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肺膜弥散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体弥散系指气体从高浓度区移至低浓度区的过程。其机制是气体分子的随机运动 ,使不同浓度的分子最终达到平衡。肺泡内气体与肺泡壁毛细血管血中气体的交换 ,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已知肺内O2 与CO2 弥散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1)肺泡内气体弥散 ;(2 )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 (Dm) ;(3 )气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Vc)。其中以后两者较为重要 ,即Dm与Vc两种成分。根据物理学概念 ,肺弥散量 (DLco)实际是肺弥散阻力的倒数 ,弥散阻力越大 ,则DLco越小。肺弥散总阻力包括肺泡内阻力 ,肺泡毛细血管膜阻力与肺泡毛细血管红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其它肺功能因素对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慢支、肺气肿患弥攻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一氧化臧弥散(DLco)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RV/TLC、PaO2的相关性。结果 慢支、肺气肿患DLco减低与FEV1呈高度直线正相关,与FV/TLC呈高度直线负相关,DLco异常组较DLco正常组PaO2减低。结论 慢支、肺气肿患弥散功能减低与肺气肿毛细血管床丧失有产,亦与肺泡体积增大,通气功能减低所致通气/血流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其它肺功能因素对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慢支、肺气肿患者弥散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一氧化碳弥散(DLco)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RV/TLC、PaO2的相关性。结果慢支、肺气肿患者DLco减低与FEV1呈高度直线正相关,与RV/TLC呈高度直线负相关,DLco异常组较DLco正常组PaO2减低。结论慢支、肺气肿患者弥散功能减低与肺气肿毛细血管床丧失有关,亦与肺泡体积增大,通气功能减低所致通气/血流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检测对肝肺综合征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检测在肝肺综合征(HP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肝功能异常者49例,肝功能正常者50例,分别对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肺活量(FEV1)及其比值(FEV1/FVC)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等参数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肝功能正常组FVC为(93.7±8.9)%,FEV1为(93.6±10.5)%,FEV1/FVC为(81.4±6.0)%;肝功能异常组FVC为(90.5±12.1)%,FEV1为(91.2±12.9)%,FEV1/FVC为(81.4±10.4)%;两组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均为P>0.05)。而肝功能异常组DLCO[(70.0±8.9)%]显著低于肝功能正常组[(99.7±15.0)%](P<0.01)。结论HPS患者肺弥散功能障碍可能是其低氧血症的病理基础;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是HPS早期诊断简单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微血管的改变.方法 对58例糖尿病患者和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测,另对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功能(DM)和肺毛细血管血容量(Vc)测定.结果 糖尿病患者肺通气功能一秒率(FEV1/FVC)为(81.02±6.4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102.03±14.40)%,与健康对照组[FEV1/FVC:(81.20±6.96)%,FEV1%:(103.94±11.4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94、0.737,P均>0.05).糖尿病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为(18.14±5.92)ml/(mm Hg·min),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为(72.79±19.85)%,较健康对照组[DLCO:(25.42±5.61)ml/(mm Hg·min),DL-CO%:(90.60±13.25)%]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6.407、5.268,P均<0.01),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DL-CO为(15.15±3.92)ml/(mm Hg·min),DLCO%为(64.69±17.49)%,较病程<10年的患者[DLCO:(21.14±6.12)ml/(mm Hg·min),DLCO%:(80.90±18.98)%]明显降低(t=4.435,-3.381,P均<0.01).糖尿病患者DM为(20.96±5.33)ml/(mm Hg·min),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DM%)为(51.10±13.88)%,较健康对照组[DM:(42.92±13.14)ml/(mm Hg·min),DM%:(83.58±26.79)%]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6.801、4.612,P均<0.01),而糖尿病组VC为(61.40±52.84)ml,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为(78.05±64.40)%,与健康对照组[VC:(66.99±19.63)ml,VC%:(79.33±23.32)%]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肺弥散功能受损,与病程长短有关,随病程延长,弥散功能下降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弥散功能受损以DM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7.
贺箭飞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2):119-120,124
目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平及肺弥散功能变化情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分析测定未合并肺心病组、合并肺心病组的COPD患者均于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各测定1次Fbg、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未合并肺心病组和合并肺心痛组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的Fbg、DLc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3、3.08、4.72、3.13、4.35、3.52、6.24、3.20,P均〈0.05);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Fbg、DLco水平与未合并肺心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2、3.20、3.58、3.02,P均〈0.05);未合并肺心病组和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Fbg水平分别高于稳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7、2.61,P均〈0.05),而DLco水平则分别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2、4.07,P均〈0.05)。结论血浆Fbg在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及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结节病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BALF细胞学,并就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探究肺弥散功能(DLCO)的减低与BALF检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结节病患者21例,行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及BALF细胞学检查.结果结节病组静息状态肺通气功能基本正常,单口呼吸法肺弥散功能减低[占预计值(79.54±20.36)%,P<0.01],并有小气道功能障碍(FEF50%67.33+34.33,P<0.05).我们还发现结节病患者BALF中L%明显增高,CD4+/CD8+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DLC0%减低与BALF中L%增加及CD4+/CD8+比增加均呈负相关(r=-0.67,P<0.01和r=-0.55,P<0.05),且小气道功能中MEF50%减低与LALF中L%增加呈明显负相关(r=0.54,P<0.05).结论DLCO以及小气道功能的检查与BALF细胞学检测指标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可对结节病的早期诊断、动态观察及疗效判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背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内环境的紊乱及免疫功能的低下,易受体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肺病变。肾移植后传统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成为肺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目的:随访观察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肺功能检测指标及肺部影像学的动态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自身对照观察,于2003—02/2006—05在解放军北京空军总医院呼吸科及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纳入5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均在解放军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方法:分别于肾移植前、移植后3,6,12个月随访观察52例患者的自身肺功能变化,同期观察其肺部影像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肾移植患者肾移植前后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及肺部影像学变化。
结果:①肾移植前,肺功能异常者占79%,其中多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为突出表现。②移植后3个月,患者的弥散功能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有部分好转,但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比移植前突出。③移植后6,12个月,近一半的患者肺功能趋于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④移植前肺功能和弥散功能的损害较肺部影像学明显,前者发生率为79%,后者为54%。肾移植后,肺部影像学明显改善,且以肺部间质性改变为主要表现。
结论:肾移植能显著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肺功能,尤其是小气道功能和弥散功能。肾移植前后肺部影像学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肺间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容量、流速、弥散功能特点以及衡水市5家医院呼吸科医师应用其诊断COPD的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肺功能室进行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的300例40岁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肺功能正常组(60例)和COPD... 相似文献
12.
薜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5(1):83
我院肺功能室于 1999~ 2000年测定下,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简称肺气肿 )患者弥散量的改变。1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根据 1992年全国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诊断标准,选择肺气肿 30例,男 23例,女 7例,年龄 52~ 72岁,平均 62岁,正常人 (临床上无重要心肺疾患者 )30例,男 23例,女 7例,年龄 41~ 77岁,平均 59岁。测定方法:用 AUtobox6200(美国 sensormedies公司 )测定,肺 co弥散量测定 (DLCOsb)采用标准化一次呼吸法 (sb), DLCOsb取坐位,每一位试者取坐位,重复二次, DLCOsb取平均值。各组 DLCOsb绝对值和正常对… 相似文献
13.
CO弥散功能评价SLE肺间质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胸片、CT和肺功能(包括通气和换气功能)的检测,其中12.5%的胸片示肺部间质病变,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网格状改变、囊状透亮区;37.5%的CT示肺间质性病变,表现为肺小叶间隔增厚、呈线网状;12.5%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45.8%示肺换气(CO弥散)功能障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平均CO弥散吸收率(81.5±23.9)%,对照组(101.4±5.6)%,P<0.01]。在胸片正常的患者中35.3%有CO弥散功能下降。显示CO弥散功能测定是诊断SLE肺部间质病变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关慢阻肺(COPD)患者运动后氧分压变化有较大争议,为了观察换气功能变化与弥散功能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本文对22例慢阻肺患者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临床上并不少见 ,表现不典型者易于误疹 ,我科近 10年收治甲亢 6 0例 ,其中 2 3例 (占 38.3% )曾于外院或我院误诊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3例患者中男 10例、女 13例 ;年龄 18~ 6 2岁 ,40岁以上 17例 ,平均年龄 33.2岁。误诊时间为 0 .5~ 6个月。1.2 辅助检查 以上病例首次就诊分别行腹部 B超、心脏彩超、X线胸片、肠镜、肺 CT及有关化验检查 (肝功能、血糖、血K+ - Na+ - Cl- 、血尿常规等 )。最后均经检测甲状腺功能四项(FT4、FT3、TSH、r T3)或1 3 1 I摄取率测定诊断甲亢。1.3 … 相似文献
16.
17.
18.
慢支急性发作期肺心病心肺功能不全抗生素的应用尧鸿辉1胡晓慧2(1.江西省南丰县人民医院,南丰3445002.江西省南丰县卫生防疫站)现将慢支急性发作期肺心病心肺功能不全抗生素应用近况复习如下。1革兰氏阴性(G-)杆菌[1~9]1.1绿脓杆菌在第三代头...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血透)前一天下午和血透后1~2小时的心功能及肺弥散功能的变化。发现血透后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心排血量(SV)及每搏指数(SI)均显著降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也显著降低,其中SV和SI对超滤反应敏感。结果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后可由于左室充盈压降低而导致心功能指标出现下降,并有肺弥散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重视肺功能检测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呼吸生理学的重要手段是肺功能检测 ,而这些检查应用至今已经历了近三个世纪。 17世纪的生理学家Borelli最早采用的是简单测定一次吸气容量 ,18世纪初HumphreyDavy采用氢稀释法测定残气 ,随后Hutchinson确立了肺容量的各个功能组成部分 ,并在 180 0名健康人肺活量的数据基础上按身高、体重、年龄建立了正常值。2 0世纪中叶至今近 50年间 ,呼吸生理学家充分利用了飞速发展的电学、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 ,使肺功能检查技术飞跃发展 ,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常规肺功能检查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