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突触的可塑性研究:原片胆碱酯酶—银染色法显示运动终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建立光镜下突触可塑性研究新的可靠的染色方法。采用人或大鼠的肌肉标本固定,切片借助组化方法建立运动终板染色法。本染色法能同时显著肌肉,运动终板及运动神经终末结构,并能定量各种神经末梢发芽。本文建立了新的神经肌肉接头染色法,本法省时,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为同类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究有氧运动对大鼠脑组织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和延缓脑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30只D-半乳糖致衰的SD大鼠,随机分为衰老对照组、衰老运动组和正常对照组三组,每组10只,衰老运动组进行8周的跑台运动,正常及衰老对照组不运动。8周跑台运动后,观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结果 8周后,运动组能明显提高其突触密度并降低膜粘滞度,完成时间和错误的臂数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氧运动可以延缓大鼠脑衰老并影响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突触可塑性在学习记忆中所产生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突触形态的改变、新的突触的形成及传递性能的建立,突触可塑性是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其介导了神经兴奋性的传导,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神经构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现就突触可塑性分子机制对学习记忆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形态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电针在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以l-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日1次,7次为l疗程,共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尼氏染色和电镜观察神经元损害的大体和超微结构.结果帕金森模型小鼠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减少,电针后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核膜不清,染色质积聚,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电针组神经元胞浆丰满,内质网较多,线粒体正常;模型组突触数目、数密度、面密度、突触平均连接面积较空白组、空电组增加,电针后呈现进一步增加趋势.结论电针刺激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量吗啡组及对照组大鼠伏隔核及海马CAl区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探讨慢性吗啡处理所导致的突触可塑性改变。方法:将1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 mg/kg,2次/d,逐日递增5 mg,至第10天为50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6天灌注处死,取伏隔电镜标本后在日立H-600透射电镜下测量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结果:吗啡大鼠伏隔核神经元突触活性区长度(226.46±21.10nm)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著小于对照组(319.30±13.40nm,58.7±4.95nm)(P<0.01),突触界面曲率及宽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大鼠海马CAl区神经元突触结构参数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可导致伏隔核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和“印堂”对Wistar-Kyoto(WKY)大鼠行为及前额皮层相关蛋白mTOR和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WKY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假针组、模型组,每组10只。另将10只Wistar雄性大鼠设为正常组。正常组、模型组常规喂养21 d,不进行任何干预,假针组予以假针刺安慰治疗。电针组取“百会”和“印堂”进行治疗。21 d后通过体质量、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对大鼠行为学改变进行评价。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前额皮层mTOR和GSK-3β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旷场实验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蔗糖水摄入比明显低于正常组;与假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体质量、旷场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蔗糖水摄入比明显增加;前额皮层mTOR的表达量中,电针组高于假针组,正常组高于模型组;前额皮层GSK-3β的表达量中,电针组低于假针组,正常组低于模型组。结论 电针可改善WKY大鼠的抑郁状态,可能与前额皮层mTOR表达上调,GSK-3β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肌肉接头、肌肉疲劳的实验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研究中枢、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疲劳动物模型,为各种因素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方法:用铂金电极刺激蟾蜍脊髓,保护电极刺激坐骨神经干,直刺电极刺激腓肠肌,用MS302实验系统记录坐骨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和腓肠肌的收缩曲线。观察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上述疲劳的影响。结果:中枢出现疲劳时间最短;神经-肌肉接头次之;肌肉出现疲劳时间最长。丹参和生脉注射液使中枢、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出现疲劳时间都相应延长。结论:运动性疲劳首先发生在中枢,其次是神经-肌肉接头,最后是肌肉疲劳,丹参和生脉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全产程中的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①目的 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全产程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母婴的影响。②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无禁忌证的单胎头位临产初产妇 30 0例 ,随机分为腰硬组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硬外组 (硬膜外麻醉 )和对照组 (未用任何麻醉方法 )各 10 0例。行L2~ 3 椎间隙一点穿刺并一次成功。分别观察镇痛效果、起效时间、用药量、副作用、产程、分娩方式及母婴情况。③结果 腰硬组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以及用药量明显优于硬外组(uc=5 .34,t=16 .92~ 2 9.6 9,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宫颈扩张加速 ,第一产程明显缩短 ,而第二产程延长 (t =3.34~ 4 8.4 9,P <0 .0 1) ,剖宫产率明显下降 ,而阴道助产率增高 ,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下降 (χ2 =6 .82~ 2 0 .35 ,P <0 .0 1)。④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优于硬膜外麻醉 ,是一种安全有效、更适合全产程镇痛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蟾蜍和小鼠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疲劳模型,比较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对蟾蜍和小鼠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疲劳的影响.方法:分别记录蟾蜍和小鼠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曲线,测定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疲劳的时间.结果:①0.8g·kg-1、1.2g·kg-1、1.6g·kg-1和2.0g·kg-1剂量的黄芪注射液均能延缓小鼠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的疲劳,蟾蜍仅有0.8 g·kg-1和1.2 g·kg-1有此作用,1.6g·kg-1及以上剂量的黄芪注射液对蟾蜍有加速上述部位疲劳的作用.两种动物均以1.2g·kg-1剂量作用最显著;②最佳剂量1.2g·kg-1黄芪注射液延缓两种动物神经-肌接头和肌疲劳的作用与延缓中枢疲劳的作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最佳剂量1.2g·kg-1黄芪注射液对小鼠三个部位的作用同蟾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对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疲劳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抗疲劳作用主要发生在神经-肌接头和肌等部位,即延缓外周疲劳;其抗疲劳效应,哺乳动物优于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探讨了新的外周性镇痛药筛选方法,并应用这一新方法,观察了人参茎叶总甙,分组甙及单甙Rb_1的镇痛作用。实验表明,以缓激肽为工具药,局部用于大白鼠脾系膜,以血压变化为记量资料,可用以筛选镇痛药物。结果证明,人参二醇组、三醇组皂甙及单甙Rb_1均具有外周性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四种抗血清,在不同孵育条件下比较PAP、双桥PAP及ABC法的敏感性。双桥PAP法为一实用、敏感的免疫组化法。探讨了提高免疫组化染色强度的操作步骤:用延长第一抗体孵育时间(过夜),抗体稀释度提高5~10倍,第二、三步骤用提高孵育温度(37℃)来缩短孵育时间,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