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消化性溃疡(PUA)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老年消化道疾病。老年人因多器官功能发生进行性退变,特别是胃黏膜抗溃疡能力低下、胃泌素分泌亢进、肺功能减退、服用多种药物等因素,导致了老年人易发消化性溃疡。PUA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出现上腹疼痛的比率也逐渐减少,疼痛也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溃疡常出现在消化道高位,致使疼痛由背部及剑突向下放射,有的患者还向胸部放射,易与心绞痛相混淆。  相似文献   

2.
老年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消化性溃疡有许多特点。我们对我院2001年3月~2005年6月收治的20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老年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例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平均年龄(70.14±3.08)岁  相似文献   

3.
4.
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根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确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这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根除幽门螺杆菌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得以根治,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抗酸疗示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消化性溃疡复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 ,许多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 (Hp)可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但是否能有效替代长期抗酸治疗尚不能肯定。本研究对 4 2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Hp后随访 3年 ,观察消化性溃疡复发及再出血的情况。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5 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 4 9例 ,复合性溃疡 3例 ,均存在Hp感染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16例。男 4 1例 ,女 11例 ,年龄 15~ 71岁 ,平均 4 3岁。上述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活动期溃疡 ,胃窦活检 ,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检查均为阳性 ,证实有Hp感染。有…  相似文献   

6.
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再出血作用。方法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行急诊胃镜检查,取胃窦组织检测Hp。随机选择Hp阳性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用洛赛克(20mg/次)+羟氨苄青霉素(750mg/次)和单独用洛赛克(20mg/次)治疗,每天2次,共2周。Hp阴性组(C组)单用洛赛克(20mg/次)治疗,每天2次,共2周。之后,三组病人再用洛赛克(20mg/次),一日一次,治疗2周。疗程结束,复查胃镜及检测Hp,并随访18个月。结果A、B、C三组病人经治疗后,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968%和975%,三组之间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833%和18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8个月后,A、B两组的再出血率分别为27%和31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组再出血率为125%,分别与A、B两组比较,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除Hp能降低消化性溃疡再出血,所有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需要进行根除Hp治疗,以防溃疡再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HP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HP与发生消化性溃疡存在紧密的联系,做好抗HP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胃乃安胶囊抗消化性溃疡复发及根除幽门螺杆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治愈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为70%~90%,目前,尚无理想的抗复发措施.1998年2月~2003年2月,笔者应用胃乃安胶囊维持治疗以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经过5年临床研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根除幽门螺杆菌,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水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除幽门螺杆菌,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水平萧树东自1982年Warren和Mrarshal首先培养和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成功以来,大量的研究已证明,Hp不但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2008年来我院消化科就诊并且经过胃镜确诊的患者人群。分为A、B两组,A组31例,均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B组28例,均为浅表性胃炎或正常人群,均经胃镜检查确诊。A、B两组人群在给予胃镜检查的同时取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置于Hp指示剂中以诊断是否感染Hp。结果A组Hp阳性25例,感染率80.6%,B组Hp阳性9例,感染率为32.1%,A、B两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Hp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产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与幽门螺杆菌 L型 (HP- L )感染的关系。方法 取 386例 PU患者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粘膜组织 ,常规切片后以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 HP- L 型细菌 ,并计算检出率。结果  HP- L 型检出率为 5 3.37% ,其中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出率分别为 5 6 .73%、5 4 .2 9% ,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HP- L 型检出率分别为 5 8.33%、5 5 .5 0 %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男女患者HP- L 检出率前者 (6 1.18% )明显高于后者 (38.17% ) (P<0 .0 1) ;30岁以下、30岁~、4 0岁~、5 0岁~患者 HP- L检出率依次为 32 .0 5 %、4 1.94 %、5 9.18%、71.79%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PU患者 Hp- L型感染率较高 ,且男性高于女性 ,HP- L型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PU患者 HP- L型变异可能是导致溃疡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确定性致病因素,其在溃疡并出血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感染率受检测方法、药物等影响不尽相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性,从长远上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溃疡出血风险,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43例反流性食管炎及同期条件相匹配的50例慢性胃炎及4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日产PQ20型0Lympus纤维胃镜检查并取胃粘膜四块用Hp检测试纸行快速尿素酶测定,同时取空腹静脉血用ELISA方法测定血Hp-IgG抗体.Hp阴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5例)分为A、B两组A组(n=7)接受法莫替丁(20mg,Bid)治疗,B组(n=8)接受法莫替丁(20mg,Bid)及西沙比利(10mg,Tid),各治疗28天.Hp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8例)分为C、D两组C组(n=14)接受洛赛克(20mg,Bid)及西沙比利(10mg,Tid)治疗,D组(n=14)接受洛赛克(20mg,Bid)、羟氨苄青霉素(0.5,Tid)、呋喃唑酮(0.2,Tid)及西沙比利(10mg,Tid)治疗,各治疗14天.结果1、Hp在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检出率分别为65.1%、64%及80.8%(P>0.05).2、Ⅰ、Ⅱ、Ⅲ及Ⅳ级食管炎的百分率分别为30.2%、46.5%、18.6%及4.7%.无Ⅴ级食管炎.各级食管炎患者Hp检出率分别为61.5%、55%、87.5%及100%(P>0.05).3、A、B组治疗显效率(反流症状消失)为57.1%及100%(P<0.05).C、D组治疗显效率为64.3%及92.9%(P>0.05).结论1、Hp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病变程度均无相关性,根除Hp对反流性食管炎本身的治疗似无影响.2、促动力剂在反食性食管炎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等与产细胞毒相关蛋白A幽门螺旋杆菌(CagA+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分为三组即无症状对照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组,Hp感染以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呼气试验(14C-URT)和(或)病理特殊染色确定,CagA+Hp感染则进一步通过检测血清CagA IgG加以确定.分别计算各组Hp及CagA+Hp的感染率及Ca-gA+Hp占Hp感染的比例,并作组间比较.结果消化性溃疡时,Hp及CagA+Hp的感染率以及CagA+Hp与Hp感染者之比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Hp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的发生高度相关,其感染率达90%以上,其中产CagA型Hp又占九成以上,可见CagA+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这在消化溃疡的防治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铁性贫血(IDA)伴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抗Hp加铁剂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疗效,探讨Hp感染与IDA形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IDA伴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分为A、B、C、D 4组。A组给予补铁及Hp根除治疗,B组仅Hp根除治疗,C组仅补铁治疗,D组中医辨证治疗胃炎;检测治疗前后其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水平,并对Hp、胃蛋白酶活性、胃酸进行检测。结果:IDA伴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较高(82.7%,62/75),补铁联合抗Hp治疗较单纯补铁或抗Hp治疗效果显著(P<0.05)。结论:Hp感染可造成或加重机体铁营养不良,在治疗IDA的过程中应注意清除Hp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elicobacter phylori(H.pylori)与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H.pylori阳性患者1 887例和H.pylori阴性患者68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比值比(OR)和95%CI,以此确定H.pylori感染是否是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因素。结果 10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阳性38例,H.pylori阴性62例。364例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阳性195例,H.pylori阴性169例。非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H.pylori阳性1 654例、H.pylori阴性45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OR=0.25,P0.001)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OR=0.52,P0.001)H.pylori感染率较低。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不是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60岁及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4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肠化生组186例和非肠化生组313例,分别观察每组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淋巴滤泡等病理表现.结果 肠化生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cagA 基因阳性 Hp 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用 ELISA 检测55例慢性胃炎和3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中 Hp CagA IgG 水平。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 CagA IgG 阳性率为47.3%,其阳性血清的平均 CagA IgG 水平为27.9±12.9U/ml,而消化性溃疡患者之阳性率为72.7%,CagA IgG 水平为41.6±18.0U/ml,两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和 p<0.01)。结论 CagA 阳性 Hp 具有致溃疡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变化,指导开发抗HP中药。材料与方法 108例慢性胃病分为以下5型:①脾胃虚寒型26例;②脾虚夹热型24例;③胃阴不足型16例;④脾胃湿热型19例;⑤肝胃不和型23例。HP的检测:①涂片Gram染色;②快速尿素酶试验(RUT);(3)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结果 HP的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84.2%)、肝胃不和(78.2%)、脾虚夹热(58.3%)、脾胃虚寒(38.5%)、胃阴不足(31.3%)。实证(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HP的感染率和虚证(脾虚夹热、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型比较,经x~2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HP的感染率存在差异,实证型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由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2010年3月-2012年7月诊治的1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到消化科就诊的234例非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结果 胃溃疡组感染H.pylori的几率是对照组的2.308倍,十二指肠溃疡组是对照组的8.186倍;胃溃疡组服用NSAIDs的几率是对照组的6.072倍,十二指肠溃疡组是对照组的2.823倍;胃溃疡组同时感染H.pylori和服用NSAIDs的几率是对照组的14.972倍,十二指肠溃疡组是对照组的28.873倍.结论 H.pylori感染同时服用了NSAIDs患者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危险性,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可以起协同作用,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