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腹部CT影像改变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8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81例,按照结局的不同分为生存组、死亡组,分别为50例、31例,分析患者腹部CT影像资料特点.结果:生存组出现肠管扩张(5.88%)、腹腔积液(25.49%)、肠壁积气(9.80%)、门静脉积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中的应用价值及对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92例NEC患儿,根据修正Bell-NEC分级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疑似组45例和确诊组47例,另按照临床转归分为内科治愈组65例和手术/死亡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腹部超声及腹部X线表现。结果 (1)确诊组患儿中,腹部超声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肠管扩张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死亡组患儿腹部超声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腹腔积液检出率明显高于内科治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X线平片显示手术/死亡组患儿肠管扩张检出率明显高于内科治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超声在NEC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相比于X线平片,其可以更加敏感的发现早期肠管坏死征象,对于判断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CT分析肠梗阻腹腔积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T发现腹腔积液对于诊断不同阶段肠梗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4例肠梗阻患者的CT资料,按肠壁缺血程度对129例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进行分组:A组(MIO,无肠缺血),B组(SIO早期,有肠缺血),C组(SIO晚期,有肠坏死或穿孔),统计各组腹腔积液检出率、位置、量及CT值差异。结果 A、B、C组 CT腹腔积液检出率分别为51.16%(22/43)、87.10%(27/31)和85.45%(47/55),总体差异、A组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周及肠间隙腹腔积液检出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周腹腔积液检出率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肠间隙腹腔积液检出率A组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处腹腔积液检出率及脾周、结肠旁沟、盆腔腹腔积液检出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腔积液量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积液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积液是肠梗阻常见征象。CT是否检出腹腔积液及积液量不是评估肠梗阻肠壁血运状况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主要CT征象,总结其CT诊断要点,提高CT对其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及时提供更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32例急性缺血性肠病病例的多排螺旋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各病例均曾采用16排或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由两位富有经验的影像学副主任医师对CT影像进行分析及总结,意见相左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结果: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增厚、肠壁密度及增强异常、肠壁积气、肠管积气积液扩张、嵌顿或扭转的肠曲、小肠积粪征、结肠脾曲截断征、肠系膜血管管径及密度异常改变、漩涡样排列并绞窄的肠系膜血管、肠系膜血管内充盈缺损、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积气、肠系膜水肿及积液、气腹、腹水等。结论:多排螺旋CT能快速、准确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并能探明病变范围、病情程度及病因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NEC患儿84例,分别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及腹部X线检查,分析二者诊断及病情评估结果。结果疑似组腹部超声发现肠壁积气以及门静脉积气的比例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确诊组腹部超声发现肠壁积气以及门静脉积气的比例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腹腔积液、肠道蠕动消失以及肠壁增厚检出率无明显区别(P0.05);手术或病死组肠管扩张、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以及肠壁增厚的情况明显高于内科治愈组患儿(P0.05)。结论超声诊断有着无辐射以及动态显示的特点,在NEC诊断以及病情评估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腹部闭合性外伤致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应用及诊断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2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导致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分析其不同部位损伤的CT表现。结果:肠管外游离气体﹑肠系膜增厚与血肿﹑肠壁血肿﹑肠管连续性中断﹑腹腔内游离积液等是肠管及肠系膜损伤的主要CT征象,十二指肠﹑空回肠﹑结肠及肠系膜不同部位CT表现有所不同,应用不同窗宽技术对病变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结论:CT扫描对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肠及肠系膜损伤具有可靠的定位及诊断依据,对临床早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对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64例腹部外伤患者进行CT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4例腹部外伤患者中,肝破裂3例,脾破裂113例,肾破裂21例,复合伤19例,肠破裂8例,实质性器官损伤以肝、脾、肾多见,其CT共同特点表现在实质器官的破裂、血肿及包膜下、包膜外血肿和腹腔或腹腔后间隙积液。胃肠道破裂的CT表现为肠壁损伤征,受累肠壁局部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减弱,相邻肠管强化相对增强;腹腔及肠间隙积液,周围脂肪间隙或肠间隙模糊。结论 CT可为腹部外伤的正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接受腹盆部CT平扫,4例于淋巴管造影前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5例淋巴管造影及CT平扫后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患者中肠壁增厚、肠腔扩张15例,肠系膜水肿21例,胸、腹腔积液16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显示不同程度淋巴管异常:对比剂漏入肠腔或分布于肠壁7例,肠系膜淋巴管扩张10例、碘油分布于胃壁1例、对比剂反流至肝门、脾门、胰腺周围、对侧髂淋巴管及胸腔21例。9例增强扫描患者中,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3例,肠黏膜明显线状强化7例。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I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胸、腹腔积液及脏器情况,并可用于复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CT肠壁积气征对判断透壁性肠坏死或部分性肠缺血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38例临床有肠缺血表现和/或有肠缺血高危因素病例的CT征象分析,并与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无活性肠管组与有活性肠管组之间CT征象的差异,重点对照分析CT肠壁积气征与手术、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肠壁积气征、门脉积气征及腹腔游离气体征的发生率无活性肠管组明显高于有活性肠管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T肠壁积气征,尤其合并有门静脉系统积气征象时,与肠壁全层透壁性坏死高度相关.单个“气泡”型肠壁积气征多为部分性肠缺血.结论 在肠缺血病例中,CT肠壁气肿征并不一定提示肠壁已发生透壁性肠坏死.合并有门静脉积气及肠壁积气的病例较单纯肠壁积气的病例,发生透壁性肠坏死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小肠Croh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螺旋CT的检查结果,如小肠受累的数目、肠壁厚度、黏膜改变、肠腔扩张或狭窄、肠道病理改变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32例患者均进行了螺旋CT检查,过程顺利,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病变部位分布为单纯累及空肠6例,单纯累及回肠21例,同时累及空肠和回肠5例。CT显示患者肠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3 mm),肠壁黏膜水肿,黏膜密度增大,急性期可见肠壁水肿呈现"分层状"或者"靶征"。6例患者可见肠腔狭窄或扩张。肠系膜血管增多、纠集,伴有邻近肠管受压变形等,8例患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伴有腹腔积液。有3例患者小肠外发现脓肿,周围出现蜂窝织炎、液体聚集,甚至有窦道形成。结论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肠和肠系膜钝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腹部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中,腹腔和(或)腹膜后积液44例,肠管水肿增厚25例,肠系膜血肿10例,气腹6例,肠壁血肿3例,肠系膜增厚与周边脂肪界面模糊不清或周边脂肪内有斑点状改变18例,腹腔内脓肿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判断有无肠和肠系膜损伤及其程度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2.
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影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影像特点,提出防范误诊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车祸伤后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资料,重点讨论影像误诊原因.结果:本例临床表现为腹部间歇性隐痛,疼痛定位不明确.B超检查示腹腔微量积液、胆囊多发结石;伤后1小时CT扫描示肝下极周缘有极少量积液.伤后48小时腹痛加重,感恶心,无呕吐,中下腹偏右侧压痛明显,查体腹部略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右侧腹部明显,腹肌稍紧张.再次腹部B超检查提示腹腔积液,肠梗阻?腹部立位X线平片示肠管积气、轻度扩张,双膈下未见明确游离气体影;全腹CT扫描示腹部肠管积气、积液、扩张,回盲部肠管聚拢、肠间隙模糊伴腹腔、盆腔少量积液,术后明确诊断为肠及肠系膜损伤.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行CT检查能显示肠及肠系膜损伤的直接征象及多种间接征象,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周围情况,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急性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GI-GVHD患儿腹部CT特征,结合文献评价其诊断意义。结果 GI-GVHD患儿肠道CT表现为肠壁增厚、肠管扩张、肠腔积液、肠系膜水肿及肠系膜血管充盈、肠黏膜强化等,肠外表现包括汇管区水肿、胆囊壁增厚、胰腺增大、脾脏密度不均、膀胱壁增厚及腹腔积液等。结论 儿童HSCT后GI-GVHD腹部CT表现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道超声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的价值.方法 对50例新生儿行肠道超声检查,将其分为NEC后肠狭窄组(27例)和正常组(23例),记录两组肠管形态、血供,测量肠壁厚度及肠系膜上动脉(SM A)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肠壁厚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 NEC后肠狭窄超声表现为狭窄段肠管形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部超声与X线平片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协助诊断及预测临床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NEC患儿,根据修正Bell-NEC分级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疑似组(39例)、确诊组(41例),根据临床转归分为转归良好组(内科保守治疗,50例)和转归不良组(手术治疗或死亡,30例)。均行床旁腹部超声和X线平片,收集疑似组和确诊组两种影像检查结果,比较不同临床转归患者两种检查结果的差异,分析其预测NEC患儿临床转归的价值。结果:确诊组腹部超声对肠管扩张、门静脉积气检出率分别为58.54%(24/41)、36.59% (15/41),高于腹部X线平片的36.59%(15/41)、17.07%(7/41)(P<0.05)。转归不良组腹部X线平片腹腔游离气体、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肠管扩张检出率分别为13.33%(4/30)、16.67%(5/30)、20.00%(6/30)、50.00%(15/30),高于转归良好组的2.00%(1/50)、2.00%(1/50)、2.00%(1/50)、24.00%(12/50)(P<0.05),腹部超声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肠壁增厚、肠管扩张检出率分别为16.67%(5/30)、50.00%(15/30)、40.00%(12/30)、50.00%(15/30),高于转归良好组的2.00%(1/50)、24.00%(12/50)、14.00%(7/50)、32.00%(16/5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部超声检出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肠壁增厚,腹部X线平片检出肠管扩张、腹腔游离气体是NEC患儿临床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果还显示腹部超声、腹部X线平片检查预测NEC转归不良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63.33%,特异度分别为78.00%、72.00%。结论:与腹部X线平片比较,腹部超声对NEC患儿肠管扩张、门静脉积气有更高的检出率,可探察到NEC患儿肠道的细微变化,腹部超声在协助NEC诊断和临床转归预测中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CT及MRI在肠道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0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分别行CT和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小肠克罗恩病。分析CT和MRI表现特点,并进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CT检查共显示83节段肠壁炎性不均匀增厚,肠壁厚度6~15 mm,肠腔狭窄、肠壁强化25例,包括分层状强化6例,均匀强化19例;肠壁溃疡8例;肠系膜密度增高5例;肠系膜血管增多1例,扩张4例,扭曲5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1例;网膜内脂肪密度增高7例;肠间距扩大2例;"木梳征"6例。MRI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共发现肠管病变119段,表现为信号升高或不均匀,形态固定,肠壁增厚,肠管狭窄或扩张,肠系膜血管毛刷征,系膜信号增高等。结论 CT和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肠道克罗恩病的肠壁增厚分层、肠腔狭窄、肠系膜受累以及肠外并发症等,可较好的诊断及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控制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95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例行体检的健康人7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对比两组起始白细胞水平、大便潜血情况差异,计算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依据血浆D-二聚体结果,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肠病阳性患者74例,阴性患者21例,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CT检测及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共有80例阳性患者、15例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80.0%。(2)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数、大便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 480.12±876.32)μg/L、(17.37±2.21)×10~9/L、81.3%,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X线与CT影像诊断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意义和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靖江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进行手术检查治疗已经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5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分别实施X线诊断与CT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方式下的诊断结果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肠缺血是指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一种疾病.由于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此病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50%-70%,早期明确缺血的严重程度并施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肠缺血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磁共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高分辨率成像使磁共振检查在显示缺血肠壁以及定量评估缺血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主要对弥散加权成像、对比剂增强成像、分子影像技术、血流定量成像以及血氧定量成像评估急性肠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误诊的原因,减少急诊误诊、漏诊、误治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诊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00-2010年16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均存在误诊及诊断不清,经确诊治疗后治愈15例,死亡1例.结论 缺血性肠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急诊医生要提高对本病认识,及早行腹部血管超声检查,螺旋CT检查及DSA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