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婴幼儿常见睡眠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人的正常睡眠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是眼球的快速运动睡眠 (眼快动睡眠 )。其生理特点是全身肌肉松弛 ,心率和呼吸加快 ,躯体活动较多 ,醒后可有梦的回忆。新生儿的眼快动睡眠时间较长 ,每日为 8~ 9h ,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青少年每日约为 1~ 2h。第二种是眼球的非快速运动睡眠 (眼非快动睡眠 )。在眼非快动睡眠 ,心率和呼吸慢而规则 ,身体运动少 ,为安静睡眠的时期。本期又分为 4期 (即第 1期为打盹浅睡期。第 2期为中睡期 ,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第 3和第4为深睡期 ,难于叫醒 ,醒后无梦 )。新生儿的眼非快动睡眠分期不明显 ,2个月后才能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婴幼儿入睡方式现状、入睡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生长发育门诊体检的521名0~35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和简明婴儿睡眠问卷收集其一般家庭情况、养育行为及近1周的睡眠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婴幼儿入睡方式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入睡方式对夜醒次数的影响。结果521名婴幼儿中,奶睡258例(49.5%),抱睡62例(11.9%),自行入睡39例(7.5%),父母陪伴入睡162例(3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仍在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和月龄较小的婴幼儿奶睡概率较高(P<0.05),月龄较小的婴幼儿抱睡概率亦较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奶睡显著增加婴幼儿夜醒次数(P<0.05)。结论婴幼儿以奶睡、抱睡及父母陪伴入睡等入睡方式居多;入睡方式与月龄及目前是否仍在母乳喂养相关;奶睡会增加婴幼儿夜醒次数。  相似文献   

3.
1992年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以来,促进新生儿期的母乳喂养已有深刻认识[1]。新生儿期后能否坚持继续母乳喂养及定期到医院进行能否促进母乳喂养值得关注。我们通过对婴儿到医院儿保的定期或不定期情况与母乳喂养的关系的分析,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4.
母乳喂养4个月可预防或推迟高危儿童的特应性皮炎、牛奶过敏和喘息的发生.在高危儿童中,有证据提示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母乳喂养可减少特应性皮炎的发生.目前没有十分可信的证据认为孕期或哺乳期母亲的饮食摄入和4 ~ 6个月后婴幼儿辅食的添加对特应性疾病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方法选择反复喘息(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52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191例、肺炎患儿101例,取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同时取血筛查过敏原。结果3组患儿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60.4%,各组患儿病毒检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均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其他病毒阳性率很低。所有患儿食物过敏阳性率为25.5%,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仅5.6%。3组患儿的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反复喘息组显著高于毛支组和肺炎组(P均<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SV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和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原;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喘息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发生与患儿是否存在过敏无关。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铁营养状况与喂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8.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脑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脑损伤的关系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儿科(410008)黄榕,杨于嘉,宋建辉,陶永光本研究用CMV-DNAPCR的方法检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并结合头部CT检查,以了解婴幼儿损伤与CMV之间的关系,为小儿脑损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9.
毛细支气管炎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部分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炎 )可反复发作发展为婴幼儿哮喘。本实验室观察Th1/Th2失衡与毛支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1] ,毛支炎发作期Th1/Th2紊乱的程度是否与其后发展为哮喘有关[2 ,3 ] 。本研究前瞻性选择 5 6例毛支炎患儿 ,随访观察 1a ,比较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症患儿 (简称哮喘组 ) ,在初发毛支炎阶段与无哮喘发生的单纯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组 )免疫指标变化 ,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对象  1.毛支组 :5 6例急性期住院患儿 ,男 32例 ,女2 4例。平均年龄 5 .8个月。 16例有个人过敏史和 (或 )家族史 (简称特应症 ) ,均是喘息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计算机在万方数据库、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00-2011年发表的母乳喂养与儿童哮喘发生的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应用RevMan 5.0软件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偏倚评估.结果 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9篇,分别来源于伊拉克、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其中哮喘组 7 705 例,对照组 9 749 例.对母乳喂养与儿童哮喘的9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P<0.000 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9篇文献的合并OR(95%CI)值为0.61(0.38~0.98),Z=2.06,P<0.05.根据母乳喂养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母乳喂养<6个月和≥6个月发生儿童哮喘的合并OR值分别为1.05、0.76,P>0.05、<0.05.各研究的敏感性分析较稳定且无发表偏倚.结论 母乳喂养≥6个月可以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吉林省婴幼儿睡眠状况及睡眠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吉林省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的1 080例0~3岁的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简明婴幼儿睡眠问卷了解婴幼儿睡眠情况,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睡眠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婴幼儿睡眠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8.24%(413/1 080)。4~11月龄、12~24月龄、25~36月龄组睡眠总时长均高于推荐睡眠总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月出生、主要监护人文化程度较高、白天活动强度较大是婴幼儿睡眠问题的保护因素(P<0.05),而服用维生素D频次较低、夜间喂养频繁和母亲打鼾是睡眠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吉林省4月龄以上婴幼儿睡眠总时长均高于推荐睡眠总时长,但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睡眠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对早产儿的随访,对主要监护人进行婴幼儿睡眠知识宣教,坚持规律地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减少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作期病毒病原学、过敏原分布,为喘息患儿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因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住院的135例哮喘高危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甲型流感病毒(Flu-A)、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nF)、人鼻病毒(HR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感染情况;采用ImmunoCAP技术检测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食物性变应原及总IgE浓度。结果 135例患儿中,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病毒检出阳性率为49.6%,各病毒检出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RV 25.2%、HBoV 9.6%、RSV 8.1%、PinF 5.9%、Flu-A 3.7%、ADV 1.5%、hMPV 0.7%。HRV在1~3岁年龄组检出率高于<1岁组(P < 0.05)。过敏原筛查试验阳性率为59.3%,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44%,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9%;吸入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尘螨77%、霉菌37%、花粉26%、动物皮屑9%;食物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鸡蛋白73%、牛奶68%。<1岁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1~3岁组(P < 0.05);1~3岁组T-IgE水平明显高于<1岁组(P < 0.05)。病毒检出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病毒未检出组(P < 0.05)。第2次喘息患儿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及T-IgE水平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吸入性过敏原尘螨、霉菌在第2次喘息患儿中阳性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结论早期HRV感染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与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肥胖对哮喘预测指数(API)阳性喘息婴幼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API 阳性的喘息婴幼儿208 例,按Kaup 指数分为肥胖组(93 例)和非肥胖组(115 例)。在急性喘息发作期给予综合治疗,缓解期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布地奈德混悬液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根据临床控制情况调整ICS治疗用量,共治疗6 个月。治疗后2 周随访1 次,之后每月随访1 次。结果 治疗后2 周、1 个月肥胖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35.5% 及75.3%,低于非肥胖组的53.0% 和87.8%(P P 结论 肥胖可抑制API 阳性喘息婴幼儿对ICS 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尘螨阳性婴幼儿首次喘息后反复喘息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间住院的首次喘息发作婴幼儿共1 236例,其中尘螨阳性387例,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1年内再发喘息3次及3次以上的患儿设定为反复喘息组(n=67),随访期间未再发生喘息的患儿设定为对照组(n=8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尘螨阳性的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年龄、入院前喘息时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流感病毒感染率与反复喘息发作相关联。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年龄较大(OR=2.21,P=0.04)、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OR=3.54,P=0.001)为反复喘息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尘螨阳性的婴幼儿,特别是幼儿,若首次喘息时合并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则反复喘息发作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锌制剂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服锌制剂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对后续3个月内再发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 10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补锌治疗组 (51例)及常规治疗组 (52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补锌治疗组加服葡萄糖酸锌颗粒10 d。观察两组治疗72 h后的疗效、阳性症状消失所需的时间和肠道外脏器损害的恢复情况;同时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在后续3个月内再次腹泻的发生率。结果 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90% vs 75%,P < 0.05)。补锌治疗组治疗后高热、呕吐以及腹泻的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 (P < 0.05)。后续3个月内补锌治疗组再次腹泻以及严重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 < 0.05)。结论 口服锌制剂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显著疗效,同时可降低患儿后续3个月再次发生腹泻的可能性以及减轻再发腹泻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 (MP)感染伴喘息婴幼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过敏原筛查情况。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354例MP感染伴喘息婴幼儿 (MP喘息组)、336例MP感染不伴喘息婴幼儿 (MP非喘息组)、277例反复喘息患儿 (反复喘息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同时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 MP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的CD3+及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MP非喘息组 (P < 0.05);MP喘息组和MP非喘息组的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反复喘息组 (P < 0.05);MP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的CD3-CD19+及CD19+CD23+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MP非喘息组 (P < 0.05),以反复喘息组最高 (P < 0.05)。食入性过敏原检测总阳性率 (30.3%)高于吸入性过敏原 (14.7%),P < 0.05;反复喘息组、MP喘息组的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MP非喘息组,以反复喘息组最高 (P < 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过敏体质在MP感染伴喘息的婴幼儿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婴幼儿自发性症状性癎性发作首次发作后的复发率及其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苏州儿童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首次自发性症状性癎性发作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每1~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间1~60个月。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自发性症状性癎性发作复发率并分析复发危险因素。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首次自发性症状性癎性发作患儿共63例,首次发作5年后累积复发43例,5年累积复发率为69.4%。复发大多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占总复发数的8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脑电图癎样放电是自发性症状性癎性发作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函数比为5.349,95%可信区间为2.375~12.048。结论婴幼儿自发性症状性癎性发作首次发作后的复发率高;脑电图癎样放电为其复发的独立的高危因素,建议此类患儿进行抗癫癎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进一步了解吸入皮质激素对婴幼儿哮喘的治疗作用、副作用等问题.方法对170例1~3岁的轻中重度婴幼儿哮喘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用面罩型筒式储雾罐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50~750μg/d;对照组不用吸入激素,只给予酮替芬等预防性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发作次数、咳嗽、喘息天数均较未经吸入治疗患儿少,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各种严重程度的婴幼儿哮喘,借助面罩型储雾罐吸入皮质激素每日250~750μg均能收到较好疗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百日咳样咳嗽患儿的肺功能特点。方法 收集95例百日咳样咳嗽住院婴幼儿病原学及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资料,并与67例健康婴幼儿(正常对照组)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资料比较。百日咳样咳嗽患儿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百日咳组(17例)、病毒感染组(23例)、结核感染组(6例)、支原体感染组(9例)、其他细菌感染组(8例)以及病原体未明组(32例)。结果 95例百日咳样咳嗽患儿中,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5例(16%),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0例(32%),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2例(2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百日咳样咳嗽患儿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F% tE)和达峰容积比(vPF% vE)均显著降低(均P < 0.05)。结核感染组和支原体感染组潮气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除结核感染组外,各病原体感染组tPF% tE和vPF% vE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百日咳组tPF% tE和vPF% vE显著低于其他病原体感染组(均P < 0.05)。结论 百日咳样咳嗽患儿肺功能多有异常;百日咳杆菌感染的患儿肺功能损害最重;潮气呼吸肺功能测试可为百日咳样咳嗽患儿病原体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