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不同鼠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新生1天(Q1组)、新生7天(Q7组)、新生14天(Q14组)大鼠各6只,分别缺氧2小时.将各组大鼠海马在无血清培养液中,进行原代、单克隆和传代培养;单克隆培养细胞进行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传三代细胞诱导分化3d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染色阳性(LYVE-1 )淋巴管在大鼠肾内的分布.方法 胚胎期第14、16、18、20天的胎鼠,和出生后第1、4、14、21天及成年大鼠的肾脏切成厚50μm的薄片,进行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LYVE-1 的淋巴管丛最早可在胚胎期第16天的大鼠肾脏检测到.在胚胎期第18天,出生后第1、4、7天和成年大鼠肾脏可见到LYVE-1 丛主要位于肾脏皮质的动脉周围.LYVE-1 细胞在胚胎期第14天可检测到,主要位于髓质,出生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到出生后第21天仅在外髓外带见到少量的LYVE-1 细胞.结论 LYVE-1 淋巴管主要位于肾脏的动脉周围,LYVE-1 细胞主要位于肾脏髓质.  相似文献   

3.
何畏  曹曦 《海南医学》2022,33(3):273-279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颅骨骨缝间充质干细胞(CS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成脂诱导的差异.方法 采用出生后5天的SD大鼠,分离培养CSSCs和BMSCs,并进行鉴定.体外对CSSCs和BMSCs进行成骨成脂诱导,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宫内缺氧对新生大鼠常压、常氧生存状态下肺发育的影响,及对新生大鼠不同生存时间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变化,为探讨宫内缺氧患儿出生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宫内缺氧模型。实验分为空气对照组(对照组)和缺氧6d组(缺氧组)。两组大鼠出生后均置于常压、常氧下饲养。分别于出生时、出生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行肺血管形态检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肺组织VEGF蛋白表达,实时(real time)-PCR测定肺组织VEGF mRNA表达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结果:随着日龄增长,缺氧组与对照组肺组织VEGF蛋白及mRNA表达均逐渐增加,缺氧组增长幅度减慢,增长曲线与对照组呈交叉现象。缺氧组与对照组大鼠出生后各时间点肺血管形态无明显差异。随着日龄增长,缺氧组内皮细胞增生较出生时减少;内皮细胞水肿明显,于第14天达高峰。结论:宫内缺氧新生大鼠肺VEGF表达增长幅度减慢, VEGF表达影响大鼠生后肺血管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代谢性酸中毒诱导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进程,探讨其发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细胞生长因子-1(IGF-1)的关系. 方法模型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80只,从出生后第2天开始按535 mg穔g-1的剂量管饲NH4Cl(质量浓度为50 mg穖l-1),每天2次,连续7d,然后进入恢复期;另选未行管饲的80只新生大鼠作为对照组.两组大鼠分别于出生后第3、5、8、10、13、20天处死.取出双眼进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酶染色,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评估; 视网膜切片经常规HE染色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VEGF和IGF-1测定. 结果模型组大鼠在出生后第3、5、8、10、13、20天新生血管(NV)发生率分别为0、7%、24%、59%、23%、0.HE染色可见实验组10 d龄鼠有较多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平均每张切片有(14.67±2.16)个.而对照组未见或极少见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每张仅(0.87±0.75)个,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7,P<0.000 1).出生后第10、13天,模型组鼠VEGF的蛋白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8天,模型组大鼠视网膜IGF-1的蛋白水平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代谢性酸中毒可能损害了正在发育的视网膜血管而引起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与VEGF和IGF-1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缺氧与大鼠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病机理。方法48只白色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按照实验时间(2周、6周、10周)再分为三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其中实验组置于密闭低氧舱中制备低氧模型,对照组在正常环境中饲养,其他条件同实验组。于2周末、6周末、10周末分别取各组大鼠,观察其勃起功能,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阴茎组织中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数量、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①实验组自身比较,大鼠缺氧前后勃起次数有显著性差异,缺氧后大鼠阴茎勃起次数比缺氧前明显减少(P<0.001)。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周末、6周末、10周末阴茎组织中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eNOS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大鼠阴茎勃起次数6周明显低于2周,10周稍高于6周;阴茎组织中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三个实验亚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eNOS的表达6周最低,10周有所回升。结论低氧影响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和nNOS、eNOS的表达。nNOS染色阳性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eNOS表达的下降,可能是低氧环境中大鼠ED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生至成年时期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增殖变化情况及其与相应时间点膀胱兴奋性的关系.方法 40只刚出生的大鼠分为2组,每组20只.第1组从出生后第1、15、30、45、60天对其膀胱进行c-kit和Ki67染色,观察ICC细胞的增殖情况;第2组在上述同一时间对其膀胱进行c-kit和SM-actin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ICC的分布密度,并测定同期膀胱肌条的兴奋性.结果 膀胱ICC细胞的增殖速度和分布密度从第1天开始逐步增加,到第30天后增殖速度明显下降,分布密度也随之趋于稳定.大鼠逼尿肌肌条兴奋性从出生后第1天逐渐下降,第45~60天趋于稳定.结论 大鼠膀胱ICC细胞在出生后迅速增殖,到第45天分布密度趋于稳定.膀胱兴奋性随着ICC分布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乙酰-L-色氨酸(L-NAT)对新生鼠脑缺血缺氧纹状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出生第7天的SD大鼠制备新生鼠脑缺血缺氧模型,HE染色观察纹状体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HIE组纹状体中神经细胞排列紊乱,且数量明显减少,Caspase-3、Bcl-2、Bax的表达升高;HIE+L-NAT组纹状体细胞的损伤程度减轻,Bax、Caspase-3表达下降,Bcl-2的表达进一步升高.结论 L-NAT可能通过调节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减轻纹状体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保护新生鼠脑缺血缺氧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共75只7日龄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n=50)和假手术组(n=25),模型组用Rice法制作50只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分成HIBD组(n=25)和干预组(n=25)。对干预组进行早期干预,HIBD组和假手术组常规饲养,每组选取1天,7天,14天,21天,28天5个时间点处死5只,每只鼠处死前都进行腹腔BrdU注射标记新生细胞,应用荧光免疫双标技术检测各时间点海马齿状(DG)GFAP/BrdU和NeuN/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1)3组大鼠DG区均有BrdU/NeuN和BrdU/GFAP阳性双标记染色;(2)与假手术组比较,干预组及HIBD组大鼠DG区BrdU/NeuN和BrdU/GFAP阳性双标记染色在术后14,21,28天均有显著增高(P<0.01)。(3)早期干预组大鼠术后14,21,28天时的BrdU/NeuN和BrdU/GFAP阳性双标记染色均显著高于HIBD组(P<0.01)。结论:缺氧缺血致大鼠脑损伤可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早期干预可提高脑损伤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TG)对围生期缺氧导致惊厥的新生大鼠(生后10 d)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成缺氧-生理盐水组、缺氧-LTG组、常氧-生理盐水组和常氧-LTG组4组.缺氧-生理盐水组(n=26):用梯度缺氧方法制作急性缺氧模型(氧浓度低于4%),缺氧前0.5 h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缺氧-LTG组(n=26):腹腔注射LTG(20 mg·kg-1),0.5 h后放入同上的缺氧装置;常氧-生理盐水组(n=26):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放入常氧浓度的相同装置;常氧-LTG组(n=26):腹腔注射LTG后放入同上的常氧浓度装置.尼氏染色评估惊厥发作1 h后及生后30 d大鼠的细胞丢失情况,Timm染色观察生后30 d大鼠的苔藓纤维发芽情况,戊四氮测量生后30 d大鼠的惊厥敏感性.结果: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惊厥发作1 h及生后30 d的两个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神经元丢失.缺氧-LTG组在围生期缺氧惊厥的程度及敏感性与缺氧-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常氧两组均未见惊厥发作.但在生后30 d,缺氧-LTG组大鼠对戊四氮的惊厥阈值较缺氧-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P<0.05),较常氧组降低(P<0.01),常氧两组间无差异(P>0.05).缺氧-LTG组大鼠在生后30 d时,齿状回颗粒上层的苔藓纤维发芽分数较缺氧-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但与常氧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拉莫三嗪对围生期缺氧导致惊厥的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降低了大鼠对化学致痫药物的敏感性,并且阻止了远期发展为癫痫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时,大脑皮层第10号染色体上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缺失的基因(PTEN)蛋白、磷酸化(p)-PTEN蛋白、促凋亡蛋白Bim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探讨抑制PTEN活性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HI)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将128只10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缺氧缺血组、假手术组、PTEN脂质磷酸酶抑制剂双过氧化钒 (bisperoxovanadium, bpv)干预组和生理盐水溶剂组。缺氧缺血组在乙醚麻醉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氮氧混合气 (92% N2、8% O2)中缺氧2.5 h;假手术组不结扎颈总动脉,不作缺氧处理。bpv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予腹腔内注射bpv和生理盐水,30 min后做缺氧缺血处理。各组分别于建模后0.5 h及24 h处死动物取大脑皮层,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TEN、p-PTEN及Bim的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定量检测Bim mRNA表达水平,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 缺氧缺血组于HI后0.5 h 及24 h,PTEN蛋白无明显变化,p-PTEN蛋白表达降低。HI后0.5 h,Bim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I后24 h,Bim mRNA及蛋白恢复至基线水平。bpv干预组PTEN蛋白无明显变化,p-PTEN蛋白表达增加,Bim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与生理盐水组和缺氧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pv干预组于HI后24 h,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较生理盐水组和缺氧缺血组减少,凋亡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PTEN发生去磷酸化,活性增高,抑制PTEN活性可下调前凋亡蛋白Bim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年大鼠脑功能影响及其在脑组织中的迁移、分化过程,探讨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鼠随机分为hMSCs移植组(n=18)、移植对照组(n=18)、模型组(n=6)和假手术组(n=6).前3组均建立幼年Wistar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3 d后hMSCs移植组缓慢注射约5×105 个hMSCs至大鼠的左背侧海马,移植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未移植.其中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又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移植后0 d、3 d、1周、2周(均n=3)和4周(n=6)处死.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于造模后31 d(即移植后4周)处死.大鼠处死前均行交替电刺激Y迷宫行为学实验,处死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大鼠同时还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MSCs在脑内的分布.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SCs移植后1周主要沿脑室系统迁移,部分沿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移植后4周细胞沿脑室向周围实质迁移,广泛分布于脑组织.Y迷宫实验显示hMSCs移植组总错误次数(TE)明显少于移植对照组(5.00±2.82 vs 12.67±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MSCs移植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显著优于移植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hMSCs移植组大鼠脑组织损伤较移植对照组及模型组轻.结论:hMSCs脑内移植后可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迁移,且hMSCs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Wang J  Yang LJ  Zhou CM  Zhu HM  Zhang S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94-2997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把实验分成两部分(1)观察缺氧缺血后3、7、14和28d各组新生大鼠的体重变化以及各组28d内生存率。(2)流式细胞术测量缺氧缺血前2h,缺氧缺血后2h、12h、24h、3d、7d、14d和28d各时间点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率,每组实验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参附预处理组,参附治疗组。结果缺氧缺血后3、7、14和28d,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体重的增长均明显小于假手术组(7d8.8g±2.1gvs14.0g±2.9g,均P<0.01),且明显小于参附预处理组(7d11.7g±3.3g,P<0.01或P<0.05),缺氧缺血后7、14、28d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体重的增长均明显小于参附治疗组(7d10.9g±2.7g,P<0.01或P<0.05)。各组的体重明显小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率为60%(12/20),参附预处理组存活率为90%(18/20),参附治疗组存活率为85%(17/20),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氧缺血后2h生理盐水对照组、参附治疗组、参附预处理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开始升高,于缺氧缺血后24h凋亡率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缺氧缺血后14d降到正常。参附治疗组和参附预处理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明显好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4h16.0%±4.2%vs11.9%±2.3%vs18.1%,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减少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改善了新生大鼠HIBD后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采用经典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动物模型,观察HIBD前后脑室周围白质Tau蛋白水平的改变,探讨新生大鼠HIBD早期Tau蛋白表达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清洁级7日龄Wistar大鼠8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n=40)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HIBD组,n=42)。参照Rice法单侧结扎新生大鼠左颈总动脉复制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对照组)只切开颈部正中皮肤,分离但不结扎左侧颈总动脉;HIBD~大鼠置入低氧环境缺氧2小时,而后按时间随机分为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组(n=8)。HE及嗜银染色后,光镜下观察HIBD前后及不同时间组新生大鼠脑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各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与皮层微管相关蛋白Tau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400倍视野下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进行Tau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dens卸,OD)测定,并统计学分析。结果:HIBD新生大鼠嗜银染色示脑室周围白质神经细胞中存在神经原纤维的增粗、缠绕。各实验组Tau蛋白随着缺氧缺血时间的延长参疫反应牲增强,其中H工后3小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HIBD后6小时组、12小时组、24小时组以及48小时组的0D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IBD可造成新生鼠脑脑室周围白质中神经纤维变性,总Tau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日龄SD大鼠分成HIBD模型组(n=11)、rh-EPO治疗组(n=11)、假手术对照组(n=10)。用电镜观察缺氧缺血后24h三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特征;比较缺氧缺血后0、6、12、24h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自发左旋、夹尾左旋、夹尾尖叫发生率;利用跳台试验观察三组大鼠生后75天学习、记忆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大量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治疗组较模型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缺氧后0h,两组动物均出现自发左旋、夹尾左旋、夹尾尖叫现象(治疗组10/10,模型组9/9),缺氧后24h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现象发生率明显降低(治疗组1/10、模型组6/9,P=0.0198)。跳台试验发现模型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学习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均<0.01),记忆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均<0.01),治疗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rh-EPO可抑制HIBD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改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rh-EPO有望成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胎鼠宫内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44只孕19 d SD大鼠分为rhEPO治疗组(Treat组)、生理盐水缺血对照组(I/R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Treat组于缺血缺氧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入rhEPO (5000 U/kg),I/R组于缺血缺氧前30 min注入1 mL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30 min、3 h、6 h、24 h和48 h取胎鼠脑组织。假手术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生理盐水后只进行开关腹手术,于术后24 h取胎鼠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化的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Tunel)法观察脑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 I/R组与Treat组缺血再灌注24 h和48 h海马区均观察到凋亡的脑神经细胞存在,且凋亡神经元的数量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Treat组与I/R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在再灌注48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组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强度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再灌注48 h时最高。与I/R组相比较,Treat组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 Caspase-3表达的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减小,除24 h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rhEPO预处理可抑制胎鼠宫内缺血缺氧后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以及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源性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tliosicle,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HIBD模型,观察腹腔注射GM,对HIBD模型鼠体重增长、脑水肿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检测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HI)和GM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脑海马组织HSP70阳性细胞及病理学改变。结果HI后新生大鼠海马CA1区仅能检出少量阳性HSP核蛋白(仅在核内表达的蛋白),海马CA1区神经元呈较严重的缺血损伤性改变。而GM1组体重增加、脑水肿减轻、可见应激蛋白HSP70明显表达。结论GM1可使新生大鼠海马CA1区HSP70表达上调,减轻脑水肿、减轻脑缺氧缺血后病理损伤,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移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腺病毒重组载体Ad-VEGF.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20只)、HIBD(20只)、Ad-VEGF移植组(Ad-VEGF组,20只),Ad-VEGF移植组在HIBD后3 d于大鼠左侧感觉运动皮层区(坐标AP:+0.3mm,ML:-2 mm,DV:-1.5 mm)立体定位注射2μl重组体腺病毒悬液.移植后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鼠脑VEGF蛋白;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鼠脑神经元凋亡情况;大鼠3~4周龄时采用T迷宫觅食实验及足错误、姿势反射、肢体放置实验对其学习记忆、空间能力和感觉运动功能等行为学进行评估;采用尼氏染色法检测鼠脑海马CAl区和皮层单位面积内神经元数目.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 显示皮层与海马Ad-VEGF组VEGF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HIBD组(68.09±3.37比24.65±3.37,68.37±3.17比25.14±1.86,均P<0.05).TUNEL结果 显示Ad-VEGF组鼠脑神经元凋亡数目明显低于HIBD组(151.4±21.7比264.4±16.3,P<0.05);行为学检测结果 显示Ad-VEGF组的各项行为学测试成绩均较HIBD组有明显改善(均P<0.05),尼氏染色结果 显示Ad-VEGF组鼠脑海马CAl区和皮层单位面积内神经元数日明显多于HIBD组(70.6±2.3比55.3±2.1,95.1±2.8比70.1±2.7,均P<0.05).结论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165基因治疗可增加VEGF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改善脑损伤后的远期行为学功能,减轻缺氧缺血后的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P2X_7受体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表达下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P2X_7受体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型脑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择出生7 d的SD大鼠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缺氧缺血前后脑皮层、白质、海马P2X_7受体表达.结果 缺氧缺血后2 h,患侧皮层、白质和海马P2X_7受体蛋白较假手术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P<0.01);免疫组化也显示患侧皮层、白质和海马P2X_7,受体表达下降.结论 P2X_7受体可能参与了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在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诊断及预后脑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42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早产儿设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的30例非脑病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早产儿出生5min的Apgar评分,并于出生后7d进行MRI检查,计算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感兴趣区的信号强度值T1值、T2值、DWI值。病例组治疗后随访1年,于12月龄时复查MRI并接受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Ⅲ(BSID-Ⅲ)评估预后。结果病例组出生5min 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出生7d内的MRI测量值T1值、T2值、DWI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12个月龄的MRI测量值T1值、T2值、DWI值均低于出生7d的MRI测量值(P<0.05),病例组12个月龄的BSID评分高于出生7d的BSID评分(P<0.05)。出生7d的MRI测量值T1值、T2值、DWI值与出生5min Apgar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12个月龄的MRI测量值T1值、T2值、DWI值与12个月龄的BSID评分呈负相关(r=-3.554,r=-4.367,r=-4.228,P<0.001)。结论 MRI不仅可以早期诊断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而且还能评估脑发育预后,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