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题释义:远红外陶瓷微珠:以纳米级无机矿物质及特殊添加剂为原料,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的远红外陶瓷微珠产品,应用陶瓷胶态注射成型工艺制造而成,是运动康复以及日常保健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理疗材料,以其独特的颗粒细小圆形结构能够完整覆盖敷于脚部、腰部、大腿等损伤部位进行全面刺激干预。 McGill疼痛量表评分:McGill评分是一种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方法,重点观察疼痛及其特点、性质、强度、伴随状态和疼痛治疗后患者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与相互关系,能较准确地评价疼痛的强度和性质。 背景: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的远红外陶瓷微珠产品,应用陶瓷胶态注射成型工艺制造而成,是运动康复以及日常保健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理疗材料,以其独特的颗粒细小圆形结构能够完整覆盖敷于脚部、腰部、大腿等损伤部位进行全面刺激干预。 目的:探讨远红外陶瓷微珠对肌肉损伤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18-21岁各体育专业符合股后肌群损伤诊断标准的在校学生30名,均对试验方案知情同意。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名,按摩组进行按摩治疗,远红外仪组进行普通远红外治疗仪治疗,陶瓷微珠组进行远红外陶瓷微珠治疗,连续干预2周,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7,14天测定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和现有疼痛程度),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疼痛分级指数(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目测类比评分和现有疼痛程度3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②陶瓷微珠组治疗3 d后各项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按摩组、远红外仪组(P < 0.05);治疗7,14 d后,陶瓷微珠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按摩组、远红外仪组(P < 0.01);③陶瓷微珠组治疗3 d后,各项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与同时相其他2组相比也显著降低(P < 0.05);④陶瓷微珠组治疗7 d后,各项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1);与同时相其他2组相比也显著降低(P < 0.05);⑤治疗14 d后,按摩组、远红外仪组各项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而陶瓷微珠组各项疼痛评分也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1),与同时相其他2组相比也显著降低(P < 0.01);⑥提示远红外陶瓷微珠可有效减轻股后肌群受伤肌肉的疼痛程度,有效促进肌肉损伤的恢复。 ORCID: 0000-0002-9375-1940(何建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探讨高剂量低频健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108例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伪刺激组(n=36)、常规组(n=36)、高剂量组(n=36)。三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伪刺激组给予假rTMS,常规组给予低频健侧rTMS,1次/d,高剂量组给予低频健侧rTMS,2次/d,均治疗4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s)潜伏期和波幅、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记录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三组治疗后MEPs波幅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但高剂量组增加程度高于伪刺激组和常规组(P<0.05)。三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高(P<0.05),但高剂量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伪刺激组和常规组(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伪刺激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高剂量低频健侧rTMS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纤维化:骨骼肌损伤修复进程包括依赖于成肌细胞激活和分化的肌纤维再生和胶原纤维进行持续合成和降解的结缔组织重塑两部分,这2个过程同时进行,相互支持又相互竞争制约。二者协调性是损伤肌肉修复质量的关键,当这2个过程速度吻合时,骨骼肌损伤完全修复;当结缔组织合成速度超过肌纤维再生时,形成瘢痕组织,骨骼肌纤维化。 纤维化因子:多种细胞因子在骨骼肌再生修复过程中调节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能够刺激成肌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是促纤维化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促纤维化作用的直接下游效应因子,主要参与纤维重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以调控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调节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沉积和降解,是纤维化消除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是体内天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抑制分子,被视作纤维化抑制因子。 背景:骨骼肌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伤后可发展为纤维化等病理状态,损害肌肉功能。多种纤维化因子参与骨骼肌再生修复,调节组织纤维化进程。 目的:建立大鼠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观察骨骼肌伤后恢复进程中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可能作用。 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56),对照组无干预,拉伤组用大鼠腓肠肌拉断仪拉伤左侧腓肠肌;每组再根据伤后取材时间随机分为7个亚组(n=8),即刻组、2 d组、4 d组、7 d组、14 d组、21 d组和28 d组。按既定时间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骨骼肌肌纤维损伤及炎症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蛋白表达。实验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拉伤组腓肠肌肌纤维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聚集;②与对照组相比,拉伤后2 d起骨骼肌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 < 0.05),持续至后期仍有明显差异(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在拉伤后2 d起明显增加(P < 0.05),7 d起与对照水平无差异(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表达在拉伤后7 d起明显增加(P < 0.05),并持续至28 d。提示:骨骼肌拉伤恢复进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通路被激活,趋于骨骼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同时,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先后被激活,参与骨骼肌的修复过程。 ORCID: 0000-0002-8450-0234(杨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以股骨头血液供应不足为主要病因。髓芯减压术属于临床常用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较好地改善髋关节功能,二者联合应用可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以及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研究,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细针多孔道髓芯减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 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水平高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 0.05);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 0.05);④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股骨头坏死区修复,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水平,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ORCID: 0000-0001-9884-7530(张景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槽组吸收,骨量丢失,是成年人牙齿丢失和缺损的主要病因。绝经后女性是牙周炎易感人群,绝经后机体雌孕激素的变化可恶化牙周炎病情,加速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的变化。 仙灵骨葆胶囊:是临床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常用中药制剂,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仙灵骨葆胶囊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并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有确切疗效。然而仙灵骨葆胶囊在绝经后女性牙周炎的报道较为少见,其对牙槽骨骨量影响值得探讨。 背景:仙灵骨葆胶囊具有减少骨质流失、促进成骨细胞生成作用,在骨质疏松骨折中疗效已经得到初步证实,但在绝经后女性牙周炎的疗效尚未阐明。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技术评价仙灵骨葆胶囊对绝经后妇女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诊治的135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试验组(基础治疗+仙灵骨葆胶囊),各45例。所有患者接受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刷牙方法、自我控制菌斑,实施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以消除菌斑及牙石的牙周病基础治疗,每3个月进行一次,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同时口服钙尔奇-D(每片含钙600 mg、维生素D 125 U),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试验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1.0 g/次,3次/d,3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采用锥形束CT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牙槽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的变化。试验已于2015-05-29获得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会批准(编号:K2015-186)。 结果与结论:①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牙槽骨缺损高度显著缩小(P < 0.05),骨密度显著增高(P < 0.05),空白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均无变化(P > 0.05),试验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 0.05);②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炎病情加重,牙槽骨缺损高度逐渐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P < 0.05),与治疗前相比,46-50岁组患者治疗后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改善(P < 0.05),51-55岁组患者骨密度增加明显(P < 0.05),牙槽骨缺损高度无显著改变(P > 0.05),>55岁组牙槽骨缺损高度、骨密度均无变化(P > 0.05);③轻度和中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改善(P < 0.05),重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提示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绝经后妇女牙周炎可显著改善牙槽骨缺损高度、骨密度,同时锥形束CT可用于评估其临床疗效。 ORCID: 0000-0002-1977-639X(张钰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经皮椎体成形:自Galibert等于1987年首次描述以来,经皮椎体成形已被广泛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可迅速缓解腰背痛,改善患者活动,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安全有效的一种微创手术。 侧开口骨水泥注入器:在传统前开口注入器的基础上,通过密封前开口并在远端末端侧向开口来修改套管,侧开口的尺寸对应于套管的横截面。与传统的前开口注入器相比,侧开口骨水泥注入器可改善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骨水泥充盈模式,引导水泥流向内侧,降低渗漏风险,同时增加骨水泥注入量。 背景:有研究显示与传统的前开口注入器相比,侧开口注入器可改善椎体成形治疗中的骨水泥充盈模式,引导水泥流向内侧,降低渗漏风险,同时增加骨水泥注入量。 目的:探讨采用侧开式注入器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防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22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114例采用侧开式注入器进行双侧椎弓根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106例采用标准前开式注入器进行双侧椎弓根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术后拍摄X射线和CT扫描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和术后3 d及6个月进行目测类比评分与椎体压缩率评估。研究获得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31214841X)。 结果与结论:①2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任何早期并发症,疼痛均有所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②侧开式注入器组骨水泥注射量大于前开式注入器组(P < 0.05);③两组术后3 d、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侧开式注入器组130个椎体中2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6.15%),前开式注入器组120个椎体中3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30%),侧开式注入器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前开式注入器组(P < 0.05);⑤两组术后3 d、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两组组间椎体压缩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采用侧开式或前开式注入器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侧开式注入器可优化骨水泥注入模式,降低渗漏及渗入椎体周围血管的潜在风险,同时可通过调整骨水泥注入方向达到较为满意的骨水泥弥漫效果。 ORCID: 0000-0001-5328-9440(庞巨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富血小板血浆:是通过离心自体全血而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已证实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神经营养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这些生长因子对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起着重要作用。富血小板血浆由自体血液取样制备,因取材方便、制备较简单,且具有较好的促进组织再生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骨科领域,如: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损伤,创面修复,骨折、骨性关节炎、脊柱融合等,并逐年被应用于神经再生的研究。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影响肌腱、韧带、肌肉和骨愈合的生长因子,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富血小板血浆激活后释放的分子可调节周围神经早期炎症、激活许旺细胞、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及阻止胶原纤维的增生,成为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驱动力。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修复坐骨神经挤压伤的价值。 方法: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北京隆安动物繁殖中心提供)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正常组暴露右侧坐骨神经后直接缝合;对照组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单频次注射组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术后24 h于超声引导下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多频次注射组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术后24 h于超声引导下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此后第3,5周各注射1次。术后12周,进行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形态学评价及失神经支配肌肉的湿质量恢复与组织学检测。实验经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批准(2015-x10-02)。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单频次与多频次注射组再生轴突NF-200、S100染色累积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均< 0.05);多频次注射组二者累积吸光度值高于单频次注射组(P均< 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均<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单频次与多频次注射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及髓鞘厚度明显增加(P均< 0.05);多频次注射组3指标多于单频次注射组(P均< 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均< 0.05);③与对照组比较,单频次与多频次注射组肌肉湿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P均< 0.05);多频次注射组两指标多于单频次注射组(P均< 0.05),但仍少于正常组(P均< 0.05);④结果表明,超声引导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多频次注射治疗坐骨神经挤压伤具有良好的效果。 ORCID: 0000-0002-1974-3221(朱亚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探究握力和捏力控制的前臂及手部多肌肉协调性作用,有24名健康的右利手者参与这项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受试者在30%、50%和70%最大自主收缩力(MVC)下进行握力和捏力的准确力量控制,同时采集肱桡肌(BR)、尺侧腕屈肌(FCU)、桡侧腕屈肌(FCR)、指总伸肌(EDC)、指浅屈肌(FDS)、拇短展肌(APB)、第一骨间背侧肌(FDI)和小指展肌(ADM)共8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构建递归网络(RN)和多层递归网络(MRN),并分别使用平均最短路径长度(L)、聚类系数(C)以及层间互信息(I)、平均边缘覆盖率(ω),对不同抓握类型和不同力量水平下的RNs和MRNs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3个水平下握力的BR、FCU、FCR网络的C值等指标显著大于相应的捏力指标。以FCR为例,握力 vs 捏力的指标分别为:0.393 ± 0.040 vs 0.366 ± 0.035, 0.404 ± 0.039 vs 0.372 ± 0.035, 0.412 ± 0.051 vs 0.383 ± 0.040, P<0.05;FDI网络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握力 vs 捏力的指标分别为: 0.443 ± 0.035 vs 0.462 ± 0.046, 0.446 ± 0.032 vs 0.461 ± 0.035, 0.445 ± 0.040 vs 0.465 ± 0.038, P<0.05。而BR、FCU和FCR网络在捏力期间的L显著大于握力,以FCU为例,握力 vs 捏力的指标分别为:2.870 ± 0.063 vs 2.941 ± 0.124, 2.841 ± 0.065 vs 2.941 ± 0.079, 2.830 ± 0.083 vs 2.901 ± 0.051, P<0.05。50% MVC和70% MVC握力下外侧肌MRNs的I值为4.056 ± 0.248和4.099 ± 0.232,ω值为0.253 ± 0.015和0.257 ± 0.017,显著大于捏力期间的I值3.930 ± 0.229和3.939 ± 0.195,以及ω值0.245 ± 0.011和0.246 ± 0.012, P<0.05。此外,随着力量水平的增加,BR、FCU、FCR的C增加,L减小,外侧肌MRNs的Iω增加。结果表明,多肌肉在握力和捏力下有不同的肌肉协调模式,且随着力量水平的增加,外侧肌间相似性和同步性会进一步增加。这一发现揭示肌肉与力输出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可为评估神经肌肉功能和肌电假体的制作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经皮椎体成形:在影像导引下经皮肤通过或不通过椎弓根将穿刺针穿刺到病变椎体,而后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部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目的的一种微创技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又称“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指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情况下即可发生的椎体压缩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好发于胸腰段,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背部疼痛、神经放射痛、脊柱后凸畸形等。 背景:虽然经皮椎体成形已被广泛用于老年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但是关于骨水泥合理剂量和选择的相关研究仍不充分,尚未有统一结论。 目的:对比不同黏度大剂量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 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老年胸腰段(T12-L2)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69例,其中85例进行大剂量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对照组),84例进行大剂量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观察组),两组骨水泥注射剂量均>4 mL。术前及术后2 d,记录两组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研究方案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H9H-2019-T90-1)。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2 d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两组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升高(P < 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2 d的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减少(P < 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对照组85例中57例(67.1%)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84例中36例(42.9%)发生骨水泥渗漏,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并且观察组椎旁血管、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⑤两组均未出现植入物周围感染、过敏反应、免疫反应及排斥反应;⑥结果表明,应用大剂量的高、低黏度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低黏度骨水泥的渗漏发生率较高,高黏度骨水泥可显著降低渗漏风险,尤其是椎旁血管和椎管内的渗漏率。 ORCID: 0000-0001-7982-8270(王梦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在意外滑移恢复和跌倒两种情况下人体髋、膝、踝3个关节不同肌肉群肌电信号的反应差异,研究髋、膝和踝3个关节运动对滑后恢复平衡的作用。试验招募10名年轻的健康受试者,要求其沿着指定的直线步道行走,并使其在行走过程中发生意外滑移。通过分析所测得的肌电信号,得出不同肌肉群的肌肉激活延迟时间、肌电信号峰值、到达峰值时间、协同收缩率等参数。研究结果显示,恢复平衡和跌倒之间肌肉激活延迟时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股内侧肌的肌电峰值分别为70.2±9.8和89.0±12.7,有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前肌和半腱肌的距峰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8、0.030(P<0.05),股二头肌距峰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2>0.0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体发生意外滑移后,对重新恢复人体平衡起作用的下肢关节肌肉激活时刻差别不大,但针对不同的关节运动,其肌肉伸缩程度以及肌肉做功不尽相同。根据肌肉所属关节及实验数据可知:增大踝关节背屈运动、膝关节屈曲运动和髋关节的伸展运动,对滑移后的平衡恢复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揭示人体步态滑跌行为的内在机理,为各工作场所建立防滑策略提供有效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血管生成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控制性皮质撞击制作重型TBI模型)和治疗组[EPO组,损伤后连续7 d腹腔注射5000 IU/(kg·d)rhEPO],每组小鼠15只。伤后3、7和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14 d以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脑损伤灶周边区域eNOS、VEGF和CD31蛋白表达,并通过CD31+细胞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21 d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大脑切片并检测损伤灶体积。结果伤后3、7及14 d,TBI组较sham组mNSS明显上升(P<0.001),伤后7及14 d EPO组mNSS低于TBI组(P<0.05)。伤后14 d,损伤灶周边区eNOS、VEGF和CD31蛋白的表达,TBI组较sham组升高(P<0.05),EPO组较TBI组升高(P<0.05);TBI组的MVD显著低于sham组(P<0.001),EPO组的MVD显著高于TBI组(P<0.001)。伤后21 d EPO组较TBI组创伤体积减小(P<0.05)。结论rhEPO促进小鼠TBI血管生成,改善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在治疗臀肌挛缩合并膝前痛病症时恢复髌骨正常轨迹的必要性。 方法 臀肌挛缩症合并膝前疼痛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单纯行关节镜臀肌挛缩松解术)及实验组14例(行关节镜臀肌挛缩松解术联合内侧髌骨支持带紧缩及外侧支持带松解)。观察患者不同术式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 术后2组3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术前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2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患者WOMAC评分及髌骨和谐角较前明显降低(P<0.05),Kujala评分及外侧髌骨角较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对比,术后1月、3月、6月实验组WOMA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和谐角、外侧髌骨角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联合髌骨支持带重建较单纯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更能缓解长期臀肌挛缩导致的膝前痛等症状,且更好的减少髌骨外侧移位。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in vivo whether passive stiffness in human muscles was related to the elasticity of tendon structures and to performance during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 Passive torque of plantar flexor muscles was measured during passive stretch from 90° (anatomical position) to 65° of dorsiflexion at a constant velocity of 5°·s–1.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portion of the passive torque-angle curve during stretching was defined as the passive stiffness of the muscle. The elongation of the tendon and aponeurosis of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MG) was directly measured using ultrasonography during ramp isometric plantar flexion up to the voluntary maximu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imated muscle force of MG and tendon elongation was fitted to a linear regression, the slope of which was defined as the stiffness of the tendon. In addition, the dynamic torques during maximal voluntary concentric plantar flexion with and without prior eccentric contraction were determined at a constant velocity of 120°·s–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assive stiffness and either the tendon stiffness (r=0.19, P>0.05) or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torque with prior eccentric contraction (r=–0.19, P>0.05). However, tendon stiffnes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torque output (r=–0.42, P<0.05).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assive stiffness was independent of the elasticity of tendon structures, and had no favourable effect on the muscle performance during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糖尿病足轻、中度缺血创面肉芽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受NPWT治疗的43例糖尿病足患者,据踝肱指数(ABI)分为中度缺血组23例(0.5≤ABI<0.7)和轻度缺血组20例(0.7≤ABI<0.9)。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取创面肉芽组织,标本分成3份,1份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4 ℃保存,标本收齐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平均光密度;另外2份于液氮中转送至-80 ℃冰箱中保存,其中1份行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TGF-β1蛋白表达情况,另1份行Real-time PCR,分析TGF-β1 mRNA表达情况。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表达,中度缺血组和轻度缺血组经14 d治疗后TGF-β1平均光密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相较于中度缺血组变化幅度[(38.71±12.78)%],轻度缺血组[(63.09±10.96)%]升高幅度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5);经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中度缺血组和轻度缺血组经14 d治疗后TGF-β1蛋白表达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相较于中度缺血组变化幅度[(50.31±25.64)%],轻度缺血组变化幅度[(85.44±27.78)%]升高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P<0.05);经Real-time PCR法分析TGF-β1 mRNA表达水平,中度缺血组和轻度缺血组经14 d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相较于中度缺血组变化幅度[(73.85±41.22)%],轻度缺血组[(129.78±36.71)%]升高幅度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 结论NPWT能促进糖尿病足轻、中度缺血创面肉芽组织TGF-β1的表达,且对糖尿病足轻度缺血创面肉芽组织TGF-β1表达的促进作用优于糖尿病足中度缺血创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NPWT)的应用对糖尿病足肉芽组织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NPWT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NPWT组创面采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纱布换药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天取创面肉芽组织2份,一份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保存,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形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肉芽组织PDGF的表达情况,通过Motic Medical 6.0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吸光度值对PDGF蛋白行定量分析。同时,另一份肉芽组织标本-80℃冰箱中保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蛋白表达量。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PDGF吸光度值及PDGF蛋白表达量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治疗前HE染色可见炎症细胞多,成纤维细胞、新生血管形成较少;两组治疗第12天肉芽组织HE染色均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的形成,表现为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增多,但与对照组相比,NPWT组新生肉芽组织增多较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后均可见PDGF蛋白表达上调;NPWT组治疗第12天PDGF吸光度值(0.41±0.05)与治疗前(0.29±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天PDGF吸光度值(0.33±0.04)与治疗前(0.28±0.04)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但是,NPWT组治疗前后PDGF吸光度变化值为0.13±0.05,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DGF吸光度变化值(0.05±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NPWT组治疗第12天PDGF蛋白表达量为0.24 ±0.04,与治疗前PDGF蛋白表达量(0.11±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1,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天PDGF蛋白表达量为0.17±0.03,与治疗前PDGF蛋白表达量(0.12 ±0.0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但是,NPWT组治疗前后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值为0.12 ±0.03,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D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值(0.05 ±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P<0.05)。 结论应用NPWT可明显促进创面肉芽组织PDGF表达上调,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探讨两者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79例DAI病人(实验组)和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者(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NSE的含量。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实验组分为轻型组23例、中型组27例和重型组29例。分别于颅脑损伤后24h内、2d~3d、7d、14d采集脑脊液、血清标本。分析NSE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AI患者伤后24h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SE平均水平在伤后2d~3d达高峰,7d~14d逐渐下降。重型组NSE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预后不良组则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或P<0.05);死亡组NSE值持续增高。结论:DAI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变化不仅能反映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还可作为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心肌素表达的影响及对细胞表型改变的调节作用。方法:取大鼠胸主动脉,以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VSMCs,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组(加入AngⅡ处理)、CGRP组(加入AngⅡ和CGRP处理)和CGRP8-37组(在AngⅡ和CGRP基础上加入CGRP8-37)。Western blot法检测VSMCs中心肌素及细胞表型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骨桥蛋白(OPN)表达情况。结果:在VSMCs培养中,细胞心肌素表达水平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细胞培养48 h和72h时心肌素表达水平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加入CGRP处理后,心肌素表达水平逐渐增加,与基线水平比较,加入CGRP培养后48 h和72 h时细胞心肌素水平显著增加(P0.05)。同时,在VSMCs培养48 h时,AngⅡ组细胞心肌素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α-SMA表达亦相应下降(P0.05),而OPN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CGRP组VSMCs心肌素水平较AngⅡ组增加,伴随着α-SMA表达水平增加(P0.05),相反地OPN表达水平下降(P0.05);CGRP8-37组心肌素和α-SMA表达水平较CGRP+AngⅡ组降低(P0.05),而OPN表达较CGRP组增加(P0.05)。结论:CGRP通过促进VSMCs心肌素的表达而抑制细胞表型转换,使细胞维持收缩表型,且这一作用是CGRP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后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γ粒子钯-103[103Pd]核素支架对损伤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核素支架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普通支架组及核素支架组,设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7、14、28及56 d取材,进行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凋亡(TUNEL)及原位杂交(bcl-2 mRNA及bax mRNA)的观察。结果: ①光镜下发现,核素支架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术后第56 d最显著(P<0.01);②免疫组化显示,术后3-28 d核素支架组PCNA表达均低于普通支架组,7 d为表达高峰,16.35%±0.79% vs 24.36%±0.55%(P<0.01)。③ TUNEL法检测发现术后3-28 d,核素支架组的平滑肌细胞凋亡较普通支架组更明显,术后第7 d达峰值,14.72%±0.53% vs 12.42%±1.13%(P<0.01)。④ PCNA阳性率与TUNEL法测得的细胞凋亡阳性率比率PCNA/apoptosis(P〖KG*6〗∶〖KG-*2〗A)显示,核素支架组 P〖KG*6〗∶〖KG-*2〗A 的值在术后3-28 d均显著小于普通支架组(P<0.05)。⑤原位杂交测定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及bax mRNA表达并计算其比值显示,普通支架组术后第3、14、28 d均大于对照组(P<0.01),核素支架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3-28 d,核素支架组的比值均小于普通支架组(P<0.05)。结论: γ粒子核素支架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使增殖与凋亡的比率降低,从而减轻再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10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n=53)和传统入路组(n=54)。Wiltse入路组采取Wiltse入路TLIF,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术前及术后1 d、3 d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6个月椎旁肌组织面积。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3 d血清ACTH、Cor、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但Wiltse入路组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且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低于传统入路组,JOA评分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左、右侧椎旁肌组织面积大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相当,但Wiltse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且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应激反应水平更低,可在短期内促进腰椎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