 2组 :再通组 18例 ,未通组 16例。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 2、8、2 4、4 8h和 1周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d。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58.3± 13.5ms ,56.2± 17.1ms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2h ,70 .2± 14.2ms ,58.5± 13.1ms ;8h ,51.2± 13.6ms ,73.4± 15.8ms ;2 4h ,4 8.7± 16.8ms,66.5± 15.2ms ;4 8h ,4 0 .5± 11.8,66.5± 15.2 ;1周 ,38.6± 13.4 ,50 .1± 15.8。溶栓后 ,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各对应时间段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说明成功的溶栓治疗使心室复极的QTd缩短 ,使QTd最高值提前出现。QTd缩短速度明显加快 ,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QTcd反映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程度,QTcd增大在MI患者中是常见的,其明显延长者易发生室速(VT)、室颤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随机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自1992年元月至1998年12月的住院者。根据有无MI分为两组:50例非MI  相似文献   

20.
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均证实心肌缺血可导致心律失常 ,影响冠心病 (CHD)的预后。由于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因此反映心肌的血流灌注。本文观察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老年CHD患者QT离散度的作用 ,以期对临床治疗与预后估计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997年 4月~ 1999年 3月 ,本院就诊的老年CHD患者 43例 ,男 2 6例 ,女 17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3 4岁 ,其中心绞痛 3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 10例。合并 2型糖尿病 (DM ) 31例 ,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EH) 39例 ,其中Ⅱ期 2 5例 ,Ⅲ期 14例。对照组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