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医药增强机体抗癌能力与抗转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朴炳奎 《中国肿瘤》1999,8(10):447-448
近40年来,中医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提出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嫩坚散结的四大法则。其中成绩较为突出是关于扶正培本法和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中医的扶正培本在癌症治疗中,最突出的就是能提高机体固有的抗癌机构成员的抗癌功效,具有双向调节和保持平衡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证实血瘀证与肿瘤患者,尤其与已有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有相关性。在癌细胞的各种生物学特征中,转移是最为关键的特性,80%以上的肿瘤病人死于侵袭和转移,在临床上通常诊断为癌时,约50%的患者已发生远处转移。研究侵袭和转移并寻找抗转…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主张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考虑直接杀伤癌细胞,更要考虑扶正固本,调整并提高机体的内在抗癌因素增强抗癌能力,在治疗上有攻有补,攻补兼施。在癌症患者化疗阶段,采用化疗为攻,中药为补,形成攻补兼施,不但使症  相似文献   

3.
癌症的药膳疗法是指对于处于各种治疗期的癌症病人,采取中药与食物相配合的辨证施治方法,在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同时,共同达到扶正抗癌的目的.仅就不同体质的癌症病人的药膳疗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扶正抗癌冲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金水  王冠庭 《肿瘤》1997,17(2):113-115
观察中药扶正抗癌冲剂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将103例术后及65例未手术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中药、中药加化疗、或单用化疗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IL┐2与IL┐2R,及IFNγ的变化。结果扶正抗癌冲剂结合化疗不仅可显著改善机体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而且扶正抗癌冲剂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结论中药扶正抗癌冲剂加化疗为治疗晚期胃癌的一个新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5.
抗癌治疗达到肿瘤完全控制后,癌症患者成为癌症生存者。癌症生存者是在艰难抗癌治疗后的幸存者,因此又被称为癌症幸存者。李先生和张女士就是这样的癌症幸存者。6年前李先生患大肠癌,治疗后反复检查无任何肿瘤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扶正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扶正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Man 5.2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6个RCT,均为B级文献,共有467例NSCLC患者.Meta分析显示,扶正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有效率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7,95% CI(1.28~2.72)];扶正抗癌方联合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9,95% CI(0.16~0.54)].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现有研究表明,扶正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有效率优于单纯化疗组,且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7.
德国鲁尔大学医学微生物系新研制的抗癌疫苗在动物试验中初步获得成功,在故意诱发癌症的条件下,接受注射的老鼠有70%免患癌症。 该大学医学微生物系的弗朗克恩伯格教授认为,这种新型抗癌疫苗的机理是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原则上可以对付所有种类的癌症。 这种抗癌疫苗含有一种细胞内传递信息的物质和经过放射处理、已经无害的癌细胞。这种疫苗注入机体后,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注意”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并诱使机体产生特殊的防御物质。抗癌疫苗动物试验初获成功  相似文献   

8.
摘 要:癌因性疲乏是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75%~100%。迄今有关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癌症治疗、肌肉代谢失调、免疫和炎症、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治疗主张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辅之以药物治疗。中医辨证论治癌因性疲乏多以气虚、血虚为主,临床上常采用补益气血之法,以达到扶正抗癌的目的。全文总结近年来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癌症病人都会产生疼痛、乏力、恶心、呕吐、便秘、咳嗽、口腔溃疡、皮肤瘙痒等局部和全身性症状.对此,医生常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处理.不少癌症病人及家属误认为对症处理就是放弃积极的抗癌治疗,其实不然. 标本兼治,共同攻克癌魔 实际上,抗癌治疗与对症处理是癌症治疗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并不矛盾.在癌症治疗中,医生既重视针对癌症本身的治本治疗(抗癌治疗),也重视针对癌症症状的治标处理.也就是说,攻克癌魔需要标本兼治.而对于许多癌症病人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处理常贯穿于癌症治疗的全过程,只是在癌症病变的不同阶段,标本兼治的侧重点不一样,早中期癌症以治本为主,晚期癌症则以治标为主.  相似文献   

10.
癌症生存者( Surviving cancer) 是泛指所有诊断为癌症的生存者,无论癌症病情是否受到控制。对于正在接受抗癌治疗,或已完成抗癌治疗的癌症生存者,心身康复都是他们的迫切愿望。癌症生存者康复涉及到许多层面,但是营养与运动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末,国际联合抗癌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根据目前癌症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出当今癌症研究主攻课题,并定于1990年8月16~22日在联邦德国汉堡举办第15届国际癌症研究大会,届时将对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尤其注重发展中国家的癌症研究。这些课题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癌症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研究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癌症诊断与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治疗的效果也在提高.癌症长期生存者的人数随着抗癌治疗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扶正抗癌方治疗移植性人体胃癌裸鼠。方法移植性人胃胃癌裸鼠随机分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化疗组(5┐FU腹腔注射)、中药组(扶正抗癌方口服液灌胃),共8周。然后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并观察治疗前后胃癌裸鼠体重变化。结果抑瘤率化疗组60.1%,中药组39.2%,体重治疗后比治疗前中药组增加(P<0.01)。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扶正抗癌方有明显的抑制癌肿生长,且体重增加明显、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四川肿瘤防治》2014,(1):59-59
为提高我省肿瘤内科的诊治水平,交流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学术理念和诊疗技术,由四川省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四川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办,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四川省肿瘤内科学术会议暨四川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肿瘤规范化治疗培训班将于2014年4月25日~27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召开。  相似文献   

15.
《癌症进展》2006,4(1):93-93
为了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使用,总结和交流“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经验,发掘和验证“参芪扶正注射液”在临床以及基础研究中新的发现和用途,《癌症进展》编辑部、丽珠医药营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应用有奖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6.
《癌症进展》2006,4(2):186-186
为了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使用,总结和交流“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经验,发掘和验证“参芪扶正注射液”在临床以及基础研究中新的发现和用途,《癌症进展》编辑部、丽珠医药营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应用有奖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双苓扶正抗癌制剂对人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培养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双苓扶正抗癌制剂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双苓扶正抗癌制剂(160μg/ml和320μg/ml)体外加药48h和72h,可启动人胃癌SGC-7901G0期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并将其阻滞于S期。结论:双苓扶正抗癌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王春华 《癌症康复》2010,(3):101-103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癌症已经不再那么神秘和恐惧,然而根据现在的医疗水平,人类还没有完全控制和治愈癌症的方法,有些人面对癌症,多少还有点谈“癌“色变。前不久,我认识了位癌症老人,他们的抗癌经历让我肃然起敬,我把他们抗癌的事迹整理成文,也许会对一些癌症病友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津溪 《抗癌之窗》2012,(4):71-74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抗癌故事,也是一部只能产生在中国母女之间的"抗癌始记"。因为以中西医结合等联合方式综合治疗癌症、以倡导群体抗癌理念征服或战胜癌症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癌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有特色。而我们母女携手抗癌的经历正践行着这一极具开创和挑战性的时代潮流,并以其内涵丰富、真实典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癌症已经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诱导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癌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治疗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治疗效果差、毒副作用强、容易产生耐药性等。因此,急需开发药效好、毒副作用低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抗癌肽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多肽,因其具有结构简单、作用方式多样、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而在癌症治疗上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对抗癌肽的分类、结构和理化特性及抗癌作用机制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为未来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