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比较各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的差异;常规治疗,随访半年,记录心脏事件。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30.26±30.65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5.00±11.36μg/L)和非冠心病组(14.34±9.25μg/L)(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非冠心病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及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OR=16.92);血浆髓过氧化物酶高浓度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之一;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拟探索一种早期灵敏和特异的斑块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方法在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5例非冠心病人群中测定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无相关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升高不代表心肌特异性坏死改变,而可能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对冠心病深入研究后取得的重要进展。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者痉挛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或不同程度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即代表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程度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心源性猝死 (SD)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进而继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是引起ACS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近年来有关斑块不稳定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大量证据表明 ,炎症反应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P 选择素介导的细胞黏附在血栓形成和心肌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炎症反应中增加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促进血小板活化。本文观察稳定型心绞痛 (SA…  相似文献   

5.
王文莉 《山东医药》2010,50(27):105-10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联合苦碟子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5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钙阻滞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停、硝苯吡啶与硫氮(?)酮(diltiazem)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增加冠脉血流量,但对心率、房室(AV)传导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则各有不同。本文目的有二:一是阐述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生理作用;二是确定它们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比较我院7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结果 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严重程度无相关关系(r=0.293,P=0.05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增高.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无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冠脉痉挛导致冠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或不同程度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代表冠脉不同病变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ACS的诊治和预后判断中,心电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不足,冠脉血流量下降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导致心功能障碍。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基础上,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内斑块不稳定,易破损,继发血栓形成及血管挛缩,使心肌供血减少,易进展为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正常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3例的外周血可溶性CD40配体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可溶性CD40配体增高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可溶性CD40配体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正常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3例的外周血可溶性CD40配体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可溶性CD40配体增高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可溶性CD40配体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当代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总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ACS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们健康的超级杀手,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对ACS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概念、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策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方法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4例在发病后5日内多时间点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包括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和活性、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并通过时量曲线分析心肌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结果 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仅有7例心肌标志物不同程度升高;而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肌红蛋白的峰值分别为24,16,8小时。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界峰值分别为0.25,16.6,75.6 μg/L,结论 诊断区分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为心肌肌钙蛋白0.25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MB为16.6 μg/L,肌红蛋白为75.6 μg/L。  相似文献   

15.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他汀类药物的长期应用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01年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伴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微血栓形成正确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近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地尔硫堇(合贝爽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缺血患者根据初始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表现分为:(1)显著的ST段抬高,即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2)无显著的ST段抬高,即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依据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与否, NSTEACS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前者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正常,后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1-3]。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系一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急症,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己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现根据国内有关资料将 ACS 诊治现状作一简述。1 ACS 的概念、分型及病理生理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 Q 波心肌梗死(NQMI)、Q 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UA 是一种静息心绞痛或进行加重的心绞痛,包括WHO 分型中的自发型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既往所称的卧位心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水平,探讨其与不稳定性斑块及临床危险度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Western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水平。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分属低、中、高危3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1例。结果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236±33 INT.mm2、224±23 INT.mm2、455±51 INT.mm2和503±45 INT.mm2。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组之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原水平无明显差别。Western免疫印迹法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危、中危、高危3个亚组间比较,无论是酶原还是活性酶的水平均未发现显著差别。结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高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一个危险信号,但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危险度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范畴,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临床急重症,因其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关注。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可以明显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文献资料及2002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修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治疗指南,现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