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在单胺受体及受体后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水平探讨胍丁胺(agmatine,AGM)抗抑郁作用的精细机制,采用小鼠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AGM抗抑郁行为改变。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大鼠前额皮层突触膜蛋白AC活性。结果表明,AGM(5~40 mg·kg-1,ig)在小鼠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模型上均有显著抗抑郁活性。同时伍用β受体/5-HT1A/1B受体阻断剂吲哚洛尔(pindolol, PIN, 20 mg·kg-1, ip)、 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育亨宾(yohimbine, YOH, 5~10 mg·kg-1, ip)或咪唑克生(idazoxan, IDA, 4 mg·kg-1, ip)对AGM(40 mg·kg-1, ig)的抗抑郁活性具有显著拮抗效应; 而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propranolol, PRO, 5~20 mg·kg-1, ip)或5-HT3受体拮抗剂曲匹西隆(tropisetron, TRO, 5~40 mg·kg-1, ip)对AGM(40 mg·kg-1, ig)的抗抑郁活性无显著影响。AGM(0.1~6.4 μmol·L-1)与大鼠前额皮层提取的突触膜共孵可剂量依赖地激活AC活性, 而PIN(1 μmol·L-1)或YOH(0.25~1 μmol·L-1)均显著拮抗AGM(6.4 μmol·L-1)对AC的激活作用; 慢性给予大鼠AGM(10 mg·kg-1, ig, bid)或氟西汀(fluoxetine, FLU, 10 mg·kg-1, ig, bid) 2 w也显著增强大鼠前额皮层基础及Gpp(NH)p 预激活的AC活性。本研究表明, 调节脑内5-HT1A/1Bα2等受体功能, 并激活前额皮层AC可能是AGM抗抑郁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穿山龙复方水煎液对痛风性关节炎(GA)合并高尿酸血症(HUA)诱导痛风性肾病(G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阳性对照,0.03 mg·kg−1)组及穿山龙复方水煎液高、中、低剂量(6.300、3.150、1.575 mg·kg−1)组。各给药组连续7 d ig 10 mL·kg−1相应药液;对照、模型组各ig生理盐水10 mL·kg−1。给药过程中,除对照组外,其余建立GA合并HUA诱导的GN模型:每天2次ip 3%的氧嗪酸钾溶液(10 mL·kg−1),连续1周;在大鼠右侧踝关节后侧沿跟腱内侧以30°~40°方向插入至关节腔,将0.2 mL尿酸钠溶液(25 mg·mL−1)注入到关节腔内,以关节囊对侧鼓起为注入标准,饲养过程中给予10%酵母饲料。称双侧肾脏质量,计算肾脏系数;HE染色后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尿酸(SUA)、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水平以及尿液尿酸(UUA)、尿肌酐(UCr)水平;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环氧合酶-2(COX-2)、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液中β2-Mg水平;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大鼠肾脏尿酸转运蛋白1(URAT1)、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有机阴离子转运体3(OAT3)、葡萄糖转运体9(GLUT9)、ABC转运蛋白G家族成员2(ABCG2)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穿山龙复方水煎液各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的肾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肾损伤明显减轻;穿山龙复方水煎液各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血清SUA、SCr、BUN、MCP-1、COX-2、β2-Mg水平及尿液β2-Mg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UUA和UCr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肾脏URAT1、GLUT9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OAT1、OAT3、ABCG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穿山龙复方水煎液改善GN大鼠肾损伤,作用机制与抗炎,上调OAT1、OAT3、ABCG2 mRNA水平,促进UA排泄,下调URAT1、GLUT9 mRNA水平抑制UA重吸收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大鼠及小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并汇总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2015—2022年开展的基于免疫磁珠检测法的大鼠及小鼠 Pig-a 基因突变试验背景数据。方法 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和 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雄性 C57BL/6J 小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7 d;雄性 SD 大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14 d;大鼠间隔24 h ig 超纯水,连续 3 d。阳性对照为已知致细菌突变化合物,包括 N-乙基-N-亚硝基脲(ENU,10、40 mg·kg-1)、盐酸丙卡巴肼(PCZ,60、150 mg·kg-1)、乌拉坦(EC,300、800 mg·kg-1)、N- 亚硝基二甲胺(NDMA ,1.5 mg·kg-1)、N- 亚硝基二乙胺(NDEA,15 mg·kg-1)。小鼠间隔 24 h ig ENU 40 mg·kg-1,连续 3 d;间隔 24 h ig NDMA 1.5 mg·kg-1、NDEA 15 mg·kg-1,连续 7 d。大鼠间隔 24 h ig PCZ 150 mg·kg-1、EC 800 mg·kg-1、ENU 40 mg·kg-1,连续 3 d ;间隔 24 h ig PCZ 60 mg·kg-1、EC300 mg·kg-1、ENU 10 mg·kg-1,连续28 d。分别于给予受试物前,首次给予后14、28 d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红细胞表面 CD59蛋白的结合情况,结合免疫磁性计数微球技术计算网织红细胞(RETs)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RET)(作为外周血毒性考察指标)、总红细胞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BCCD59-,即突变的总红细胞)发生率和RETs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ETCD59-,即突变的 RETs)发生率。结果 各试验%RET数值均无大幅增加。SD大鼠和 C57BL/6J 小鼠的阴性对照组RBCCD59-和 RETCD59-突变率均低于 5×10-6,小鼠的背景值相对不稳定。连续 3 d ig给予小鼠 40 mg·kg-1的 ENU,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5),给药后4周进一步增加(P<0.01、0.001);给予小鼠NDMA后2、4周,RBCCD59-发生率略有增加,但仍在阴性背景范围内,但RETCD59-发生率在给药后第2周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4周则大幅回落;给予小鼠NDEA后2周,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均有所增加(P<0.05、0.001),给药后第 4 周则有所降低。连续3 d ig给予大鼠40 mg·kg-1 ENU,或连续28 d ig给予大鼠10 mg·kg-1 ENU,RBCCD59-、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第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 4 周进一步增加(P<0.001);连续 3、28 d ig 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 PCZ 或 EC 后,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 ENU类似,但 EC诱发的突变细胞率低于 ENU和 PCZ。结论 体内 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在首次给药后4周内有效检出致细菌突变化合物ENU、PCZ、EC、NDMA、NDEA的致突变性。提供了大鼠和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背景值范围,为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建立和研究结果的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白头翁皂苷B4栓剂抗痛风作用。方法 应用混合脂肪酸甘油酯制备白头翁皂苷B4栓剂;使用尿酸钠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白头翁皂苷 B4栓剂(9、18、36 mg·kg-1,直肠给药)对大鼠踝关节肿胀度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后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使用氧嗪酸钾诱导大鼠急性高尿酸血症,给予别嘌醇(阳性药,22 mg·kg-1,ip给药)和白头翁皂苷 B4栓剂低 、中 、高剂量(9、18、36 mg·kg-1),试剂盒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尿酸、黄嘌呤氧化酶(XOD)、尿素氮(BUN)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尿酸、BUN、肌酐(CRE)、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水平,HE染色后检测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使用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建立炎症动物模型,足容积测量仪观察白头翁皂苷 B4栓剂对肿胀率的影响;使用甲醛诱导小鼠致痛模型,观察白头翁皂苷 B4栓剂(13、26、52 mg·kg-1)对舔足次数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皂苷 B4栓剂能够显著抑制尿酸钠诱导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肿胀(P<0.05、0.01、0.001),降低血清炎症因子 MCP-1、TNF-α、IL-6、IL-1β水平(P<0.05、0.01、0.001);降低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XOD、BUN水平,降低肝脏中尿酸、BUN、CRE和MDA水平,升高肝脏中GSH-Px、CAT水平(P<0.05、0.01、0.001),改善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P<0.05);显著减少甲醛诱导小鼠致痛模型的舔足次数(P<0.01)。结论 白头翁皂苷B4栓剂具有抗痛风性关节炎、抗急性高尿酸血症及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头翁皂苷 B4和常春藤皂苷 C(HSC,又名白头翁皂苷 B5)质量比为 4∶1的组合物对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6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对照组,剩余50只小鼠i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左旋多巴胺片(阳性对照,30 mg·kg-1)组和白头翁皂苷B4+HSC高、中、低剂量(20、10、5 mg·kg-1)组,每组10只,ig给药14 d,每天1次,对照、模型组小鼠ig等量0.9%的氯化钠溶液。每2天观察动物震颤行为出现与消失的时间,于给药第7、14天展开行为学实验并记录评分;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黑质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 α-突触核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多巴胺转运体(DAT)、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表达。将 50只 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阳性药,1.5 mg·kg-1)组和白头翁皂苷B4+HSC高、中、低剂量(20、10、5 mg·kg-1)组,取 10只同背景 APP/PS1转基因阴性小鼠作为对照组,每天1次,连续ig给药28 d,模型组和对照组ig等量0.9%的氯化钠溶液。给药结束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并记录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环氧化酶 2(COX-2)和氧化应激因子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 在 PD模型小鼠中,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皂苷 B4+HSC显著降低震颤麻痹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旷场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爬杆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悬挂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游泳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行为学实验综合评分(P<0.001),明显改善黑质体结构损伤,明显降低α-突触核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小鼠脑组织DATTH mRNA水平(P<0.05、0.01、0.001)。在AD模型小鼠中,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皂苷 B4+HSC显著缩短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P<0.001),明显延长在目标象限的累计停留时间(P<0.05、0.01、0.001),显著增加准确穿越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P<0.05、0.01),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P<0.05、0.01、0.001),显著降低 ROS水平、升高 SOD和 GSH-Px的水平(P<0.05、0.01、0.001)。结论 白头翁皂苷+HSC对 PD和 AD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发挥抗炎、抗氧化,改善脑组织和神经元损伤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瑞格列奈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并考察氯沙坦钾对其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肝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对瑞格列奈的代谢进行研究;以洛伐他汀为内标,应用UPLC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瑞格列奈的浓度。采用底物减少法,通过GraphPad Prism 5.0软件计算瑞格列奈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VmaxKm;分别以系列浓度氯沙坦钾(2.5~50μmol·L-1)与瑞格列奈(44 μmol·L-1)于37℃水浴中共同孵育,并测定肝微粒体中瑞格列奈的减少量,考察氯沙坦钾对瑞格列奈的抑制作用。结果 瑞格列奈在大鼠肝微粒体的最佳孵育时间为40 min,最佳蛋白质量浓度为1 mg·mL-1;瑞格列奈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Vmax=47.29μmol·min-1·(mg·protein)-1Km=51.41 μmol·L-1;氯沙坦钾对瑞格列奈在体外肝微粒体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17.89 μmol·L-1结论 氯沙坦钾对瑞格列奈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具有诱发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SD大鼠血浆中N-[(3-烯丙基-2-羟基)苯亚甲基]-2-(4-苄基-高哌嗪-1-基)乙酰肼富马酸盐(SM-1),并计算大鼠重复ig给药的药动学参数,评价SM-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将6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SM-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动物(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为6只动物),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各组分别给予水、溶媒或SM-1 50、100、200 mg·kg-1,给药体积10 mL·kg-1,连续给药4周,于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阶段进行药动学采血测定。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SM-1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7.0软件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与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SD大鼠ig给予SM-1后,在50~200 mg·kg-1剂量,SD大鼠体内的平均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剂量组动物平均Cmax及AUC0~t比值与剂量比相近。连续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结论 连续给药28 d后,SM-1在大鼠体内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荜铃胃痛颗粒对乙醇诱导胃溃疡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荜铃胃痛颗粒低、中、高剂量(0.79、1.58、3.16 g·kg-1)组和西咪替丁(42.00 mg·kg-1,阳性药)组,每组8只;各组均按剂量预给药8 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ig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末次给药30 min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ig给予1 mL无水乙醇造模,1 h后牺牲动物取材;展开胃黏膜面拍照,测量溃疡面积,取部分胃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检测胃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溃疡面积和胃黏膜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01),大鼠血清中IL-1β(P<0.01)和TNF-α(P<0.05)水平均显著升高,大鼠胃组织MPO活力显著升高(P<0.001),大鼠胃组织中PGE2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胃溃疡面积和胃黏膜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0.001)。与模型组比较,荜铃胃痛颗粒组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胃组织中MPO活力显著降低(P<0.01、0.001),血清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胃组织PGE2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 荜铃胃痛颗粒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缓解机体氧化应激、保护胃黏膜等发挥对胃溃疡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丹参酮IIA(TA)对再灌注致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TA低、高剂量(10、20 mg·kg-1)组,蛋白激酶C (PKC)激活剂PMA (5 mg·kg-1)组,TA (20 mg·kg-1)联合PKC抑制剂Rottlerin (5 mg·kg-1)组,每组10只。构建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期间记录各组小鼠Ⅱ导联心电图并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严重性进行评分;再灌注结束后,取颈静脉血采用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取左心室心脏组织,使用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KC、缝隙连接蛋白43(Cx43)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KC、Cx43蛋白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TA 2个剂量组和PKC激活剂PMA组CK-MB、LDH、AST、cTnT、MDA水平均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室性早搏(PVB)次数、室性心动过速(VT)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心室颤动(VF)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 ;而TA联合PKC抑制剂组显著削弱TA的作用(P<0.05、0.01、0.001) ;与模型组相比,TA 2个剂量组和PMA组Cx43 mRNA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 ,而PKC抑制剂使TA的作用显著减弱(P<0.05、0.001)。结论 TA通过激活PKC调控Cx43表达和磷酸化而改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减轻心肌I/R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愈风宁心片对偏头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模型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阳性药,0.9 mg·kg-1)组和愈风宁心片低、中、高剂量(378、756、1 512 mg·kg-1)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10 d。末次给药后1 h,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在头颈处sc 10 mg·kg-1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观察疼痛行为学指标,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疼痛相关因子缩胆囊素(CCK)、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前列腺素E(2 PGE2)含量;利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右后足跖部福尔马林致痛实验观察愈风宁心片低、中、高剂量(546、1 092、2 184 mg·kg-1)对小鼠扭体反应和舔足时长的影响。结果 偏头痛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愈风宁心片各剂量组和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组的挠头、甩头次数和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愈风宁心片中、高剂量组血清CCK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低、中、高剂量组血清PGE2、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醋酸扭体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愈风宁心片中、高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P<0.05、0.01),高剂量组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福尔马林致痛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显著缩短小鼠的舔足时长(P<0.01)。结论 愈风宁心片对偏头痛模型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善疼痛相关因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对龙葵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究其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UPLC-QTOF-MS,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质谱检测与分析,定性龙葵全草中化学成分。同时将二级质谱图转换格式后上传到GNPS网站构建分子网络,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综合2种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龙葵治疗肺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靶点及通路。结果 质谱分析和GNPS分别鉴定和匹配出41个和54个化合物,其中相交11个化合物,共鉴定出84个化合物。综合上述结果筛选出有效活性成分7个,对应不重复靶点298个,疾病靶点1 294个,相交靶点66个,富集分析得到28条信号通路、20个生物学过程、16个细胞组分、17个分子功能。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均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运用UPLC-QTOF-MS/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可快速、全面、系统地分析鉴定龙葵全草中的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为龙葵临床用药和药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场轨道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蒲公英改善高脂血症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裂解规律并参考文献指认蒲公英中化学成分;利用STITCH、SwissTargetPredection、TCMSP数据库构建蒲公英的潜在药效成分靶点数据库,通过GeneCards、DrugBank、OMIM、TherapeuticTargetDatabase、PharmGKB获取血脂异常潜在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虚拟验证。结果 从蒲公英中共鉴别出126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58个,有机酸类29个,萜类23个,苯丙素8个,核苷类3个和其他类5个。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蒲公英可能通过槲皮素、异鼠李素、香叶木素、白杨素、芹菜素等成分作用于碳酸酐酶2(CA2)、碳酸酐酶7(CA7)、醛糖还原酶(AKR1B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激酶1(Akt1)等核心靶点,来调节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AGEs受体(RAGE)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调血脂作用;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蒲公英改善高脂血症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蒲公英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发挥改善高脂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化橘红抗酒精性肝损伤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获取化橘红的有效成分以及成分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TTD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基因信息,借助韦恩图选取活性成分靶点以及疾病靶点基因的交集获取化橘红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并采用Cytoscape软件得到核心靶点网络图;最后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基因百科全书(KEGG)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进行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得到10个有效成分、98个成分靶点基因和1 531个疾病靶点基因,两者取交集后获取67个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最终得到肿瘤蛋白p53(TP5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转录因子AP-1(JUN)、蛋白激酶B1(AKT1)5个核心靶点。GO分析和KEGG分析分别获得过氧化物酶体等50条目和脂质、动脉粥样硬化等20条信号通路。结论 化橘红可通过多个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抗炎、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进而抑制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法、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验证探讨金莲花抗炎的药效物质及机制。方法 根据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文献和数据库指认金莲花中化学成分信息;借助Swiss ADME平台及查询文献来筛选金莲花潜在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金莲花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采用OMIM、GeneCards、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获取炎症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图取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后,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炎症靶点–富集通路”网络;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从金莲花中共鉴别出38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23个,有机酸类10个,香豆素类1个,单糖2个以及苯乙素类2个;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金莲花可能通过鼠尾草素、蓟黄素、香叶木素、阿魏酸、槲皮素和芹菜素等成分,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  相似文献   

15.
卢旭  李玲  张宁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7):1597-160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苗药土大黄防治功能性子宫出血(DUB)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得到土大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土大黄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确定DUB的疾病靶点,并通过Venny 2.1.0在线工具将其与土大黄靶点取交集后获得土大黄防治DUB的潜在作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PPI)分析,结合Cytoscape 3.8.2 软件筛选关键靶点。将筛选得到的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Dock Tools软件将筛选出的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结合文献研究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筛选得到药物活性成分26个,药物靶点392个,疾病靶点436个,共同靶点74个;经PPI及网络拓扑分析后,获取核心靶点7个,分别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雌激素受体(ESR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转录因子p65(RELA);经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的构建及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土大黄防治DUB主要活性成分9个,分别是槲皮素、阿魏酸、豆蔻酸、羟基大黄素、决明柯酮、大黄素甲醚、委陵菜酸、大黄酚、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GO富集到基因功能303个(P<0.01),KEGG富集到基因通路122条(P<0.01),结果表明,土大黄防治DUB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HIF-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防治DUB的作用。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结论 初步揭示了土大黄防治DUB的有效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深入研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探讨大蒜Allii Sativi Bulbus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验证大蒜素对Hp菌株的抗菌活性。方法 利用HERB数据库获取大蒜的活性成分,并通过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TCM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靶点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与Hp感染相关的靶点,取药物与疾病靶点交集,筛选出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潜在靶点的互作关系,并在Cytoscape中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潜在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生物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进行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用体外抗菌试验检测大蒜素的抗Hp活性。结果 共筛选出36个大蒜活性成分,291个潜在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肿瘤蛋白p53(TP53)、酪氨酸蛋白激酶(SRC)、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3)5个核心靶点。GO分析得到954个生物过程,KEGG分析得到176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蒜活性成分均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大蒜素对3株Hp菌均有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2 mg/mL。结论 大蒜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TP53、SRC、STAT3、HSP90AA1、MAPK3 5个核心靶点参与Hp感染相关过程,其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叉头框蛋白O(FoxO)、低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有关,且大蒜素对Hp菌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黄芩治疗白癜风的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得到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补充各个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白癜风的相关靶点,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取交集;将黄芩活性成分和白癜风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间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黄芩-活性成分-白癜风靶点"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 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使用PyMol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 共筛选得到黄芩素、汉黄芩素、刺槐素、木蝴蝶素a、表小檗碱、去甲汉黄芩素、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等36个活性成分,作用于3 868个潜在靶点,白癜风相关靶点1 349个,黄芩-白癜风的交集靶点113个;PPI网络分析得到肿瘤蛋白P53(TP5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白细胞介素-6(IL-6)、胱天蛋白酶3(CASP3)、雌激素受体(ESR1)共8个核心作用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黄芩治疗白癜风主要涉及胰腺癌、内分泌抵抗、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乙型肝炎、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芩素、汉黄芩素、刺槐素、木蝴蝶素a、表小檗碱、去甲汉黄芩素、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7个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 黄芩可能通过调控内分泌、神经、细胞衰老和凋亡以及炎症等方面发挥治疗白癜风的作用,为后续研究黄芩治疗白癜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分析苦参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TCMSP、ETCM数据库和查阅国内外文献收集筛选苦参化学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对有效活性成分的靶点进行预测,通过GeneCards、TTD、Drugbank、OMIM收集乳腺癌相关靶点,根据Venny 2.1.0软件筛选出苦参抗乳腺癌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苦参-核心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用 STRING数据库分析共有靶点,构建PPI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和Hiplot平台对关键靶点蛋白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Schrodinger软件对活性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从苦参中共筛选出结构明确的活性成分36个,筛选出70个苦参抗乳腺癌的疾病靶点,其中EGFR、AKT1、ESR1、SRC、CYP19A1、AR、ABCB1等12个核心靶点参与乳腺癌中内分泌抵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雌激素等信号通路,且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AR之间的结合能最高。体外细胞实验显示,苦参提取物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上调AR蛋白的表达。结论 苦参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和多个信号通路,调节复杂的生物过程发挥抗乳腺癌的作用,苦参对AR蛋白的上调可能成为治疗乳腺癌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川楝子肝毒性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ubChem、SwissADME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筛选川楝子的潜在毒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毒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搜索与肝脏损伤相关的靶点,将毒性成分预测靶点与肝脏损伤靶点取交集靶点,获得毒性成分肝脏潜在作用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 3.8.2版进行毒性成分–预测靶点、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毒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核心通路网络的构建,采用AutoDock 1.5.6版进行分子对接,并应用PyMOL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示例。结果 筛选得到6个川楝子潜在毒性化合物,分别是toosandanin、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butenolide、5-hydxoymethylfurfural,与肝脏损伤共同作用靶点103个。GO和KEGG结果显示,川楝子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对异种生物刺激的反应、酶激活的正向调控等过程引起肝脏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川楝子中toosandanin、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川楝子致肝毒成分、机制、靶点、通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进一步对川楝子的临床应用研究和效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Focus-MS/MS)分析酸枣仁中的化学成分,依据解析的化学成分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HERB)获取的酸枣仁主要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预测其抗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效物质基础,筛选出潜在功效成分,预测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Exactive Focus-MS/MS对酸枣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结合对照品、文献中的碎片离子信息、保留时间进行匹配,确认化学成分。利用TCMSP、HERB数据库获取酸枣仁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应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AD相关疾病靶点;将酸枣仁主要成分对应靶点与AD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 11.5平台和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交集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 6.8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借助AutoDock Tools软件对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酸枣仁定性分析中共鉴定出40个化合物,主要包括3个有机酸类、28个黄酮类、8个生物碱类、1个皂苷类;筛选出发挥改善AD作用的核心成分5个,包括拟雌内酯、油酸、山柰酚、乌药碱、酸李碱;酸枣仁改善AD的核心靶点有JUN、AKT1、STAT3、MAPK14、ESR1、IL16等;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57条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排名靠前;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条目336个、细胞组分(CC)条目45个、分子功能(MF)42个。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酸枣仁的4个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间存在分子结合位点且结合能较强,均小于-20.93 kJ·mol-1结论 通过UPLC-Q-Exactive-Focus-MS/MS解析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预测了酸枣仁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来发挥抗AD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