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搜集2001年~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5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瘤体明显均匀强化,2例病变轴位显示病灶跨过左侧椎间孔向椎管外"钳状"生长。其中1例相应椎体合并小血管瘤。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为少见肿瘤,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定位及定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能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最后确立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完整的病理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5例中,4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均沿脊椎纵轴生长,呈梭形或长椭圆形;病变平面脊髓明显受压,3例肿块呈"钳"状包绕脊髓;5例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明显强化;2例肿瘤沿相邻的椎间孔呈"哑铃"状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硬膜外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直肠海绵状血管瘤8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8例(100%)均表现为直肠壁明显增厚,以黏膜下层增厚为著,T2WI及FS-T2WI呈显著高信号.7例(87.5%)直肠系膜内可见...  相似文献   

4.
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1例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病变分布在腮腺咬肌区13例,颊部及颧颞部12例,眶部3例,唇部3例。3例为椭圆形或类圆形,2例为梭形,其余26例均表现为团状或片状的不规则形。T1WI上20例表现为长T1信号,7例为等T1信号,4例为稍长T1信号,在T2WI上27例表现为长T2高信号,4例为稍高信号。结论MRI可以明确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并能明确病变的形态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行磁共振平扫检查,同时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5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颈段、2例位于腰骶段.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6例呈等T1WI信号,2例呈长T1WI信号,1例呈短T1WI信号,9例呈长T2WI信号影,增强扫描4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MRI信号因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而表现多样.结论 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确诊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l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7例位于硬膜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颈胸段,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胸腰段,2例位于腰骶段。肿块多呈不规则形,2例包绕硬脊膜生长,4例突入相邻的椎间孔生长,病灶典型的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病理显示肿块为异常薄壁血管丛,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大量红细胞。结论: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MRI有助于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9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病灶均位于胸段椎管,其中3例位于上胸段,6例位于下胸段,病灶均沿脊柱长轴生长;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矢状位显示病灶呈梭形或卵圆形附于椎管侧后壁,相应硬膜外间隙增宽,在病灶两端形成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的脂肪帽,呈"笔套样"改变,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强化后的瘤体与高信号的脂肪帽分界不清,共同形成"双尾样"改变。冠状位及轴位显示病灶沿相邻椎间孔"伪足样"向外生长,相应椎间孔轻度增宽,骨质轻度压迫吸收。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平面全方位观察有助于术前准确定位及诊断。  相似文献   

8.
9.
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及MRI资料完整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发作方式分为:突然发作和静止发作2种类型。MRI表现:T1WI为等或低信号占76.5%,T2WI为等或高信号占85.3%;T1WI、T2WI呈混杂信号占36.2%;T2WI上瘤周有低信号环占16.2%。8例行Gd-DTPA扫描,显示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形态大多为类圆形占86.6%,部分可见典型的桑椹样或网络样结构占11.7%。病灶发生于中脑3例,桥脑4例,延髓2例。组织病理学表现:大多具有复合性的病理改变,3例可见瘤血管腔内存在弹性纤维;2例可见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MRA显示血管周围高信号5例。结论MRI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发病部位:上肢5例,下肢14例;MRI表现主要分为三型,①局限团块型11例,6例位于肌肉间隙,5例位于皮下疏松组织内,T1WI表现为中等或略高信号,T2WI8例出现典型团块周围的"铁环征",3例明亮高信号内见条形低信号分隔类似囊性病变表现;②弥漫蔓藤型6例,均位于皮肤表层或皮下疏松组织内,表现为弥散分布的迂曲的蔓藤状,T1WI呈等略高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一般无血管流空现象;③混合型2例,均位于皮下疏松组织内,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影像表现;各型增强扫描均有明显强化。结论: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临床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MRI对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RI鉴别软组织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MRI检查67例软组织肿块,其中25例肿块应用STIR成像,47例肿块Gd-DTPA增强造影。结果:67例软组织肿块,良性52例,恶性15例。根据MRI影像特征,11例(21.2%)良性肿块和1例(6.7%)恶性肿块正确诊断。当MRI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后,良性肿块定性准确率94.2%,恶性肿块定性准确率80%。结论:仅根据MRI影像特征,大多数软组织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是不可靠的,当MRI影像特征和临床资料结合后,大多数软组织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13.
磁共振快速场回波技术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快速场回波技术(FFE)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脑内CA患者的MR I资料,重点分析其FFE成像信号与常规T2W I的信号特征。结果FFE序列对CA的病灶对比度明显高于常规T2W I(P<0.05),对于CA的检出率,FFE与常规T2W I相近,均检出了全部CA病灶。结论磁共振FFE技术可以提高CA的病灶对比度,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2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观察病灶分布、边界、部位及MRI信号表现.结果 12例病灶均为单发,边界清,7例位于左侧鞍旁,5例位于右侧鞍旁.与脑白质相比,T1WI上5例病灶呈等信号,7例呈稍低信号,1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不均匀;T2WI上12例病灶均呈高信号,1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不均匀.DWI(b=1000 s/mm2)上弥散不受限.增强扫描12例病灶均呈显著强化.术前MRI正确诊断6例,误诊6例.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MRI对女性盆腔包块的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MRI对女性盆腔包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盲法,对71例(138个病灶)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的女性盆腔包块的MRI和B超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各自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进行比较。结果:盆腔包块定位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MRI和B超分别为86.96%/73.19%、96.94%/93.88%和96.10%/81.78%,两者虽无显著性差异,但13个直径0.5~1.5cm的子宫肌瘤,MRI检出12个而B超漏检10个。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MRI/B超分别为77.54%/55.27%、95.92%/92.86%和85.17%/70.7%,两者间具显著性差异。对盆腔恶性肿瘤分期的准确性,MRI达90%。结论:对女性盆腔包块的定位诊断,MRI和B超均有较高价值,但对直径<1.5cm的子宫肌瘤,MRI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定性诊断和恶性盆腔肿瘤的分期,MRI则远远优于B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MRI表现与特征,探讨MRI对CTPV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CTPV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PV的MRI平扫可见门静脉闭塞,闭塞门静脉周围可见由侧支静脉形成的团块状、网状异常软组织信号影(29例).MRI增强动脉期见肝实质灌注异常(18例),门静脉期见异常侧支静脉强化(29例).结论 CTPV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对CTPV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不同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梯度回波FLASH T2WI及自旋回波序列SE T1 WI、T2 WI对3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扫描,分析MRI不同扫描序列图像特征.结果 36例病人中SE T1 WI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1个,SE T2 WI发现病灶36个,FLASH T2 WI发现病灶38个.结论 在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方面,MR梯度回波FLASH T2 WI较SE序列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8.
轮缘征在CT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轮缘征对输尿管结石在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腹部平片无异常,在静脉尿路造影像上怀疑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51例,随后进行CT平扫来验证输尿管阴性结石的存在与否以及轮缘征的显示率。结果:除2例因结石染色明确诊断外,49例CT扫描显示结石者43例,检出率为87.7%。其中输尿管结石伴轮缘征者29例,占67.4%,结石平均直径为3.7mm,CT值100~422HU。轮缘征最大直径13.0mm,平均6.4mm,CT值为14~22HU。未出现轮缘征者14例,结石平均直径为5.8mm。结论:轮缘征是诊断输尿管结石较可靠的CT征象,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此征还可与静脉石和其他性质的钙化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数字钼靶X线摄影"边缘征"对乳腺肿块样病变良、恶性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74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80岁,平均49.2岁,良性36例,恶性38例,对数字钼靶X线摄影显示乳腺肿块"边缘征"进行分析.具有深分叶和/或毛刺的肿块归为恶性边缘征组,无深分叶又无毛刺的肿块归为良性边缘征组.结果 采用"边缘征"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91.67%、90.54%、91.89%、89.19%.以2 cm为分界,病变大小对依靠边缘征定性良恶性病变准确性无明显差别(P>0.05).以40岁为分界,恶性病变组:≥40岁患者89.47%,<40岁患者10.52%.≥40岁依靠良、恶性边缘征对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6.92%、93.94%;<40岁,依靠良性边缘征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7.50%,依靠恶性边缘征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25.00%,两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钼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可作为乳腺肿块样病变定性诊断的一种参考,其简单易行,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