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行为特征及父母养育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其临床干预方式。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46例6~15岁ADHD儿童及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与常模对比,ADHD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HD家庭父亲在养育过程中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4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HD儿童的父母存在不恰当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提示对ADHD儿童应根据个体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纠正等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品行行为问题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父母养育方式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门诊,伴品行行为问题的ADHD患儿84例,不伴品行行为问题的ADHD患儿75例,及健康对照儿童(深圳市普通中小学的健康儿童)54例。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分别评估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特点。使用协方差分析首先对EMBU各因子得分在3组间进行比较,对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进一步采用Tukey法进行两两比较,相关检验均对年龄、性别进行校正。结果EMBU量表各因子得分中,伴品行行为问题的ADHD组患儿在父亲及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父亲(22.10±4.92)分比(19.40±4.01)分比(17.40±2.51)分,母亲(15.10±3.54)分比(13.70±2.78)分比(12.40±1.97)分]和"拒绝、否认"[父亲(10.60±2.49)分比(9.40±2.06)分比(8.90±1.61)分,母亲(13.90±3.28)分比(12.40±2.64)分比(11.60±2.19)分]因子两个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不伴品行行为问题的ADHD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01)。在父亲养育方式的"过度保护"因子上,2组ADHD患儿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0.30±2.03)分比(9.80±2.13)分比(8.70±1.92)分,P<0.001];在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分干涉"因子上,伴品行行为问题的ADHD患儿得分明显高于不伴品行行为问题的ADHD组和健康对照组[(36.00±4.64)分比(34.60±4.38)分比(33.30±4.92)分,P=0.009]。结论伴品行行为问题的ADHD患儿中,父母普遍对患儿采用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更多使用惩罚以及持否认和拒绝的态度。父母的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ADHD患儿品行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心理控制源的角度探讨父母教育对伴或不伴对立违抗障碍(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影响.方法 对湖南省长沙、益阳、娄底、郴州、水州、怀化6个城市5~17岁中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 进行抽样调查,共抽样9 495例儿童.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第一阶段筛查,即由凋查儿童的父母、教师或抚养者填写儿童精神障碍调查筛查表(自编),凡父母或教师所填的症状筛查表有一条为"是"或ADHD、ODD诊断量表中任一个达到该疾病的诊断条目数者为筛查阳性;第二阶段为临床诊断,调查者对筛查阳性的中小学生用半定式诊断检查表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4版进行临床诊断.确定单纯ADHD组247例,ADHD加ODD组138例,健康对照组217例.凡符合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随机抽取的健康对照组儿童由父母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结果1.健康对照组与单纯ADHD组比较,母亲教育方式和父母教养态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1).健康对照组与ADHD加ODD组比较,父母亲教育方式和父母教养态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1).2.单纯ADH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教育成效与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因子评分较高,而父母对命运或机遇信念因子评分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5).3.ADHD加OD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教育成效因子评分与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评分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1).4.单纯ADHD组与ADHD加ODD组比较,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父母负性心理控制源与伴或不伴ODD的ADHI)患儿的不良行为发生、发展有一定联系,应改变父母对孩子教育认知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和ADHD共患对立违抗障碍(OD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对冲突的监测功能及解决能力的差异。方法对15例ADHD儿童、18例ADHD共患ODD儿童和18例正常儿童,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测试。结果 ERP显示,病例组(ADHD与ADHD共患ODD组)Go刺激的反应时高于正常对照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go刺激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Go-N2,Nogo-N2的潜伏期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病例组间无差别。病例组Nogo-P3b的波幅较正常组小,两病例组之间无差别。结论 ADHD儿童对冲突的监测能力延迟;对冲突的决策处理能力减弱,尤其是在对冲突处理的后半程。  相似文献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病因复杂,遗传因素在儿童ADH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遗传率高达75%。该文就儿童ADHD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主要从候选基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表观遗传学,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了解儿童ADHD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一步帮助医务工作者从遗传学方面增加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ADHD共患病率高,共患疾病种类多,共患病的存在常导致患儿的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影响预后。该文就儿童ADHD常见精神科共患病进行介绍,并对ADHD常见共患病的治疗进行讨论,进一步帮助医务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该病并更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似文献   

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但目前就诊率较低。早发现、早评估和诊断是早期治疗的前提。儿童ADHD评估内容为诊断前的所有资料收集,主要包括:诊断线索、病史收集、临床检查、实验室和辅助检查。ADHD诊断既往普遍采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颁布后将作为中国官方诊断标准。ADHD诊断应尽可能避免诊断不足和诊断过度的情况,要重视共患病的诊断,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儿童血铅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儿童血铅水平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相关性。方法对100名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据其血铅水平分为血铅水平正常组(对照组)及血铅水平增高组(实验组)各50例,再对两组儿童分别进行Conners量表测查,研究Conners量表分值与血铅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血铅水平正常组Conners量表分值明显低于铅中毒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且血铅水平与Conners量表分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通过血铅水平的测定,可早发现、早诊断ADHD,有利于进行早期干预,从两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提高儿童注意缺陷伴多动性障碍的诊治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u KM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4):244-245
儿童注意缺陷伴多动性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一精神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动一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及由此导致的学习困难和行为异常,而智力正常或处于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1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伴其他发育障碍或心理障碍。儿童肥胖问题严重,发病率持续攀升,也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肥胖症作为ADHD的一种躯体性共患病,其发生率高,现从遗传、围生期、环境、神经生物学因素角度探讨二者共患的可能机制,为促进ADHD及其共患病的早期识别、合...  相似文献   

11.
Aim: To evaluate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 in Swedish 6–13‐year‐old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Methods: Seventeen families completed 6–10 sessions of CPS training.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SNAP‐IV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nd ODD scores] and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 (CGI‐I) scores at baseline, post‐intervention and 6 months later.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Conners’ 10‐item scale and the Family Burden of Illness Module (FBIM). Results: All 17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intervention. The whole group ha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SNAP‐IV ODD, ADHD, total Conners’ and FBIM scores, both at post‐intervention and at 6‐month follow‐up. Eight of the children, althoug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ODD scores and the Conners’ emotional lability subscale at post‐intervention, had almost no improvement in hyperactivity/impulsivity. Post‐intervention, this group received stimulant medication for their ADHD. CGI‐I scores of much improved or very much improved were reached by 53% (9/17) of all at post‐intervention, and by 81% (13/16) at 6‐month follow‐up. Conclusio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ODD, ADHD and emotional lability symptoms. A subgroup improved in their ADHD symptoms only after adding stimulant med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空间忽视的现象.方法 对32例男性ADHD患儿和32例正常儿童进行划星试验、线等分试验,以及智能测验等非忽视测验.结果 (1)ADHD患儿线等分测试结果为(-9.37±6.57),与对照组(-5.46±4.6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5,P<0.01);ADHD患儿左侧划星试验成绩(11.44±5.55)差于对照组(16.34±4.82)(t=-3.78,P<0.01),且左侧较右侧(17.13±6.36)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P<0.01).(2)两组儿童线等分测验成绩均偏向"0"值的右侧(ADHD组t=-8.064,P<0.01;对照组t=-6.585,P<0.01),两侧划星测验成绩也较"正常值""27/27"差(ADHD组:左侧t=15.85,P<0.01;右侧t=-8.78,P<0.01.对照组:左侧t=-12.52,P<0.01;右侧t=-7.39,P<0.01).结论 ADHD患儿较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左侧空间忽视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锌与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的关系。方法系统收集2000~2015年涉及我国儿童ADHD血清锌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包括ADHD病例2 177例,对照2 900例。Meta分析显示,ADHD组儿童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合并效应值SMD=-1.33,95%CI:-2.22~-0.44,P=0.003)。敏感性分析显示两组在血清锌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可靠,Egger's检验显示无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儿童血清锌水平的下降可能与ADH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发展性阅读障碍(DD)儿童的智力特征.方法 纳入ADHD共患DD儿童55例、单纯ADHD儿童150例、单纯DD儿童2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WISC-Ⅳ)测试3组儿童的智力水平,比较3组儿童的智力特征.结果 ADHD共患DD组、单纯ADHD组、单纯DD组3...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 rs6267 多态性位点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联,寻找ADHD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 114 例ADHD 儿童与 76 例正常对照组的 COMT 基因 rs6267 多态性位点频率,并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定儿童行为问题。结果:rs6267 多态性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 ADHD 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为G/G的ADHD患儿的思维问题和违纪问题(分别为1.7±1.9,4.5±3.7)明显多于基因型为G/T的患儿(分别为1.0±0.9,2.2±1.4)(P<0.05)。结论:COMT 基因 rs6267 多态性可能不是 ADHD 的易感因素;rs6267 多态性可能与 ADHD 的某些临床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癫癎患儿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癫癎患儿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共患率,探讨引起癫癎患儿共患ADH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癫癎和癫癎综合征诊断标准、年龄在6~15岁的患儿256例,调查癫癎患儿与ADHD的共患率及危险因素。结果:192例患儿完成系统评定。ADHD的共患率为42.2%。首次发作年龄越早,抗癫癎药物治疗时程越长及多种抗癫癎药物联合应用者癫癎共患ADHD的共患率越高;Lennox-Gastaut 综合征和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型癫癎及脑电图提示多病灶起源的癫癎患儿ADHD共患率较高。结论:ADHD在癫癎患儿中的共患率较高。癫癎患儿共患ADHD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癫癎的首次发作年龄、癫癎发作类型、癫癎综合征的类型、脑电图特征及抗癫癎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患儿接受药物治疗与否及服药依从性好坏的影响因素。方法:以188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首诊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完成相关症状评定及认知功能测试,评估哌醋甲酯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情绪状态好、较少逆反和多动行为的患儿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数字划消测验得分低者更倾向服药和(或)有更好的服药依从性。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不好动、逆反少、数字划消测验得分低是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预测因素,情绪状态得分高是服药依从性好的预测因素;注意缺陷为主型患儿较混合型患儿接受服药比例更高且服药依从性更好;而性别、年龄、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则并不影响是否接受治疗和(或)服药依从性。结论:要特别重视提高伴多动冲动及逆反行为ADHD患儿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儿长期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深圳市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情况和行为问题。方法:采用Conners行为量表对深圳市小学1~6年级10553名学生的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经问卷调查为ADHD行为阳性的儿童进一步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 4版(DSM-Ⅳ)进行诊断。结果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均填写完整、合格的为 8193份。纳入研究对象年龄为7~13岁。由家长问卷量表得到ADHD行为发生率为 7.60%,由教师问卷量表得到ADHD行为发生率为5.59%。依据DSM-Ⅳ诊断ADHD 442例,总患病率为 5.39%;7~13岁各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13,P<0.05),其中7~9岁各年龄组患病率较高,均在6%以上;男童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6.65% vs 3.12%,P<0.05)。冲动多动问题(79.6%)、学习问题(60.6%)和品行问题(52.0%)是ADHD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其中女童学习问题显著高于男童(83.5% vs 54.7%,P<0.01)。结论:深圳市小学儿童ADHD患病率为 5.39%,其中7~9岁儿童患病率较高;男童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冲动多动问题、学习问题和品行问题是ADHD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睡眠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睡眠结构。方法2005-06—2006-04用多导睡眠监护仪(PSG)对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就诊的41例ADHD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进行全夜睡眠结构检测。结果41例ADHD儿童中混合型(ADHD-C)24例、注意缺陷型(ADHD-I)11例、多动/冲动型(ADHD-H)6例。其中男35例,女6例(ADHD-I3、ADHD-C2、ADHD-H1例)。与对照组比较ADHD组REM潜伏期短、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ADHD-C儿童睡眠Ⅱ期百分比较ADHD-I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ADHD组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发生率为41·5%,正常组PLMS发生率为1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ADHD组及正常对照组脑电图未见疒间性放电。结论(1)ADHD儿童存在REM睡眠结构的改变、入睡困难及睡眠效率降低;(2)PLMS也是导致ADHD儿童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3)ADHD儿童以男孩为主,女孩以注意力缺陷型为主。对学习困难的女孩应注意是否患有ADH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