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右心室壁收缩同步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同步实时采集行冠脉造影139例患者(分4组)心尖四腔观、心尖两腔观和心尖左室长轴观的组织速度动态图像,测量左右心室壁基底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室内及室间收缩不同步差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部分左室壁基底段Ts在组间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室内及室间收缩不同步差量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室间隔Ts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最高(P<0.01).结论: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较准确评价心室壁收缩同步运动,对诊断缺血心肌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2.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冠心病心肌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运动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TI技术分别检测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35例,采用18节段法采集左心室心肌的纵向应变及径向位移,对比分析冠心病组缺血节段(冠状动脉狭窄≥75%)和对照组相应节段的差异。结果在18个采样部位中,有16个部位表现为冠心病组缺血心肌纵向应变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12个部位缺血心肌径向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应用STI技术能够较好地检测出缺血心肌的纵向应变和径向位移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CAD)患者38例为CAD组;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QTVI模式下取心尖四腔观、心尖两腔观和心尖长轴观。获取CAD组及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各壁中段共6个心肌节段QTVI的速度-时间曲线图,测量速度指标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时间指标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S峰达峰时间(Ts)及E峰达峰时间(Te)。结果 CAD组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对应各壁中段Vs、Ve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CAD组冠状动脉狭窄对应室壁中段的IRT、ICT、Ts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或〈0.01)。左心室缺血或梗死节段Vs、Ve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左心室缺血或梗死节段ICT、IR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应用无创且实时的QTVI技术,通过左心室局部心肌运动速度及时间指标推测其供血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为需要进一步行CAG的患者起到了初筛作用,提高了CAG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程度心肌缺血节段心肌运动的同步性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患者68例分为缺血Ⅰ组(38例),狭窄率50%~75%;缺血Ⅱ组(30例),狭窄率≥75%;选取造影结果阴性者(狭窄率〈50%或无狭窄者)28例为对照组。在QTVI曲线上测量LAD支配的左室心肌5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s和舒张期同步性指标T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Ⅰ组Vs、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和Ve/Va比值减低,Te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Ⅱ组与对照组比较Vs、Ve、Va、Ts、T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QTVI技术能定量分析缺血心肌节段收缩、舒张功能及室壁运动的时间延迟,功能下降和时间延迟程度与局部室壁缺血程度有关,并且舒张期特性指标早于收缩期指标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5.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测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变化,以探讨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方法利用QTVI技术分别测量46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和23例正常人的二尖瓣环收缩期长轴方向峰值运动速度(Sm)和室间隔左室面、右室面、左室后壁内外膜面下心肌短轴方向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收缩期心肌速度梯度(MVG)。M型超声测量二尖瓣环活动幅度(Dm)、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Dm、LVEF值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糖尿病患者Sm值减低[糖尿病组(6.01±1.50)cm/s对正常对照组(6.76±1.63)cm/s,P<0.05];③糖尿病患者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MVG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室间隔:(-0.57±0.82)s-1对(-1.10±0.50)s-1;左室后壁:(1.38±0.97)s-1对(2.36±2.22)s-1)]。结论糖尿病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减低,提示患者存在左室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肌缺血的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 (QTVI)分析左室壁及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指标 ,评价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 (CAG)患者 72例 ,按 CAG结果分为无狭窄组、单支狭窄组、多支狭窄组 ,比较前壁、下壁、侧壁、室间隔的基底部及中间部 8个位点的 VS、 VE、 VA、 E/ A及 3组患者的收缩期峰值速度 (Mv)与射血分数 (EF)值并检测其相关性。结果 单支狭窄组各部位速度值、 Mv、 EF值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多支狭窄组各组值均较低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且 Mv值与 EF值呈线性相关 (P<0 .0 1)。结论 QTVI技术是一种较客观、定量、实时评价心肌缺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PTCA支架置入后缺血节段心肌运动的同步性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左前降支单支病变狭窄率≥75%患者36例,分别于支架治疗前3 d及治疗后1周、1个月应用Q TVI曲线测量左室心肌5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s)并计算Ts标准差(Ts-SD).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节段Vs、Ve、Va值均较低,Ve/Va倒置;支架置入治疗1周后,各节段Vs、Ve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Ve/Va值恢复.治疗后1月.速度指标继续增高,Vs、Ve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1周比较(P<0.05),Va均无明显变化.术前不同步指标Ts明显延长.治疗后1周、1月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 QTVI技术能够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运动及室壁同步性,监测PTCA术后心脏功能和同步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室壁运动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脉冲波多普勒组织成像 (PW DTI)定量诊断冠心病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W DTI技术对 5 4例临床确诊 (其中 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 )的冠心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壁节段长轴及短轴方向运动速度进行测定 ,并与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 2DE显示运动异常的室壁节段 ,PW DTI所测峰值运动速度除后壁三个水平短轴方向A波与正常组相应节段无明显差异外 ,余各速度均明显减低。左室壁节段短轴与长轴方向S波及E波峰值速度的分布比例在冠脉轻度狭窄组与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异 ,在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运动异常节段短轴方向峰值运动速度 ,92 .4%的室壁节段S≤ 6 .0cm/s ,94.2 %的节段E≤ 7.0cm/s ;长轴方向峰值速度 ,96 .7%的节段S≤ 7.0cm /s ,96 .1%的节段E≤ 8.5cm/s。而正常组相应的百分比分别为4.6 %、6 .3 %和 3 .0 %、1.9%。结论 PW DTI可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室壁长轴与短轴方向运动异常。短轴方向峰值速度S≤ 6 .0cm/s、E≤ 7.0cm /s ,长轴方向峰值速度S≤ 7.0cm /s、E≤ 8.5cm /s ,可作为判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尖瓣环前壁、下壁组织多普勒运动速度频谱在评价不同阶段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Dopplertissueimaging,DTI)测定100例不同阶段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二尖瓣环前壁(mitralannu-lar/anteriorwall,MVA/AW)、下壁(mitralannular/inferiorwall,MVA/IW)运动速度频谱,并与其二尖瓣血流频谱(pulsivewave,PW)相比较。结果①弛张功能减阶段,PW-E/A,MVA/AW-E/A及MVA/IW-E/A均降低(P<0.01),MVA/AW-E/A与PW-E/A高于MVA/IW(100%和60%,P<0.01)。②假性正常化阶段,PW-E/A与正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VA/AW-E/A、MVA/IW-E/A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MVA/AW-E/A与PW-E/A符合率底于后者(20%和40%,P<0.01)。③限制性充盈阶段,3组E/A均高于正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MVA/IW-E/A与PW-E/A符合率明显高于MVA/AW-E/A(89%和22%)。结论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前壁、下壁运动频谱在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在评价不同阶段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时,二尖瓣环前壁及下壁分别具有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05~2006-04我们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30例冠心病患者左、右心室舒张功能,并且与正常人对照组3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冠心病组30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7±11.3)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左冠脉疾病,心功能Ⅰ~Ⅱ级。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6±12.1)岁,均无高血压、冠心病史,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正常。1.2方法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取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室壁的运动速度。测量二尖瓣及三尖瓣舒张早期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应变成像技术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左室缺血、梗死心肌运动变化特点,探讨其评价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异常的价值。方法:冠心病心绞痛组11例、心肌梗死组21例,对照组20例。应用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速度模式记录左室侧壁、后间隔、下壁、前壁、后壁及前间隔的运动图像,获取应变曲线,分别测量缺血、梗死心肌和正常心肌的收缩期应变(εsys)、最大应变(εmax)、收缩后缩短应变(εpss)及其持续时间(Tpss),并计算εpss与εsys、εmax比值(εpss/εsys、εpss/εmax)。结果:缺血及梗死心肌较正常心肌εsys、εmax绝对值显著降低,εpss绝对值、εpss/εsys、εpss/εmax显著增大,Tpss显著延长(P<0.01);梗死心肌较缺血心肌εsys、εmax绝对值降低更加明显,εpss/εsys、εpss/εmax增大和Tpss延长更加明显(P<0.05或P<0.01)。结论:应变成像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异常;收缩后缩短是缺血、梗死心肌的常见并且重要的特征,εpss/εsys、εpss/εmax和Tpss有助于区分缺血与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在定量评价兔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前、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手术组(20例)及假手术组(10例),手术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两组兔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室间隔及左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运动速度(Vs)及峰值位移(D)。结果 正常兔心肌组织速度及位移曲线波形规则,Vs值及D值由心底至心尖依次递减;手术组兔心脏心腔增大,EF降低,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收缩速度及位移曲线失去正常规律性,且室间隔心尖段及左室侧壁中间段、心尖段Vs值及D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准确评价心肌梗死前、后兔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对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心肌的局部功能评价价值。方法 53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无狭窄病变对照组(n=14)及单支病变组(n=12)、双支病变组(n=16)和三支病变组(n=11)。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在心肌组织多普勒曲线上测量最大收缩期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结果在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心尖两腔不同切面上,双支、三支病变左室不同节段的收缩峰速度和峰值位移均低于无狭窄病变对照组(P<0.01),而单支组与无狭窄病变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以敏感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的局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扭转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4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缺血组20例和梗死组28例.采集受检者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应用VVI软件测量左室扭转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血组扭转速度峰值(PtwV)减低(P〈0.05),梗死组心尖旋转角度峰值(PAr)、左室扭转角度峰值(Ptw)、PtwV减低,任意两个节段达峰时间的差值(Tw-diff)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组比较,梗死组PtwV减低(P〈0.05).Ptw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VVI技术是研究冠心病患者心肌扭转特征的有效方法,左室扭转指标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能敏感地检出冠心病患者早期的心肌缺血改变. 相似文献
15.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正常成人右心室局域心肌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健康成人的右心室局域心肌功能,并探讨正常增龄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量76例健康成人的右室局域心肌长轴功能。于心尖四腔观上将取样点分别置于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心肌的中点,记录并测量在等容收缩期、收缩期、等容舒张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心肌运动的峰值速度(Vic,Vs,Vir,Ve,Va)、收缩期达峰时间(TQ-S)和Ve/Va值等;同时观察各测量指标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右心室肌在长轴方向上呈现较强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峰值运动速度由心底至心尖方向逐渐递减(P〈0.05~0.01)。右室各节段心肌的Vic,Vs测值随年龄增加并无明显变化(r=-0.01~-0.04,P〉0.05);而TQ-S随年龄增加相应延长,与年龄显示较好的正相关(r=0.39~0.55,P〈0.05~0.01);Vir测值随正常增龄无明显变化(P〉0.05),而Ve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并伴有Va的相应增加;这些变化在基底节段尤为明显。Ve/Va值则呈现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反映右心室局域心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特性。临床在评价右室心肌功能,尤其是舒张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心肌老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局域心肌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期在长轴方向的收缩运动特点.方法 对24只急性心肌梗死犬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 )条件下扫查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后4 h心尖二腔心、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五腔心切面,并应用组织速度曲线对梗死前后左心室各节段长轴方向的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左心室基底部、中部乳头肌水平及心尖部心内膜下,记录等容收缩期最大、最小峰值速度及对应时间,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时间,并计算等容收缩期加速度(Aivs)及收缩期加速度(As).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犬受累节段的Vs、As明显低于正常心肌相应节段(P<0.05或P<0.01);梗死节段的Aivs大于正常心肌相应节段,而相邻及相对节段的Aivs则减小(P<0.05).结论 QTVI能敏感、直观、定量评价左心室局域心肌收缩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组织追踪显像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TTI)检测左心室壁各节段运动位移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TI技术对45例研究对象(对照组23例,冠心病组22例)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进行检测和分析,其中25例(正常人10例,冠心病患者15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有一定规律性。冠心病组运动位移异常节段表现为位移值的降低及其彩色编码显像和曲线波形的改变。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移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TT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7%,特异性为80.0%。结论 TTI通过定量检测组织位移来判断左室壁节段性运动能够无创性快速、客观和较为准确地评价左室节段性收缩功能和心肌缺血,并可以对冠心病室壁节段运动异常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整体功能及介入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18例正常成人和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VVI成像模式下采集标准经胸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和胸骨旁二尖瓣尖、心尖水平的左室短轴二维动态图像。所有冠心病患者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1d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采集图像,应用VVI软件测量左室旋转运动的心底、心尖旋转角度、旋转速率,计算左室扭转角度和扭距等整体运动信息。结果 心肌梗死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扭矩(Ptor)均低于正常人和非心肌梗死组。PCI术后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的LVEF均逐渐改善,心尖旋转角度、心尖旋转速率、左室扭转角度和Ptor变化趋势却相反:前者为术后1周或1个月内增高,术后3个月降低的趋势;后者为术后1周降低,术后1个月、3个月又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 VVI技术能定量评价左室扭转运动。与LVEF相比,左室扭转和扭矩更能体现两组冠心病患者在冠脉再通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组织多普勒成像联合Tei指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1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AG、病史、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临床证据分为三组:对照组40例,冠状动脉狭窄<50%;心绞痛组40例,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0 %;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脉冲多普勒测量右室Tei指数(PW-Tei);TDI分别测量三尖瓣环室间隔部和右室侧壁部Tei指数(TDITei)及收缩期S波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E波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A波峰值速度(Aa),计算Ea/Aa.结果 ①对照组、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右室的PW-Tei和TDI-Tei逐渐升高,三组PW-Tei分别为0.363±0.086,0.463±0.078,0.569±0.066;三组TDI-Tei(三尖瓣环两部位均值)分别为0.400±0.058,0.520±0.078,0.628±0.059;三组间Ea和Ea/Aa逐渐减低;Sa在对照组和心绞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组低于对照组和心绞痛组;②右室的PW-Tei与三尖瓣环室间隔部、侧壁部的TDI-Tei显著相关(r为0.596和0.776);③三尖瓣环两个不同部位测量的TDI-Tei及速度指标均显著相关(r为0.628~0.767).结论 TDI技术可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室功能,TDI-Tei可敏感反映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右室整体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