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改善家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微循环障碍所致颈源性眩晕的效果,并与氟桂利嗪进行阳性对照.方法:取6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4组,每组16只.①造模:200 g/L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10 mL注射至模型组、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②治疗: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作双侧“风池”“听宫”“外关”穴电针处理(峰值电压4~6 V,刺激频率10 Hz),氟桂利嗪组以氟桂利嗪1.67mg/kg进行胃灌注,1次/d,连续14 d,其他两组不干预.③观察指标:平行秋千分别产生&;#177;0.17 G、&;#177;0.34 G和&;#177;0.5 G直线加速度刺激家兔前庭,测定诱发的眼震电图频率;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和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激光多谱勒血流计检测左侧内耳血流量.结果:3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眼震电图频率:对照组&;#177;0.5 G直线加速度诱发的显著高于&;#177;0.17 G(P<0.05).模型组、氟桂利嗪组3种直线加速度和电针组&;#177;0.5 G直线加速度诱发眼震电图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电针组3种直线加速度和氟桂利嗪组&;#177;0.5 G诱发眼震电图频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0.001).②血流速度:模型组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氟桂利嗪组左、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减慢(P<0.01~0.001),电针组左侧椎动脉和氟桂利嗪组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针组左和右侧椎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快于氟桂利嗪组(P<0.05).③内耳血流量:模型组和氟桂利嗪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0.05),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P<0.01),电针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通过增强内耳微循环局部调节改善内耳血供和前庭-眼反射,恢复前庭功能.其效应优于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采取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1.43%)高于对照组(74.29%),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39.58±3.62) cm/s、(40.71±3.22) cm/s、(47.35±2.11) cm/s高于对照组(34.45±3.32) cm/s、(36.25±3.41) cm/s、(41.56±3.54)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71%)与对照组(1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改善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VBIV)患者采用葛根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VBIV患者88例,依据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 91%,40/44)高于对照组(70. 45%,3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降低幅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VBIV,可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变力学状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和氟桂利嗪治疗,疗程4周。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左颈动脉(LVA)、右颈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本组痊愈22例,好转13例,未愈2例,治愈率为60.27%,总有效率为85.89%。治疗后患者LVA和RVA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1),BA的血流速度也加快(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并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5.
许波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11):1624-1626
目的 探讨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对血清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对比两组治疗前后ET-1、CGRP水平变化,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肠道反应、皮疹、嗜睡、乏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可改善其血流速度及血清ET-1、CGRP水平,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处理,对照组58例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观察组59例在此基础上增加氟桂利嗪,对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血栓素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能够通过增加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浆相关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7.
氟桂利嗪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桂利嗪是否对急性缺血性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受损神经元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方法:把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符合临床及脑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的急性缺血性梗死的60例患者分为氟桂利嗪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h分别进行脑弥散核磁共振检查,观察缺血核心部位及半暗带面积的变化。结果:氟桂利嗪组在治疗后12h半暗带面积为(0.40&;#177;0.23)cm^2,与本组治疗前(2.05&;#177;0.77)cm^2及治疗12h后对照组(0.71&;#177;0.22)cm^2相比较,缺血半暗带均有明显改善(P&;lt;0.001)。同时缺血核心部位的面积也明显缩小(P&;lt;0.001)。结论:氟桂利嗪对急性缺血性梗死缺血性半暗带的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性眩晕(PV)患者给予耳后注射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共计106例PV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给予耳后注射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流速度、生活质量、平衡能力、头晕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92.45%)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73.58%)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加快(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快(P<0.05);治疗后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头晕评价表(DHI)评分降低(P<0.05),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HI评分更低(P<0.05),BBS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1%,与对照组的16.98%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V患者给予耳后注射倍他司汀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能够促进临床疗效提高,改善血流速度,提升生活质量及平衡能力,减少头晕症状,不会加重机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托吡酯、氟桂利嗪对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慢性颞叶癫痫模型的干预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12在中山大学电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8—10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60只,右侧海马植入双极电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对照组植入电极不予电刺激,单纯刺激组仅给予电刺激,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刺激前90min分别给予40mg/kg氟桂利嗪、80mg/kg托吡酯及上述剂量两药联合灌胃。观察点燃率,点燃速度及异常脑电发放时间。经历全面痫性发作后,主动脉灌注法处死动物做右侧海马部尼氏体(标记神经元)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染色并计数。对照组大鼠与其他组饲养相同天数后处死做病理检查。 结果:对照组动物无死亡,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有11,10,11,11只大鼠充分点燃并完成后续实验。成功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首次全面点燃所需刺激次数分别为[(16.36&;#177;4.32)、(18.40&;#177;3.86)、(24.36&;#177;7.71)、(32.01&;#177;9.46)次],平均异常脑电发放时间分别为[(46.24&;#177;12.22)、(43.52&;#177;13.40)、(30.92&;#177;6.73)、(25.20&;#177;3.86)s]除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对照组、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动物右侧海马神经元计数均值分别为[(5958.5&;#177;167.5)、(4838.5&;#177;70.0)、(5159.0&;#177;175.5)、(5480.5&;#177;219.5)、(5547.0&;#177;321.0)个/mm],星形胶质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2162.5&;#177;173.0)。(3282.0&;#177;163.5)、(2872.0&;#177;163.0)、(2532.5&;#177;82.0)、(2502.5&;#177;1375)个/mm^2,除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托吡酯对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有明显抑制效果。氟桂利嗪作用不明显。联合用药时有一定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怀 《大医生》2023,(1):83-85
目的 探讨温阳化痰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7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3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痰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V)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V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阳化痰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眩晕等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15.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