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4)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2.
对近5年来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794例患儿进行了川崎病(KD)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关系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①收集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住院患儿779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出生后29天至14岁;其中男5107例,女2687例;②诊断方法:Mp感染均采用日本明胶颗粒凝集法测定血Mp-IgM滴度(日本瑞必欧式会社提供试剂盒,阳性标准≥1:40)。本组患者检测抗体时间为病后5~11天,血中Mp-IgM阳性滴度范围(1:40~1:320)。KD病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诊断标准。③统计学χ~2检验,对列研究进行联系强度的计算:相对危险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幼保健》2019,(22)
目的观察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及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分析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1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85例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为感染组,其他128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等;记录其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水平,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降钙素原(PCT)等;记录并比较患儿免疫指标水平,包括T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同时记录并对比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患病率,并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血清WBC、ESR、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CD8~+水平低于非感染组,CD4~+/CD8~+、总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Ig G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紊乱情况更严重,炎症反应剧烈,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临床应重视此类患儿的防治,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4.
潘金勇张惠荣谷强刘莹张慧 《中国妇幼保健》2016,(8):1670-1672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的病因之一,除了常见的心血管问题之外,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少有报道。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确诊为川崎病患儿187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等,对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在确诊为川崎病的187例患儿中,发生支原体感染性肺炎28例(14.8%),支原体抗体>770 U/ml,并与完善同样检查的非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52例(对照组)比较,血清支原体抗体均被检测,分析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与非支原体感染合并川崎病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并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热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冠脉扩张的程度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实变和胸腔积液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当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增高时,需考虑有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有益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儿童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儿科综合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MP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与未感染组86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资料,分析影响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平均年龄为婴幼儿时期、存在特异性皮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早产、被动吸烟患儿比例高于未感染组,热程<10 d、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时间≤7 d患儿占比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中性粒细胞(NEUT)、C-反应蛋白(CRP)浓度、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未感染组,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复上呼吸道疾病史、早产为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IVIG治疗时间≤7 d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KD患儿合并MP感染与患儿疾病史、使用IVIG治疗时间、是否早产有关,需据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制定更佳的治疗方案,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并发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损害的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观察79例2001~2004年在我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男44例,女35例。年龄4个月~15岁。MP肺炎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第7版)的临床诊断标准〔1〕,均进行Holter、心肌酶、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及X-ray检查,合并有下述表现之一为有心血管损害:①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②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多源、多发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QRS波群低电压,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改变;③超声心动图或胸片显示:心脏扩大;④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结果:MP肺炎患儿中合并心血管损害者15例,占19.0%。15例合并心肌损害:肌钙蛋白阳性15例,12例心肌酶升高,其中CK—MB升高8例,CK-MB、HDBH、LDH均升高2例,CK—MB、CK、HDBH、LDH、AST均升高2例;10例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l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房性期前收缩1例,QRS波群低电压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ST—T改变1例:5例超声心动图及X-ray检查心脏扩大。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d-1)、维生素C(200 mg.kg-1.d-1)及博迈(5~10 m l/d)治疗,并口服玉丹荣心丸及复合B族维生素14~21天后,11例治愈,4例好转,随访3个月基本痊愈。结论:部分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合并心血管损害,其中婴幼儿山于表达能力差,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应注意入院时的症状及心脏体征,及早诊断并提出防治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细胞因子/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指标变化,并探讨其对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KD合并MP感染患儿102例为KD合并MP组,根据心脏彩超有无CAL分为CAL组和无CAL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KD患儿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IL-17、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NF)-κB/P65、NF-κB/P50、NF-κB抑制蛋白(IκBα)以及IκB激酶(IKK)β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KD合并MP感染患儿CAL的相关性,评估各指标诊断KD合并MP感染患儿CAL的效能。结果 KD合并MP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患儿(P<0.001),IL-17、IL-1β、TNF-α、NF-κB/P65、NF-κB/P50、IκBα以及IKKβ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01);CAL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无CAL组(P<0.001),IL-17、IL-1β、T...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分析65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损伤特征,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除引起一系列呼吸道为主要症状、体征的疾病外,还可能以呼吸系统以外的全身其他各器官系统为主要症状体征。这部分病人容易被忽视、漏诊,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肺炎患儿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小儿肺炎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不断改善 ,肺炎支原体 (MP)、沙眼衣原体 (CT)感染引起的小儿肺炎 ,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 3886例肺炎住院患儿进行MP、CT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对 1999~ 2 0 0 0年收治的 3886例肺炎患儿进行痰PCR -MP、CT -DNA定量检测。其中男 2 0 15例 ,女 1871例。男女比例为 1 0 8∶1,年龄 :<1岁 2 133例 ,1~ 3岁1133例 ,>3岁 6 2 0例。季节 :春季 (3~ 5月份 ) 10 12例(2 6 % ) ,夏季 (6~ 8月份 ) 734例 (18 9% ) ,秋季 (9~ 11月份 ) 999例 (2 5 7% ) ,冬季 (12~ 2月份 …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肺炎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且有增多趋势,每隔3~5年有一次流行高峰。1996年是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流行高峰年,冬季则是该年的流行高峰,为了了解此次流行的特点,我们对南京地区肺炎患儿支原体感染进行了病原学检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11.
长奈瑟菌引起的椎间隙感染非常罕见,本研究报告国内首次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组织标本中分离出长奈瑟菌病例。病原菌经VITEK MS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分子测序技术均鉴定为长奈瑟菌,并依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100 S-31对脑膜炎奈瑟菌的要求进行药敏试验及折点判读。临床结合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先后给予头孢噻肟/舒巴坦治疗6 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7 d,患者明显好转出院。现报告此病例的诊治过程及长奈瑟菌生物学特征,以期为椎间隙长奈瑟菌感染的诊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新型标志物PEG-344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以及经典肺炎克雷伯菌毒力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2021年某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大蜡螟毒力试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分组,将菌株分为高毒力组和经典组;进一步进行黏液丝试验、wzi基因测序和毒力基因检测p(rmpA、prmpA2、PEG-1631、PEG-589、PEG-344)。结果 共收集肺炎克雷伯菌36株,根据大蜡螟毒力试验结果将其分为高毒力组16株,经典组20株;高毒力组黏液丝阳性菌株占87.50%(14株),经典组黏液丝阳性菌株占15.00%(3株);毒力基因PEG-344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经典的独立标志物prmpA、prmpA2。除1株经典组wxwh3(wzi-2)菌株PEG-344阳性以外,其余菌株PEG-344结果与毒力分组完全一致。结论 内膜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EG-344能更准确地鉴别高毒力菌株,及时提醒临床合理用药,为临床医生优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儿童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7年1-12月某院就诊并符合筛选条件的发热儿童328例为研究对象,依初步诊断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7例)、单纯流感感染组(149例)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92例),比较三组患儿血液指标和血清免疫指标。结果 328例发热患儿中,87例(26.5%)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1~6岁儿童。与单纯流感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和肺炎征象的情况明显偏多(P<0.05)。与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情况明显多。与单纯流感组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体温处于中高热状态人数明显较高,患儿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单核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IgG、IgA、IgM、C3和C4阳性异常情况所占比例明显较高。结论 该地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秋冬季节,临床表现多出现较长时间的中高热症状,同时咳嗽、咳痰的征象相对普通流感更为严重,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4.
了解浙江省湖州市某小学一起肺炎支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学校暴发疫情提供科学参考。
根据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相关要求,收集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就诊经过和流行病学等信息。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及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采集血清标本检测支原体总抗体。
共纳入4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病例,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22年5月4日;病例集中发病时间在5月22日—5月31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21日。历时48 d疫情结束。病例均为二年级学生,发病班级罹患率为35.07%(47/134),其中206班为53.33%(24/45),207班为38.64%(17/44),211班为13.33%(6/45)。班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症状临床表现多样,体征不典型,进展慢,前期病例症状较轻,发病学生带病上课,学校晨检也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居家隔离控制措施是导致此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学校应开展相关防治知识宣传,做好晨午检,杜绝带病上课。
15.
海分枝杆菌属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主要引起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近年来,国内已报道了许多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以及局部感染暴发事件。但目前对海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基因组一般特征,菌株的致病性及毒力,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仍有不足,其感染后引起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对海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脊柱内固定术常用于治疗椎管狭窄、脊柱侧弯以及椎体滑脱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目前尽管手术无菌条件有了很大进步,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影响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脊柱内固定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及患者身心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内固定术的失败,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文对脊柱内固定术后MRSA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某院发生的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暴发事件,并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对2022年2月9-14日该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院感监测软件预警的6例检出CRAB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能污染的环境样本进行微生物采样、培养、鉴定及药敏检测,同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并持续监测干预后患者及环境CRAB检出情况。结果 6例检出CRAB的患者,其中医院感染4例,定植2例。病例1、3、4、5来源CRAB,除对替加环素和左氧氟沙星中介外,其他全耐药,耐药谱一致。环境卫生学监测显示,暴发时CRAB检出率为20.00%(40/200),分别从床单元、设备仪器、医务人员及保洁员手中检出CRAB,且药敏结果与患者来源菌株一致。采用提高接触隔离落实率,严格执行手卫生,采取全院多科室联合的感染防控培训及督导等针对性干预措施,持续3个月对该科室进行CRAB目标监测,结果发现3-5月CRAB感染率分别为25.00%(12/48)、18.75%(9/48)、12.50%(6/48),呈下降趋势(χ趋势2=56.00,P<0.05);连续环境卫生学采样,均未分离出CRAB,此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接触隔离落实不足、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手卫生执行不到位,以及环境清洁不彻底可能是导致此次CRAB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及时识别,调查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是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与川崎病(KD)预后的关系。方法:选自2005年5月~2010年5月于该院儿科诊治的、发热7天以内的KD患儿,共271例,均符合第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将271例KD患儿分为重症感染组和非重症感染组〔参照小儿危重症评分法(草案)〕。重症感染组73例,包括重症肺炎44例(其中17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滴度≥1∶160),病毒性脑炎20例,败血症9例。非重症感染组198例。结果:重症感染组年龄<1岁的人数与非重症感染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性别为男性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血小板<350×109/L、血沉>60 mm/h,C-反应蛋白>45 mg/L人数明显高于非重症感染组(P<0.05);而红细胞压积<0.35、血清清蛋白<35 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36 h后,重症感染组热退例数少于非重症感染组(χ2=13.155,P<0.05);1个月内存在冠状动脉(冠脉)扩张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0,P>0.05);6个月后残留冠脉扩张者,重症感染组高于非重症感染组(χ2=4.595,P<0.05)。结论:①重症感染患儿其冠脉病变危险因素的几率较高,提示重症感染可作为KD预后不良的早期指标之一。②KD合并重症感染患儿对IVIG治疗反应较差,并易发生冠脉扩张。因此,对KD合并重症感染患儿应提高认识,及早治疗,警惕其发生冠脉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