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确定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的依据.方法对105例9个月内小儿脑性瘫痪儿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结果本组患儿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病史中围产期均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2)具有11项共同的早期症状;(3)临床检查均有原始反射的异常,矫正反应出现过晚及肌张力改变;(4)大部分患儿的头部CT与脑电图有异常改变.结论早期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可以上述4点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的依据。方法:对105例9个月内小儿脑性瘫痪儿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结果:本组患儿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病史中围产期均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2)具有11项共同的早期症状;(3)临床检查均有原始反射的异常。矫正反应出现过晚及肌张力改变;(4)大部分患儿的头部CT与脑电图有异常改变。结论:早期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可以上述4点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脑性瘫痪的CT 表现,并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影像依据。方法 选择符合脑瘫早期定义临床标准的婴儿头颅 CT75例进行分析。结果 大部分病人CT有异常改变,包括: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基底节钙化、脑发育畸形。结论 在上述异常改变中,脑萎缩与外部性脑积水在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有很大差别,在形态学上对二者进行鉴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李燕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8):461-462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 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 ,全国 0— 6岁脑瘫患儿有 31万 (患病率为 1.86‰ ) ,并以每年 4 .6万的速度递增。所以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脑瘫患儿获得理想康复疗效的关键。1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障碍[1] 。2高危因素[2— 6]小儿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有 :①早产、低出生体重 ,尤以胎龄 … 相似文献
5.
6.
我科室应用 Vojta姿势反射法对 12个月以内 148例有围产期因素的婴儿进行神经发育检查,对脑性瘫痪的诊断符合率为 90%,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48例患儿均系由小儿神经专科门诊收治的患儿,其中男 104例,女 44例,小于 4个月的 48例, 4~ 6个月 68例, 6~ 12个月 32例。 148例中产前因素 38例,产时因素 86例,产后因素 24例。 1.2 方法 拉起反射:检查者以拇指伸入婴儿手掌,其余 4指握住腕部,将小儿从床上拉起,使躯干与床面成 45°。俯卧位悬垂反射:以手掌支撑婴儿胸腹部水平托起。立位悬垂反射:用两手支撑… 相似文献
7.
2000—06~2005—06我科收治住院小儿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患儿98例,首诊漏误诊6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旭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999,(5)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儿童时期主要致残性疾病。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大部分脑瘫患儿经合理治疗,症状可有不同程度改善,现将早期综合治疗20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个月~6岁。早产儿6例,窒息史... 相似文献
9.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儿童时期主要致残性疾病。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大部分脑瘫患儿经合理治疗,症状可有不同程度改善,现将早期综合治疗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到生后 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于生后 6个月诊断为早期诊断 ,如能在生后 3个月内诊断则称为超早期诊断。脑瘫康复治疗是指综合的、协调的应用医学的、社会的、职业的、教育的和其他措施 ,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和训练 ,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尽量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能力和智力 ,使他们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能够参与社会活动。1 脑瘫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近 2 0年来…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儿童期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减少或减轻患儿的残疾具有重要意义 ,我科 1998年 3~ 12月共收治脑瘫儿 10 8例 ,现就其早期症状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 10 8例均来自我科 1998年 3~12月收治的住院患儿 ,其中男 71例、女3 7例 ,来自城市 10例、矿区 5例、乡镇 3 7例 ,农村 5 6例。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按文献 [1]关于脑性瘫痪的标准 ,对患儿全部进行头颅CT、智力测验等辅助检查。1.3 临床资料10 8例患儿曾具有的高危因素资料见表 1,早期症状首发时间见表 2 … 相似文献
12.
13.
小儿脑性瘫痪124例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早期临床诊治。方法:小儿脑瘫124例例临床病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瘫临床诊断应具备四个要素:(1)姿势异常,(2)运动异常或运动障碍,(3)肌张力异常,(4)反射异常;抓住四条早期线索:(1)生后喂养及护理困难,(2)过分安静或极易被激惹,(3)智能反应落后语言视听障碍,(4)反复惊厥或婴儿痉挛症:注意三个高危因素:(1)家族因素,(2)母体因素.(3)新生儿因素。治疗强调以指导性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结论:脑瘫的治疗及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沈延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999,3(2):171-172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早期临床诊治。方法:小儿脑瘫124例例临床病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瘫临床诊断应具备四个要素:⑴姿势异常,⑵运动异常或运动障碍,⑶肌张力异常,⑷反射异常;抓住四条早期线索:⑴生后喂养及护理困难,⑵过分安静或极易被激惹,⑶智能反应落后语言视听障碍,⑷反复惊厥或婴儿痉挛症;注意三个高危因素:⑴家族因素,⑵母体因素,⑶新生儿因素。治疗强调以指导性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结论:脑瘫的治疗及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CT表现及对其病因进行推测。方法对74例临床诊断明确的脑瘫患儿行CT颅脑检查,CT表现结合临床和文献进行病因探讨。结果颅脑CT检查颅内有异常表现的49例,其中脑白质发育不良15例;灰质易位症11例;颅内软化灶6例,2例合并脑穿通畸形;颅内钙化灶4例;巨脑回畸形4例;脑裂畸形3例;透明隔囊肿3例;Dandy—walker畸形2例;胼胝体脂肪瘤合并钙化1例。结论脑瘫的CT检查有极高的价值;胚胎期发育异常可能是脑瘫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及其临床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湖南省儿童医院网上办公系统-应用系统-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1994-01/2005-01有关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的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以“脑性瘫痪”为检索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为检索词进行第二次检索。资料选择: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与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相关的辅助检查文献。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第一次检索共有865篇文献。第二次检索文献内容分别如下: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41篇、磁共振13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篇、脑电图15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篇、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1篇、头颅超声3篇、眼视光学2篇、TORCH2篇及染色体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头颅超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视光学、染色体、TORCH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改变,也可了解相关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为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结论:将上述检查手段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水平,对于观察疗效、判断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如何早期发现小儿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科的发展,新生儿抢救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国内统计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3.4‰,北方高于南方[1]。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接受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CP)患儿年龄往往较大,康复的效果不太理想,患儿走起路来多数存在异常姿势;而年龄 相似文献
19.
在应用理学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基础上,我们并用传统中医按摩法,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988~1990年在我中心住院治疗的脑性瘫痪儿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6~24月,以9~18月患儿最多;其中痉挛型29例、手足徐动型18例、弛缓型2例、混合型25例。全部病例入院后按小儿发育量表进行评定;运动功能则按Vojta 7种姿势反射进行检查评定,检查结果分为低正常阈(1项异常或落后)3例;轻度(2~3项异常或落后)27例;中度(4~5项异常或落后)25例:重度(6~7项异常或落后)21例。 根据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情况给予双侧Vojta诱导,如:反射性腹爬及翻身(R-K及R-U)。每侧5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与方法收集1994年4月至1996年12月100例脑性瘫痪儿,男61例,女39例。年龄6个月~12岁。使用ELSCINT2400elect全身CT机,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连续向上扫9层,不合作者于扫描前半小时口服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