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宝石CT能谱成像鉴别肝脏小囊肿与微小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在3~6个月中行2~3次CT能谱成像双期扫描,共获得40个直径≤1cm病灶,包括23个肝脏微小转移瘤、17个肝脏小囊肿。在门静脉期选择相同大小的ROI,测定两种病灶的能谱曲线及斜率、碘-水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并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肝脏微小转移瘤的能谱曲线均呈速降型,平均斜率为0.91±0.27;16个肝脏小囊肿的曲线呈缓慢下降型,平均斜率为0.43±0.14,1个小囊肿的曲线呈勺状,斜率为0.54;肝脏微小转移瘤的能谱曲线斜率明显大于肝脏小囊肿(t=6.831,P<0.001)。肝脏微小转移瘤的平均碘(水)浓度、水(碘)浓度分别为(10.83±3.18)g/L、(1030.24±11.72)g/L,有效原子序数为8.26±0.19;肝脏小囊肿的平均碘(水)浓度、水(碘)浓度分别为(5.04±1.68)g/L、(1005.96±5.79)g/L,有效原子序数为7.89±0.11,均小于肝脏微小转移瘤(t=7.428、8.611、7.357,P均<0.001)。结论肝脏微小转移瘤与肝脏小囊肿具有不同的能谱曲线及能谱特征性物质含量。能谱CT能够有效地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肝脏常见肿瘤8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行轴位扩散加权扫描,并拟合出ADC图,在ADC图上测出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行动态增强全肝扫描,观察实性病变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不同时相的强化程度。结果: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转移瘤(P<0.01),根据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表现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简称腺瘤)与肺癌肾上腺转移瘤(简称转移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接受肾上腺Revolution CT灌注扫描的患者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瘤(平扫CT值>10 HU)13例,经病理或影像随访证实的转移瘤7例共10个病灶。记录肿瘤的大小、平扫及增强扫描三期CT值;测量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及表面通透性(PS)。比较腺瘤组与转移瘤组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鉴别两者的效能。结果:腺瘤组与转移瘤组的长径、短径、平扫CT值及增强扫描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腺瘤组的BF及BV值均高于转移瘤组((66.32±50.33) mL/(100 g·min)与(34.21±34.99) mL/(100 g·min),(18.81±5.93) mL/100 g与(8.06±5.44) mL/100 g,P=0.005、0.001);MTT、TP及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F及BV值鉴别腺瘤与转移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和0.923,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3%和75.0%、84.6%和100%。结论:常规CT检查对鉴别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肺癌肾上腺转移瘤存在一定困难,使用BF、BV值鉴别两者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的胸腔积液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确诊35例良性胸腔积液,35例恶性胸腔积液,所有患者均接受宝石能谱CT扫描并构建图像分析,对比良恶性胸腔积液扫描图像的各项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血基值、脂基值及有效原子序数。结果: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40KeV单能量图像CT值、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高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效原子序数低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混合能量图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血基值及脂基值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 40KeV单能量、100KeV单能量及有效原子序数方面检测对判断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鉴别意义,可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5.
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3例巨块型肝细胞癌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有关的CT征象。结果:①肿瘤实质均呈不均匀性强化,并可出现3种基本形态的肿瘤血管,它们与瘤内“密度更低区”有一定的关系;②部分肿瘤边缘部或包膜分别或同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③91.9%的巨块型肝细胞癌肝内转移性子灶只在动脉期才被检出。结论:①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及动脉期瘤内出现肿瘤血管,不但是巨块型肝细胞癌的主要特征,而且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②部分巨块型肝细胞癌边缘部或包膜存在肝动脉、门脉或动、门脉双重血供;③巨块型肝细胞癌术前必须进行全肝范围的动脉期增强扫描,以利于发现占大多数平扫及门脉期均呈等密度的肝内转移性子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脏肿瘤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进行治疗,实施CT增强延时扫描,经病理检查确诊,对比分析扫描结果。结果:72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包含肝母细胞瘤2例、肝脓肿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例、肝血管瘤6例、原发性肝癌31例、肝囊肿14例、肝内转移瘤10例。经CT增强延时扫描检查结果发现,准确率可达100%的是肝母细胞瘤、肝脓肿、肝血管瘤、肝囊肿。一些肝内转移瘤、原发性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存在漏诊或误诊的现象,但是总体准确率处于80%以上。结论:针对肝脏肿瘤患者,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进行鉴别诊断,发现通过肝脏肿瘤在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灶表现出的特异性强化方式,结合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学特征,能够有效对患者实施明确诊断,促进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可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曲线在食管癌诊断及其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内镜或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双源双能量模式扫描,两个球管管电压分别为:A球管100 k V,B球管140 k V,双能量扫描时两组球管同时工作。将扫描获得的两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相关后处理及分析:绘制食管癌病灶及正常食管管壁能谱曲线,比较食管癌病灶与正常食管壁、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的能谱曲线特征及其斜率之间的差异与联系。食管癌病理分级依据病理结果。结果 1食管癌病灶能谱曲线走行位于正常食管管壁上方,并且斜率高于正常食管壁;2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能谱曲线走行及趋势不同,分化程度越差,曲线走行越靠上,对各组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可得分化程度越差,能谱曲线斜率越大。结论双源双能量CT能谱曲线在食管癌诊断及病理分级中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肝脏小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肝脏占位患者,其中肝小血管瘤(SHH)18例,小肝癌(SHCC)18例,肝小转移瘤(SLM)13例,均采用宝石CT能谱成像模式(GSI)扫描,获得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观察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规律,分别选取50 keV和100 keV两点作为参考点,测量并计算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在40~80 keV能量区间内均呈明显下降趋势,80~140 keV能量区间内较平缓下降,且在40~80 keV能量区间内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差异较大。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77±1.03、1.99±0.42、0.8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曲线及其斜率可以反映物质的同源性,对鉴别肝脏小肿瘤病变性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50例肝肿瘤(26例原发性肝癌,15例肝血管瘤,9例肝转移瘤)行螺旋CT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灶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尤其是少见病例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中41例为乏血供,增强扫描从始至终未见强化,5例为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病灶有环形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三期扫描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尤其是富血供肿瘤,对其CT的表现与病理对照,有助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CT双期扫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确诊的肝转移瘤的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2例为多发病灶,6例为单发病灶;增强后显示47例为少血供,8例为富血供,3例无血供。门静脉期发现病灶最多。结论肝转移瘤以多发为主,增强后显示大多数为少血供,少数为富血供,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肝转移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能谱成像鉴别诊断肺癌患者脊柱成骨性转移瘤与骨岛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胸部或腹部能谱CT平扫图像,选择直径在0.5~1.5 cm之间的局限性椎体内高密度灶作为研究对象,由综合影像做出成骨性转移瘤或骨岛的最终诊断。分别测量椎体内局限性高密度灶的140 kVp混合能量以及50~130 keV单能量成像的CT值和SD值,以及骨(水)和水(骨)密度。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骨岛与成骨性转移两组各测量结果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判断不同影像参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88个局限性高密度灶纳入研究(45个成骨性转移瘤,43个骨岛)。成骨性转移瘤的混合能量和单能量的CT值、SD值均低于骨岛(P均<0.05);成骨性转移瘤的水(骨)密度高于骨岛,骨(水)密度低于骨岛 (P均<0.05)。应用140 kVp及各单能量图像CT值鉴别诊断成骨性转移瘤与骨岛的ROC曲线分析显示,140 kVp图像的AUC最大、为0.741(临界CT值:734.24 HU),高keV单能量影像(110 keV,130 keV)SD值的AUC最大、均为0.873(临界SD值分别为:57.15 HU、53.71 HU),骨(水)密度、水(骨)密度的AUC均较大,分别为0.734、0.739(临界值分别为1433.30、93.99 mg/cm3)。结论 能谱CT对于鉴别成骨性转移瘤和骨岛有一定意义,高keV(110、130 keV)单能量图像上病变SD值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双期扫描分析小肝癌的诊断特征。方法 18例小肝癌患行双期扫描,观察各期的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18例小肝癌中双期表现并不相同。可分为5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充分反映了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能根据其特有表现与血管瘤、转移性肝癌等相鉴别。对小肝癌的检出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快速CT(螺旋CT、电子束CT)的出现,CT扫描时间大大缩短,如全肝扫描时间缩短为15~30S。这就使得造影剂增强CT在一次注射造影剂后短时间内进行多遍靶器官的增强扫描成为可能,从而为新扫描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证。我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根据肝脏特殊的血供:肝实质血供1/4来自肝动脉;3/4来自门静脉,设计出了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方法。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是指在一次静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乏血供结肠癌肝转移瘤行肝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结肠癌肝转移瘤患者数字造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和预后因素。结果:25例均为多发转移瘤,DSA造影多为瘤体中心乏血供的环形染色。共行74次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灌注化疗21次,化疗加碘油栓塞53次,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2%,32%,8%。结论:肝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提高乏血供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应为首选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40.2岁。5例患者均行双源CT检查,其中2例行双能量扫描,并分别分析其成像特点及诊断意义。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准确显示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与周围动脉及静脉的关系,并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可以直接去除骨质结构对血管成像的影响,虚拟平扫的碘图可以显示瘤体内的血供情况。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诊断与手术评估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肝脏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的PICC患者27例,术前均行常规的MSCT平扫+三期增强延迟扫描,根据其CT增强延迟强化程度进行分型:强化值≥40 HU为富血供型;强化值20 HU而40 HU为少血供型;强化值≤20 HU为乏血供型。根据平扫结合增强影像改变探讨PICC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结果本组27例PICC患者,增强呈斑点斑片状强化4例、不规则细筛网状强化13例、边缘环状强化3例、结节状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6例。延迟呈周边渐进性延迟强化19例,其中以少血供型多见18例,富血供型5例,乏血供型4例;以富血供型误诊率最高达60%(3例),其次为乏血供型误诊率50%(2例),少血供型误诊率最低22%(4例)。平扫检查位于肝左叶15例、右叶8例、左右叶受累4例;其中平扫呈不规则分叶状低密度病灶22例、呈等低混杂密度4例、等密度结节1例;肿块内多发斑点斑条状高密度影4例、肿块伴多囊征19例、肿块内或肿块周围胆管扩张征8例;病灶远段胆管扩张并结石4例;邻近肝包膜凹陷及肝脏萎缩6例;肝内子灶2例;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实验室检查AFP升高1例、CA199升高3例、CA125升高1例、γ-GT升高4例。结论 PICC的MSCT检查典型者平扫呈不规则分叶状低密度肿块伴多囊改变,增强动脉期呈筛网状强化并渐进性延迟强化是PICC特征性影像表现,延迟扫描呈少血供型多见,其中以富血供型及乏血供型误诊率高。规范的MSCT平扫+三期增强延迟扫描,并熟知其影像增强延迟扫描的分型特征,可有效地提高PICC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多层螺旋CT误诊原因,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且术前CT误诊的32例患者资料,观察病变形态、位置、影像学特征,总结CT误诊原因。结果 32例误诊患者中,12例误诊为肝细胞肝癌,9例误诊为肝脓肿,6例误诊为胆管结石或胆管炎伴扩张,4例误诊为肝乏血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转移瘤。误诊的原因主要有病变本身病理、血供特点不典型,扫描期相不准确或未做延迟扫描致病变强化特点欠明确,合并其他肝脏病变致影像表现复杂,影像诊断医师诊断草率、观察不仔细遗漏一些细节特点等。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不典型病例较多,适时延迟扫描可发现一定的特征,是诊断PIC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脏是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脏器,其中以肝内乏血供的转移灶最多见。另外,部分原发性肝癌经过多次介入治疗后亦表现为肝内乏血供病灶。临床上,肝内乏血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差,大多数患者因肝内肿瘤病灶控制不理想,肿瘤进展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如何有效地提高肝内乏血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这一问题已成为目前临床中值得思考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和按我国肝癌协作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的116例,采用我们制定的肝动脉期、门脉期标准条件进行系列研究。结果:螺旋CT双期扫描是原发性肝癌最佳扫描选择,并能充分反映其血供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